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英 李旺涛 翁丽芬
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能、消除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粗米粗面和粗菜由精米、细面、细腻的食品来取代,食谱中精细食品增加,含糖量高,导致儿童牙病,特别是龋齿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家长对维护儿童口腔健康有一些初步认识,但也是等到牙疼、痛苦难以忍受,龋齿需要拔掉的程度才去治疗,而对龋病的预防则持消极态度。为改变人们这种旧的思想观念,降低儿童龋齿患病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我街道连续3年在开展龋齿预防工作中,侧重对儿童家长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使用含氟化泡沫局部防龋,经统计学分析,儿童新龋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8年~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街道26所幼儿园2~6岁在园儿童。
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龋齿诊断标准,连续3年,每次调查前,对从事调查的医务人员统一培训,用统一的标准去检查、记录,每一个调查者必须熟练掌握儿童龋齿的分度、失、龋补等,并与调查前在本所儿童保健门诊进行“调查者之间的标准性一致性检验”,技术误差必须控制在≤2%的范围内。
调查过程中反复核对:每一部分调查结束,皆对已查人群随机抽取部分重新检查,观察期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符合率必须达到95%以上。
连续3年将个案资料全部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每年对各年龄组儿童进行实查人数、检出龋齿人数、新生龋齿人数、新生龋齿可比人数、新龋率、矫治龋齿人数、矫治龋齿颗数、矫治率进行分析。
表3.1 2008~2010年26所幼儿园在园儿童龋齿患病情况
表3.2 2008~2010年26所幼儿园在园儿童新生龋齿情况
表3.3 2008~2010年26所幼儿园在园儿童龋齿矫治情况
3.1 龋病患病率 通过连续3年对26所在园儿童的龋病调查发现龋病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其基本规律是任何年龄都可能患病,但不同年龄对龋病的敏感程度不同,随年龄的增加,龋病的发病率增加。此次调查2岁组患龋率最低,3岁后迅速上升,6~7岁达高峰,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经卡方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学调查5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为66.0%的高发病规律(见表1)。这一高患病率与以下因素有关:多数家长不重视恒牙替代乳牙这一过程;存在的龋齿不予以治疗,未患龋齿的儿童也不积极预防;本次调查母乳喂养乳牙患龋率比奶瓶喂养患龋率高,这与叶玮等人的调查一致[1],其原因可能是母乳引起菌斑pH值下降的幅度大于牛奶,同时造成更多的牙釉质溶解[2]。
新龋率 从2008~2010年儿童新龋率比较可知,儿童年总新龋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总新龋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说明儿童经过三年的防治龋病措施,效果显著,儿童口腔保健意识以及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提高。
龋齿矫治率 从2008~2010年儿童龋齿矫治率比较可知,儿童龋齿矫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儿童龋齿矫治人数从2008年31.67%至2010年43.80%有了较大幅度上升,龋齿矫治颗数从2008年31.78%至2010年48.52%也有了较大幅度上升。
3.2 干预措施
3.2.1 各种途径的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家长及儿童的防龋意识 在儿童家长学校中加强宣传防龋知识,宣传龋病的危害性、龋病的早期表现、如何保持口腔清洁、如何增强儿童抗龋能力、限制糖及糖代用品的使用等;应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防龋知识并在每年“9月20日”爱牙日上街咨询。
通过家长、学校 每学期一次定期到幼儿园对家长开展专题健康教育,主要内容:龋病病因及其防治;正确使用氟化物及正确刷牙;改变口腔不良习惯;窝沟封闭防龋术;龋齿早期充填;换牙期的口腔保健及保护好“六龄牙”等。
通过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 定期把口腔保健常识宣传画张贴在专栏内,使家长了解口腔保健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通过图画也让小朋友知道保护牙齿,要从小做起,逐步树立正确的爱牙护齿的意识。
通过社会传播媒介宣传 把口腔保健的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如: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的牙齿王国历险记在课堂上播放,逐步改变孩子睡前吃东西、喜欢咬手指、咬衣角等不良行为。我所还通过QQ群,定期把口腔保健的知识传递给幼儿园的每一位保健医生,形成有利于幼儿口腔健康的大环境。
3.2.2 建立健全儿童口腔保健管理组织及保健网络
我街道7岁以下儿童20000余人,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由街道预防保健机构和一所综合性医院门诊承担,远远不能满足口腔保健的需要,而目前的防治工作主要以治疗为主,预防性工作开展较少。因此应成立区儿童口腔保健业务指导单位负责制定防龋计划并组织实施。
3.2.3 定期普查普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根据计划,定期对管辖区内的儿童进行普查普治,利用检查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管理率,对患龋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督促治疗,根据龋坏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控制龋病的发生与发展。
3.2.4 推广防龋产品的运用
氟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解除蛋白质和细菌对牙釉质的吸附、降低牙釉质的自由能;降低釉质表面的溶解度、促进再矿化等。我们采用0.6%的低浓度氟化泡沫每年一次到托幼机构进行群体性防龋治疗。减少龋病的发生。
3.3 龋齿治疗
治疗目的是为了终止病变的发展,保证乳牙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至替牙期。儿童常因畏惧而不愿接受治疗,个别家长认为“乳牙能换,不用治”,加之口腔治疗费用高,造成口腔治疗比例低,因此应大力宣传教育,增强家长的认识,提高治疗率。集体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是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帮助监督训练儿童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定期口腔检查,早诊早治乳牙龋。
学龄前儿童龋齿是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有许多问题仍有争议[3-4]。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从医学角度来说,是倾向保健的一面。我们将走出医院,步入社区,利用新闻媒介向广大群众宣传爱牙知识,引起社会的重视,得到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指导小儿正确刷牙,使龋齿发病率降至最低,以确保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1] 叶玮,冯希平,刘艳玲.上海市幼儿猛性龋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的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1,10(2):166-169.
[2] 马善奋,冯希平.婴儿期不同喂养方式儿童猛性龋病原菌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3,13(10):569-572.
[3] 吕惠萍,李曦.洛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龋患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910.
[4] 王茜,刘音.580名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分析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1):7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