甲胎蛋白、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血清铁蛋白联合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价值

2011-09-20 03:36:00李四海袁明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甲胎蛋白铁蛋白肝炎

李四海,袁明娟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南岳阳,414000)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感染科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也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此病往往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判断预后是临床医师及患者家属极为关注的问题。临床上有很多指标可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其中甲胎蛋白(AFP)、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血清铁蛋白(SF)在重型肝炎中的检测意义分别有报道,而3者联合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尚无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AFP、PTA与SF并比较,探讨联合检测对判断其预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2006年3月~2010年3月住院患者80例,男68例,女12例。年龄25~67岁。诊断符合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重叠其他病毒或合并酒精性、药物性等其他对肝功能损害的,排除有妊娠、生殖腺胚胎肿瘤和肝癌,根据最后转归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好转组及死亡组:好转组68例,男57例,女 11例,年龄(40.2±12.6)岁;死亡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9.8±13.1)岁。

1.2 检验方法

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或临终前)的AFP、PTA、SF水平。AFP及SF由美国进口雅培AXSYM免疫发光分析仪测定,试剂盒由北京科美东雅有限公司提供。PTA由用日本东亚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均由相应公司提供配套试剂。

2 结 果

入院时好转组AFP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而2组SF与PTA无显著差别。经过综合护肝等对症治疗后,出院时好转组AFP、SF显著下降,PTA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而死亡组临终前AFP与入院时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F显著升高,PTA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2组入院时及出院时(含死亡)AFP、PTA、SF比较

3 讨 论

PTA百分比的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它反应肝脏储备功能,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有研究[2]对7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因素分析中,好转组的PTA明显高于无效组。但由于在治疗重型肝炎患者中,往往输血浆或者人工肝治疗导致实验室数据不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临床医师往往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同时监测并判断其预后。

AFP存在于胚胎早期,大部分由胚胎期肝细胞和卵黄囊所产生,出生后浓度迅速下降接近消失[3-4]。肝炎患者的AFP升高的机理是:肝细胞持续大量受损并过度再生,再生的肝细胞分化不成熟而合成大量AFP[5]。而重型肝炎中肝细胞大量坏死后能否及时再生,决定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学者提出,重型肝炎患者AFP阴性,表明无肝细胞再生,预后不佳;假若AFP阳性、含量升高,表明肝细胞再生旺盛,特别是AFP从阴性转为阳性,往往提示预后较好,可能反映肝细胞有较大程度的再生[6]。患者治疗的第1~3 d内AFP的水平升高,则患者的生存率提高[7]。本研究发现好转组入院时的AFP水平高于死亡组,进一步说明AFP高低可预示肝病预后,经过治疗后AFP降低,亦印证了肝炎病程中AFP升高的机理。

SF是由蛋白质外壳即去铁蛋白和铁核心形成的复合物,是体内储存铁的主要形式。铁蛋白分子呈球形,含铁为17%~25%,其核心是三价铁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50×103,每个SF分子可贮存4 500个铁原子。在铁核心的外周有24个蛋白质亚基围绕,形成外壳即去铁蛋白,它的外表凹凸不平,内面形成嵴状突起,伸延迂回,形成4组形态十分相似的囊状结构,每个囊状结构内含有许多空隙,由外向内通向铁核心,成为铁原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同时通过蛋白膜保护细胞不受离子化铁的毒害[8]。SF在肝炎异常增高的可能机制为:①肝细胞炎性反应,使铁蛋白合成明显增加;②部分肝细胞坏死,使胞质内铁蛋白释放入血;③肝细胞炎性反应时对循环血中铁蛋白清除能力下降。由于铁蛋白是肝细胞合成并储存于肝细胞,因此铁蛋白水平的增加既能反映肝细胞破坏和炎症程度,也可作为肝脏代谢的功能性指标,特别是一些重症肝炎时丙氨酸转移酶不增反降,出现“酶-胆分离”,丙氨酸转移酶不能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此时不断升高的SF更能反映肝脏病变的实际情况。有研究显示,SF主要是在损伤的肝细胞中释放,较高SF水平的肝损伤如能在治疗前3 d内下降,则大多有好的预后。冯红萍[9]对89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动态检测AFP与SF的变化情况后发现,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患者(76例),其AFP、SF均由高转低;而最终死亡的患者(13例),其AFP持续低,SF则持续高。本研究中80例重型肝炎患者SF均高均说明肝炎的严重程度,而经过治疗后,好转组SF明显下降提示与预后有关,而死亡组经治疗后,临终前SF较入院时无显著差异,且数值较前稍高,再次证实SF作为一种反映铁储量的指标在肝病诊疗中有着重要价值。

综上,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中,若AFP高、PTA上升及SF下降,则提示患者预后较好,相反则预后差。动态联合检测AFP、PTA与SF利于判断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预后,但仍需要大样本进一步检测。

[1]西安第十次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杂志,2001,19(1):56.

[2]李志勤,江河清,孙长宇,等.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9):1294.

[3]谢小明,徐海帆.肿瘤标志物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382.

[4]王 玮,陈立军,初殿伟,等.人源肝癌细胞系中甲胎蛋白基因表达及甲基化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2):106.

[5]卢平宣.慢性乙型肝炎高水平甲胎蛋白含量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新医学,2003,4(5):446.

[6]全 俊,范学工,胡国龄,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的意义[J].中国肝脏病,2007,10(12):386.

[7]Schiodt F V,Ostapowicz G,Murray N,et al.ALpha-fetoprotein and prognosis in acute Liver faiLure[J].TranspL,2006,12(12):1776.

[8]王群力,孔 波,黄河清,等.铁蛋白纳米蛋白壳结构与功能研究新进展[J].化学进展,2004,16(4):516.

[9]冯红萍.甲胎蛋白与血清铁蛋白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重症肝炎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18(4):232.

猜你喜欢
甲胎蛋白铁蛋白肝炎
甲胎蛋白升高,就一定得肝癌了吗
保健医苑(2022年10期)2022-10-29 04:37:44
铁蛋白:疫苗设计新平台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32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甲胎蛋白:您了解多少?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你真的了解甲胎蛋白吗
肝博士(2015年3期)2015-09-25 09:19:44
新型天然纳米载体——豆科植物铁蛋白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羊乳中的乳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