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俊
阅读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在欣赏命题者智慧的同时,却也发现命题存在着一些较大的失误,我认为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命题的质量。下面略作分析:
一、2010年江苏卷论述类文本的材料与2008年湖南卷相同,考点基本相同,违高考阅读题文本选择和命题的原则。
高考阅读题文本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选材要文质兼美,语言上要求适合中学生阅读,字数上要求长短适度,同时还要求所选材料对所有考生来说是公平的,一般来说,高考文本所选的材料是最新的或大家都陌生的,从而使命题具有较大的信度和区分度。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的命题与2008年湖南卷有诸多相似之处,下面试做比较:
从文本选取的内容来说,江苏卷选用了朱光潜《谈静》文章中的872个字,对一些内容作了删除,主要是关联词语和不重要的语句。而湖南卷则选用了原文中1526个字,江苏卷中文本的内容在湖南卷中全部有。因此,江苏2010年高考选用的论述类文本材料对部分考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对部分考生来说是陌生的。
再从考点的设计来说,江苏卷第16题 “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这一题的考点是考查文章的结构、概括段落的内容。而2008年湖南卷的第20题是“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这题考点同样也是考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两题的考点惊人相似。只是湖南卷对语言概括的要求高一些罢了。
再看,2010年江苏卷的第17题“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考查的是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与2008年湖南卷的第19题“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这题主要考的是比较两句诗的含义。这样我们看到江苏卷和湖南卷都考查了对 “小林一茶的俳句”含义的理解。
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考点的选择如此惊人相似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我不知道命题者的意图。我从有限的试卷命题常识中知道不应该选择已经高考选用过的材料;退一步说如果选择的材料相同,命题的考点和试题也应该有较大的变化。
二、作文题防猜功能差,不少考生对此作文有充分的准备。
作文命题一向是师生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江苏的命题“绿色生活”切中社会热点,与时下的低碳环保、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善待自然、实现自然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考生有话说不离题。而“绿色生活”这个话题一般考生能够关注到的,所以江苏卷的命题仅仅是情理之中,却不在意料之外,防猜能力差。我很欣赏江苏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和2008年“好奇心”,既引导考生关注社会问题,又防止了考生的事先准备,做到了高考的公平竞争。
江苏2010年的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关注了社会热点,但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社会热点,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到“低碳经济”再到“绿色环保”,有几个学校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呢?而且各个学校作文题与高考题有许多相似点,如“2010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调研测试”三模作文题:“高山,因为有了绿地而有了景色;大地,因为有了绿地而有了生机;心灵,因为有了绿地而富有充实……请以‘留一片绿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这道题既可以写我们需要自然的绿色生活,又可以写我们需要精神的绿色生活。这次考试是五月下旬,考生考过这样的作文,教师再评讲过,对绿色的含义认识非常深刻,材料准备也非常充分。
所以我认为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在防猜功能上是欠缺的。
三、个别考点未遵从“高考说明”,重复考查,考点分值变化较大。
“高考说明”是考点的具体解说和规范,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是考试方向的引导,如考点、题型、结构等,对命题者来说,应是一种限制和规范。
江苏卷高考语文对识记的考查应该是语音考查3分,“名句名篇默写”8分,共11分,而今年却达到了15分,使考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江苏卷过去对“识记”能力的考查一直遵从“江苏高考说明”,即在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1小题考查“语音”的识记(3分),和第四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8分)。而今年除了这两题之外,又多处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如第三题“古诗词鉴赏”又考了识记内容,“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答案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另外在语言运用中又考查了“‘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2分)”答案“安徒生,《海的女儿》”。这样看来识记是多考了4分,其中2分是对名句的识记,2分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而“江苏高考说明”有关“识记”的内容是这样表述的:“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考查内容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从试题类型、题量、赋分上看,一般是语音识记题考一题,题型是选择题,赋分是3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识记题一题一般是填空题,赋分是8分,
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考查的 《雨霖铃》的识记,既不是考试说明上规定的名篇,又不是鉴赏题所规定的“(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对《雨霖铃》中名句识记的考查显得有些随意,而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看则显得不当。
同样第一大题第4小题考“(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不是考的语言运用,而是考的语言识记。而第3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考查的是“语言的压缩”,对照江苏卷的高考说明,第4题应该考“扩展语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内容,而不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因此第4题的第1小题也违背了“江苏高考说明”的要求。
因此,从识记能力的考查看,无论是对《雨霖铃》中名句识记的考查,还是对“‘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的考查,都违背了高考说明的有关要求,显得有些随意。这些试题从考生识记的角度来说,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应该是情理之中,但从高考命题的要求来说,却在意料之外,显得突兀,并且有违高考说明的要求。我以为这是命题者应该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