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400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研培训中心 雷 斌
例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如何紧扣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落实它承载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一个书本例题来谈例题教学目标的落实.
本例题出自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147页.
图1
问题1如图1,AD是△ABC的高,点P,Q在BC边上,点R在AC边上,点S在AB边上,BC=60cm,AD=40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
(1)△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
分析本例题是学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之后的运用.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它有三个要完成的知识技能目标为:一是复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二是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的运用;三是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过程性目标:一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学会未知的边用一个变量来表示的方法;二是通过变式练习,学会将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的方法,作出相应的高.
根据以上对本例题功能的分析,通过下面的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
活动1学生读题,完成问题(1)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由△ASR与△ABC相似可得出哪些对应成比例的线段?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AE的长度如何表示?
教学设计分析完成△ASR与△ABC相似的证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2)要找的等量关系,学生初步学会将未知的边用一个变量来表示的方法,落实过程性目标一.
教学设计分析解答了问题(2)之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此处教师提出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解决问题,找到的等量关系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变量,如果还含有未知的其它量,要用已设的未知变量来表示,学会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三,同时为问题2作铺垫.
图2
问题2如图2,AD是△ABC的高,点P,Q在BC边上,点R在AC边上,点S在AB边上,BC=60cm,AD=40cm,四边形PQRS是矩形,且面积为S.
(1)如果设SP的边长为xcm,那么SR的长度如何表示?
(2)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S.
教学设计分析本题将上题中正方形PQRS变成了长方形,在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之后,已知长方形面积,是可以求出长方形的边长的,在北师大版九(上)59页就有与之相似的题.
在此将问题和情境变化,作一个变式练习,用变量x来表示边SR,同问题1中求正方形边长是同一种方法,在此近一步强化用一个变量来表示其它变量的方法,找出相等的关系,进一步落实过程方法目标.
问题3如图3,在△ABC中,AB=AC=10cm,BC=12cm,点P,Q在BC边上,点R在AC边上,点S在AB边上,四边形PQRS是矩形,且面积为S,如果设SP的边长为xcm,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S.
图3
教学设计分析本题将上题中的△ABC变成等腰三角形,同时BC边上的高不是已知条件,要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S,必须作出BC边上的高,然后求出BC边上的高.设计此题,让学生掌握将变化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同时学会这种作辅助线的方法,落实过程目标二,体会转化思想,从而学会这一类题的解法.为学习北师大版九(下))63页、69页相类似的题作好铺垫.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准确定位课本例题所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实际出发,补充和拓展例题内容.
因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模仿到创新、从内隐到外显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学中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的深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例题教学目标落实才真正到位.
学生在做题时,有时可以模仿,但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很少主动去思考,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在完成问题2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求SR的长度与求正方形的边长方法比较;在完成问题3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3与问题2的已知条件哪些变化了,哪些没有变化?促使学生去类比,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