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51例

2011-08-24 06:54:58钟志明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1期
关键词:竹叶窦性心胸闷

钟志明

浙江省象山县中医医院(浙江象山 315700)

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51例

钟志明

浙江省象山县中医医院(浙江象山 315700)

目的 观察竹叶石膏汤加减对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比较两组心悸、胸闷、心率、心电图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心率提高,心电图变化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率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疗法对治疗出血热性伴窦性心动过缓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

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 竹叶石膏汤加减

流行性出血热为汉坦病毒感染,其发病后易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而对心脏的损害主要为发热期后的免疫介导所致,可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因低血压休克期多越期或持续时间短,故尤以少尿期、多尿期多见。其特点以心电图见窦性心动过缓为主,伴有心悸,胸闷或无任何心脏相关症状。采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998年12月-2010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95例,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2月卫生部颁发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试行)诊断标准》。窦性心动过缓诊断标准参照石敏澍《临床心律学》制定的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 排除合并腔道大出血者、经行透析治疗者均不入选;拒服中药者;伴心脑血管严重原发病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20~68岁,平均36.70岁;病程5.5~12.5d;对照组44例,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1~65岁,平均35.90岁;病程6.5~13d。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阿托品片0.6mg,每日3次口服,并据少尿期、多尿期病情变化予利尿、导泻、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服竹叶石膏汤[3]加减:淡竹叶15g,生石膏 30(先煎),太子参 15g,麦冬 12g,炙甘草 10g,山药 30g,玉竹10g,知母10g。热毒盛者去炙甘草、太子参,重用生石膏45g,加黄连3g;湿邪未尽去炙甘草,加茯苓12,藿香10g,佩兰10g,荷叶 10g;阴亏甚去太子参,改西洋参 10g,加白芍 15g,生地黄10g,天冬 10g,玄参 12g,百合 30g;气虚甚重用太子参 18g,炙甘草 30g,加炙黄芪30g。 每日 1剂,水煎取汁 200mL,于上午 9:00、下午3:00分服。服药7d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心率、心电图等情况。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少尿期、多尿期疗效判定标准拟定。痊愈:药后3d内心悸,胸闷,脉迟等症状体征消失,5d内心电图恢复为窦性心律。显效:药后3d内心悸,胸闷,脉迟等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5d内心率达到55次/min以上或恢复窦性心律。有效:药后5d内心悸,胸闷,脉迟等症状体征有改善,7d内心率达到55次/min以上或恢复正常。无效:药后5d内心悸,胸闷,脉迟等症状体征无改善,7d内心率仍为窦性心动过缓且心率<55次/min。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心率复常时间比较 治疗组为(2.30±1.20)d,对照组为(4.90±1.70)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流行性出血热心脏损害所致心率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表现,现代病理研究发现流行性出血热性心脏病变主要为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4]。窦房结位于右房上部近上腔静脉交界处,最易受损,而且发热期多应用大剂量激素可明显减轻心脏传导系统水肿,故传导阻滞较少,由此可以解释本组病例观察发现心电图改变均为窦性心动过缓。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学以“春瘟”、“冬瘟”论治,总属温热疫毒之邪,与一般温热邪气不同,其伏于血脉,弥漫三焦,内及脏腑,耗气伤阴,伤营动血,病势凶险。而少尿期,多尿期时,患者多肝肾阴液耗竭,正气大虚,此间气阴亏耗为其根本。心主血脉,阴液阴血不足,血脉不充,正气亏耗,无力鼓动营血运行于脉中,故见心悸,胸闷,脉迟。因此,笔者以益气养阴生津为大法,固其根本,然瘟热之邪,每多夹湿,遂据其气损、阴(津)竭,余热、湿邪未尽等特点辨证加减。临床选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淡竹叶甘淡之品,《本草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故一可泻气分余热;二可使邪从小便而出,邪有出路;三者清心,直达病所。石膏辛寒亦泻气分邪热,使热邪早去,阴液得复,所谓“存得一分津,保得一分命”。麦冬、玉竹、知母均为养阴生津之品,且无滋腻碍邪之虞,为较佳“增液”之品。太子参补脾肺心之气阴,尚可生津。炙甘草补益心气,益气复脉,正适用于正气不足之心动悸。山药补肺脾肾一身之气。诸药合力,则于邪热尽,气津得复,故心气充足,能正常推动脉管运行,则心悸、胸闷、脉迟得以改善或消失。

[1]石敏澍.临床心律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5,180,1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7-203.

[3]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2-223.

[4]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96.

R512.8

B

1004-745X(2011)11-1861-02

book=3,ebook=29

2011-04-11)

猜你喜欢
竹叶窦性心胸闷
Redefinition of the Odorrana versabilis Group,with a New Species from China (Anura,Ranidae, Odorrana)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少儿美术(2020年9期)2020-11-05 09:11:54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思考心电图之166》
心电与循环(2019年5期)2019-10-17 07:23:40
胸闷气短的自我推拿疗法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竹叶沟怀古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