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刘亚红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在成功渡过全球金融危机的险滩之后已经不复原来“中国制造”式的经济形态,而逐渐成为由扩大内需和企业创新拉动、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第三产业比重渐增的新经济形态。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努力通过增加产品的智力含量、减少其中的体力含量来提高产品的价值,逐步摆脱出口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身份。
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压力的中国企业都在积极寻找推动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而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和企业创新使命下最宝贵的财富—— 人。人有无限的潜能,有无可估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关键是如何激励、引导、熏陶员工,让他们在企业需要的方向上各显身手又通力合作,让企业有限的物化资源与无限的人力资源有机融合,从而获得最佳收益,使企业拥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管理学上对人的认识历经了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等几个阶段,企业文化通过发挥其人性化管理的威力而产生的对企业发展的推进器作用已成为当今企业的共识。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以及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复合体。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中调节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等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以及非正式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企业伦理用善恶、正当不正当、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来评价和规范员工和企业的行为。
时代的发展使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得以凸显。人的确有多层次的丰富需求,但当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得只够为他们提供一个谋生的饭碗时,高层次需求只能被压抑。但当经济发展到凭知识和高技术才能获得巨大财富的时候,人的多方面需求便会全面复苏,如何尊重人、激励人、充分挖掘人的智能成为企业的战略考虑。能承担对人这一无形资源的激励、引导功能的企业管理手段只有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中与人的精神因素联系最紧密的企业伦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固然需要薪酬、工作环境等硬件条件,更需要企业伦理的价值制约和精神引领。在新经济时代的当下,企业伦理是否实施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也就是说企业伦理已具有关乎企业生命力的战略性价值。
对外伦理首先是指企业在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以当下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瘦肉精、地沟油等祸害层出不穷,激起民众强烈不满,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在考验执法部门的执行力,更直接暴露了企业伦理的缺失——企业竟然为了降低成本、伪装品相而罔顾大众健康。败德行为只能欺瞒一时,得利也是一时之利,企业形象扫地甚至倒闭则是必然结局。另外,企业在市场活动中也要秉持“公平交易”、“诚信为本”等经营理念,如果做不到,就会慢慢腐蚀企业形象,渐失市场份额。
对外伦理也包括企业处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时遵循的道德准则。首先,是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企业不应该为了节省开支而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逃避责任或者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过度消耗资源。环保问题关乎企业对公众健康所应负的责任,还关乎企业对后代人生存机会维护的义务,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应该坚守的道德准绳是公正,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其次,企业对公众也需要承担一些“义务”以外的责任,不是必须做的事情,但却是最好做的一些善举,如企业在经济承受力以内去出资修路、救助灾民等等。之所以对企业有这方面的要求是因为企业作为法人实体比自然人拥有更多的权利,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除了缴税之外也要承担一些自己正常范围外的社会责任。当然,企业在承担环保、慈善等社会责任的时候也是有社会回报的,那就是良好企业形象的建立和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这些作为企业外部的无形资本对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吸引人才、获得稀缺资源和重要机会都极有利处。
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已然是昨日黄花,无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而过度创造产值和过度消费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使人类深受其苦,所以才有了现在追求人与企业、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企业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的优越之处在于用追求人性完善和社会良序运行的价值观取代了利润至上的价值观。可见企业的对外伦理表面关乎企业形象,在深层次上则是关乎企业的发展导向甚至人类未来的命运。此外,优秀的企业伦理也会辐射到企业之外从而改良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企业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外部的支持,而企业伦理的对外方面则为企业建立、维护、提升企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赢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已成为竞争力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伦理的对外功能是贯穿于整个市场经济时代的,只是在中国当前突出环保和服务业的新经济时代更加彰显了企业形象的战略功能。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关乎企业命脉,具有战略意义。本文把企业创新界定为企业在把握市场潜在需求的前提下采用新技术和新经营管理方式来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最终实现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可见,企业创新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来创造价值,而这必定依托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突破常规、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探索精神,还包括打破思维惯性和定势、拓展思维空间、寻找对于新问题的先进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显然,创新能力是知识、智慧、激情的结合,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则是一个集体层面的精神氛围和群体智慧,不是个人思维和气质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独特的人际互动方式。基于企业创新能力无形且具有无限潜在价值的特质,在企业内部只能找到企业文化这一种具有相似特征的培养母体,而企业伦理则是企业文化中对激发创新最有威力的部分。
首先,中国大国形象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因而企业是社会发展中的当然主角,是国家财富的源泉,但企业若不创新就无法生存,也就意味着其造福民众使命的完结。在这一层面上,创新已作为一种善行成为企业伦理的一部分。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伦理必然需要融入创新精神,在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员工的创新合力。
其次,企业伦理激发创新必须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具有制约和引领作用,因而企业伦理也具有从外部约束创新活动的规范功能。如果创新成果使用在不择手段、只顾企业眼前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上,那么这种创新的水平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秉承公平、正义的企业伦理就可以确保创新活动正当、合宜。
最后,企业伦理还是一种激发创新的精神力量。托马斯·J·彼得斯和罗伯特·H·小沃特曼认为“一个公司究竟能不能激发起众多的普通雇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就要看它们能否创造出一种具有崇高价值的目的感了。”远大的理想抱负能激发出员工的豪情壮志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可见,创新活动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需要伦理道德发挥高尚理念的引领作用,用理想主义情怀来激励员工,这样创新才能成为企业的常态。除了崇高道德感的驱动力外,无数的管理实践还证明好的伦理环境能使员工工作得更出色。企业创新需要企业伦理发挥“解放天性”的功能使员工突破常规思维,这就需要一个平等、信任的伦理环境,使员工拥有轻松的心境去从事创新活动,试想一个权威压制严重、分配不公、勾心斗角的环境怎么可能激发出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总之,崇高的道德感和温暖的道德关怀都能促进员工潜能的开发去从事技术革新、管理变革,我们有理由确信人的本性不是只有利己的一面,人类具有道德本性的假设很可能得到确证。如果把道德的产生归因于人们之间利益的博弈,那至多只能产生底线伦理,何以能出现这么多的道德模范,所以“从利己主义的人性假设出发无法确证任何道德规范,对伦理规范的有效性的论证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具有道德本性这种实践性的信念之上。”
图1 企业伦理的战略性功能示意图
企业伦理的对内方面和对外方面有时候不是统一的,比如企业内部团结和谐,但是企业却作为一个整体生产损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当他作为企业成员以效忠集体的名义去从事不正当市场活动时很可能没有罪恶感,因为集体的名义可以冲淡个人良知的约束力。员工不道德行为的企业化特征助长了企业失范行为的发生,这样,企业伦理就必须延伸出专门约束企业行为的特定板块。这样,企业的对外伦理应该得到优先考虑,这不仅关乎企业存在的社会基础,也关系到企业能否培养出纯良的企业气质来熏陶员工美好的情操、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奉献感,而这些正是人力资源这一战略性资源能否得到最大程度开发的心理基础。
尽管我们把企业伦理的战略性价值更多地偏向其作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上,但是,最高层面的战略性价值应该是企业内外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企业伦理的目的性价值也体现于此。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并不存在一个拟人化的企业主体,企业的本质是人通过企业这一合作形式连接在一起的人的有机结合体,所以企业伦理也是人的伦理,只不过是体现在企业行为中的人的伦理。当人已经进化到丰富的人、大写的人的时候,企业也应该努力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人的价值的统一,而企业伦理的终极关怀也在于此。
[1] 张德主编.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刘亚红.论后危机时代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J].商业经济,2010(10).
[3] Thomas J. Peters and Robert H. Waterman, Jr.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New York: Warner Books,1982).
[4] 周祖城.论企业道德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道德与文明,2009(4).
[5] (德)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