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海 黄 丽 徐春光
一年一度的秋收又开始了,正当我国大多数地区玉米产地机械化收获还处于很低水平的时候,山东省诸城市已率先实现了玉米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目前,该市玉米免耕播种机械保有量达5 700多台,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达1 250台,玉米机械化直播实现了全覆盖,预计今年将完成玉米机收面积80万亩,机收率达90%以上,玉米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成为该市粮食生产的新着力点。
在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中,玉米机收难度最大,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中最薄弱的“瓶颈”环节,目前我国玉米机收水平仅为16.9%。多年来,诸城市的玉米收获机械化也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推广和发展历程。农民有了先进的机械,如何让农业机械发挥出最大效益?这无疑是摆在农机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诸城市农机部门借鉴小麦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整合现有的机械资源,积极引导玉米联合收获机开展秋季农机跨区作业。加强对农机作业市场的供求调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时准确的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示范户与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作业供求信息,积极开展异地跨区作业,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让农机手切实感到投资玉米机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通过广泛开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示范推广,组织进行玉米机收跨区作业,不仅加快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进度,而且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玉米机收作业中来,激发了周围农民群众的购机热情。去年“三秋”期间,全市组织600多台玉米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参加机收面积达70多万亩,跨区作业也从省内拓展到河南、江苏、河北、天津、辽宁等省市。
诸城市自1998年实现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后,就开始引进、试验、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技术,把主攻重点转向玉米收获机械化。历经十多年的“痛苦裂变”,在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中,不但解决了玉米机收的技术路线、机具选择和发展模式问题,还总结出了政府引导扶持、示范推广联动、补贴政策助力、企业服务跟进、农民主动参与等成套经验。一是全面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全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宣讲团贴近农村、贴近基层、贴近农民,启动了大培训、大推广和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深入进行巡回宣讲和技术指导,向农民宣传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及机械收获玉米的作用和意义。二是深化农机“一条龙”作业模式。在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过程中,诸城市把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结合起来一起抓、一起推广,大力推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2010年“三秋”期间,全市“一条龙”作业面积达到85%以上。三是大力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围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为重点的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全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机械保有量达到3600多台,玉米秸秆还田(青贮)面积约占玉米收获面积的90%以上。四是完善“3+1”农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农机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生产中介服务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成立以“农机户+玉米种植户+畜牧养殖户 + 龙头企业”(“3+1”)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农机生产合作社。通过签订作业合同等形式,农机户为种植户收获玉米,作业后粉碎的秸秆直接送给畜牧养殖户,养殖户生产的牛奶销售给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个增收的产业链条。五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认真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和“玉米机械化生产示范县项目”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玉米机收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带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2010年玉米机收价格一般在60元/亩~80元/亩,参加玉米机收作业的玉米单机收入平均达到2万元左右,而且出现了一批玉米机收作业收入超过小麦机收的单机和机组。“三秋”期间,全市以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明星服务队(机组)”创建活动为主线,组织了600多台农业机械参加跨区作业,共实现作业收入1 800多万元。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380台,完成以玉米机收为主的农机“一条龙”作业收入达1 300万元。2005年,该市贾悦镇孟家屯村的赵佃虎购进了第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经过数年努力,现已发展到3台。去年秋季,赵佃虎的机组跨区作业干了20多天,3台收割玉米在外地收了1 300多亩,加上在本地作业面积900多亩,一季下来共收获玉米2 200多亩,实现机收收入13万元。赵佃虎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们: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加之玉米收获机械的逐渐成熟,现在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开展机收作业是时候了!投资不大,国家还有补贴,效益十分可观,发展前景必将十分广阔。
除了购机补贴和政府政策性扶持外,诸城市农机部门还通过其他各种途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近几年来,实施了农购置补贴项目、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扶持资金4 0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落实到位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玉米机械的长足发展。
把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农机农艺进行“无缝嫁接”,不断研究、应对和破解制约玉米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让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玉米生产每个环节农机与农艺的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是诸城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重要技术保证和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
在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诸城市农机部门紧紧围绕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快推广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积极探索做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小麦玉米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玉米机收水平达83%,被山东省确定为“玉米机械化收获先进县。”
为推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试验和研究,总结制定玉米机械播种、收获和秸秆还田的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探索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技术路线。与农机打了是30多年交道的全国农技示范大户赵佃相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机械化收获技术,改套种为机械直播,引导玉米种植行距的逐步统一,改变了繁杂不一的玉米种植方式,为玉米机械化收获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机农艺融合,是诸城农机专家和农艺专家经常研究的问题,该市在玉米收获机械化过程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好地回答。有着近三十年农机推广工作经验的诸城市农机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台沐云说,对于收获机械,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行距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让农民改变种植模式几乎是不太可能的。通过机械的使用推动农艺的改进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要通过大量的技术措施。
农机与农艺结合最有力的措施是2009年诸城市农机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制定了夏季的小麦机收、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以及秋季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指导意见,使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起来。在近两年全市开展的农民工阳光培训班上,农艺专家讲授小麦、玉米栽培技术,农机专家讲授科学选择机械提高播种质量。这样做既普及了作物栽培技术,也讲授了机具的使用与作用。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今年该市玉米机械化免耕直播率达到100%,实现了全覆盖,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制约该市玉米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农机农艺的结合,全面提高了全市农业生产水平,为玉米晚收高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今的秋收季节,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小麦免耕播种,这种“一条龙”的机械化耕作方式使传统意义上的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变成了“两秋”,玉米产量年年创新高,玉米收获机械化功不可没!
在百尺河镇岳沟社区农机大户鹿汝春家,笔者看到院内并排停放着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其中一台是4YZ-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刘师傅指着这台玉米联合收获及对笔者说:“以前,人工收割15亩玉米需要140个工时,现在,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割玉米最多需要4个工时,节约功工效35倍,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一个作业期能收获1 200亩,收入达5、6万元,去掉成本,一年收入在4万左右,两年就可收回成本。一台中小型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一年能收获750亩,收入达3.5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成本”。说起找活的话题,鹿汝春侃侃而谈:“农民已经认识到机收玉米的优越性,一到收获季节,等着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的农民就排起了长队,活都干不过来”。诸城市农机部门分管农机推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臧传波接过话茬:“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的攀升,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1年诸城市玉米种植面积达88.7万亩,机收市场十分广阔”。
农业机械化项目立项早,对农机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01年,诸城市就建立了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对农机具的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2004年,诸城市成为享受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县市之一,当年就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0万元,提高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早在1998年,诸城市百尺河镇岳沟村的鹿汝春就成为该市第一个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农户,到2007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增加到120台,这是一个缓慢的推广过程。诸城市农机部门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过程中,采取玉米收获机械先行补贴的原则,有力地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从而优化了农机结构,让农民认识到了玉米机收高效率、低成本、抢农时的优势所在。
抓好秋季玉米跨区机收,成为推动诸城市推广玉米收获机械的又一措施。多年来,该市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为开展秋季玉米跨区机收积累了经验。该市农机部门按照“巩固夏季,拓展秋季”的思路,在十多年小麦跨区作业和秋季跨区作业的基础上,2005年秋季率先开辟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当年,该市农机部门组织了10多台玉米收获机赴聊城、济南等省内地区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数年里,他们不断拓宽作业领域,在增加机手收入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购机热情,促进了玉米联合收获机整体效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