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贵
教学目标
1.学习苏轼《念奴娇》《江城子》,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同一作家的风格不是单一的,有其多样性。
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之异同。
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改编于该小说的卷首词,词牌《临江仙》,作者明末杨慎。这首词出自他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中。这首词雄浑奔放,表达了政治上历遭磨难的他对人类历史的洒脱态度和旷达的胸怀。无独有偶,人生遭遇、家庭生活与杨慎极其类似的苏轼对秦汉三国这一段历史也有类似的思考,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今天首先学习《念奴娇》。
1.检查预习。
2.老师朗读、学生齐读。
3.析题目。“赤壁怀古”(切换至幻灯片2),赤壁是游览之地,怀古之所,而“怀古”则是以古写今、抒写胸臆。“怀古”二字怀的是谁?(生:周瑜)那么词的上阕写的是什么?(生:写景)下阕写的是什么?(生:抒情)我们先看写赤壁。
4.析赤壁。
(1)找出上片中描写赤壁一带景色的句子。(明确:总写“大江东去”,具体写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先看总写(“大江东去”,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后用“浪淘尽,风流人物,”把倾注不尽的大江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对此,古今有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具体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正面写赤壁,勾勒古战场的景象。)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穿”写山之高,夸张;“拍”写江水力度;“卷”写浪花翻滚之形;“雪”借喻。 )(作用:以险要地形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
总结:(上片写景,写赤壁的壮美。)用四个字概括:(生:江山如画。)
5.上片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切换至幻灯片3)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 )(“一时”意为“当时”。 “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用一个成语可以概括为:“人杰地灵”。毛泽东《沁园春·雪》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吸引无数的豪杰,三国时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孔明,足智多谋的周瑜,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
6.看“怀古”。
(1)找出下片中描写周瑜的句子。(生:“遥想……灰飞烟灭”。)这些描写中,可看到周瑜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为什么插入“小乔初嫁了?”
(生:儒雅风流风流倜傥,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从侧面突出周瑜的少年英雄。)
(2)作者怀古,怀周瑜,目的是什么?寄寓了怎样的感情?齐读句子(赞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未建的感慨,即“壮志未酬”的悲凉。)
7.上片写壮美之景,下片写“人生如梦”,消极之志,似乎是相矛盾的。
怎样理解这种情与景的关系?
(讨论明确:(1)壮美之景实则为周瑜作铺垫,周瑜的风流倜傥实则为自己的一事无成作铺垫,由周瑜反衬自己的一事无成,才有人生如梦的消极。他感叹自己功业未成,但不否定人生。
(2)作者虽有消极思想,但其赞美壮丽山河、仰慕英雄人物,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的思想主流仍是热爱人生的。
(3)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感奋压倒感伤。)
8.周瑜、苏轼人生对比(切换至幻灯片4)
对比项 周瑜 苏轼年龄 34岁 47岁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生活 幸福美满 颠沛流离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际遇 功成名就 怀才不遇基调 激昂奋发 低沉失意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志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切换至幻灯片5周瑜苏轼图像)
9.总结全词。
(1)情景交融:壮美的河山与苍凉豪放的感情有机融合。
(2)虚实相生:“乱石”三句描写和遥想公瑾结合在一起。
(3)频用烘托:由“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到“一时多少豪杰”的三国时代,最后集中到周瑜,范围越来越小。因为此词非常成功,景壮美,情苍凉,故词牌《念奴娇》自苏轼以后又诞生两别名《大江东去》、《酹江月》。
宋·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诚然,每一个作家的诗歌有其鲜明的特点,有其独特性,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单一的。苏轼敢于突破成规,苏轼一生中的词作大多数不是豪放而是婉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朗读。
2.分析全词结构。
(1)问:题目是“记梦”,词中何处体现了梦境?
(生:“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唯有泪干行”。)
(2)这几句为“梦中”,那么上片写什么?
(生:梦前。 )
(3)下片“料得年年,肠断处……”写什么?
(生:梦后。 )
全词结构是?
(生:梦前—梦中—梦后)时间顺序。
3.全词的情句是哪句?情词是哪些?
(生:①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末句“年年肠断处”;②“思量,难忘,肠断”“凄凉”。 )
4.本词虚词众多,一起品味。
(1)“十年生死两茫茫”
“茫茫(“为不可名状的空寂,凄清。)
“两”(不只是讲诗人的心情与感受,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啊,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杳无音讯。生者与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将无知的死者作有知觉的生者比,虽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的感情,凄婉,沉痛。)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前文写不能重逢而盼重逢,此言假设重逢,也不相识。效果:使感情发展更近一层。何故?六个字,使备受生活煎熬,风尘满面的沧桑形象,栩栩于眼前”。)
(此梦前)
(3)“小轩窗,正梳妆”。 “正”(现在进行时态。 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作者在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妇相亲相爱和美的关系。)
(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惟有”只有。(泪流满面,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醒: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何等的孤寂凄哀的情景。 )“料得”:“料想”,“猜想”。 料想的对象是谁?料想谁年年肠断?(在此当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日子;眷恋人世,眷恋亲人,该柔肠寸断,反客为主,如白居易《邯郸驿冬至夜思家》及杜甫《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更加蕴蓄有味。总结,断肠处:孤坟。断肠人:己与妻。)
5.特点。
(1)虚实结合,梦虚情实。
(2)景少情多,凄婉哀伤。
(3)虚字有味。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对比项 《念奴娇》 《江城子》景物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 壮美 孤坟月夜松冈 凄凉人物 指挥若定谈笑却敌 豪迈 梳妆无言泪千行 寂寞孤独壮志难酬 苍凉 肠断 悲苦感情
比较(二)(切换至幻灯片8)(填表)
对比项 豪放词 婉约词题材 无言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离情别绪 儿女情长意境 阳刚开阔 阴柔纤弱风格 豪放飘逸 含蓄蕴藉
(注意:一般情况。《江城子》并不含蓄,为一例外。)
一般来说,豪放派题材广泛,意境开阔,婉约派题材狭窄,意境纤弱。如果把两种流派比作是人,则豪放派是男人,有阳刚之气,婉约派是女人,有阴柔之美。用两句诗来概括,豪放派是“骏马秋风冀北”(板书),婉约派是“杏花春雨江南”(板书)。苏轼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既有侠骨,又有柔情:既能豪放,又能婉约。借用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即“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切换至幻灯片9骏马图、10杏花图)
阅读下面两首词,试分析景与情的特点。
苏轼词两首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蝶 恋 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