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洪连 方宏图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杭州 311116)
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1115)
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32例
褚洪连1方宏图2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杭州 311116)
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1115)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四逆散 左金丸 肝胃郁热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烧心、泛酸、胸骨后灼痛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应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肝胃郁热证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泛酸、胸骨后灼痛、反食等;或伴有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如上腹痛、嗳气、腹胀、咽喉部异物感、口苦咽干、心烦失眠、夜间呛咳、大便干或溏、小便黄等。(2)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反流性疾病问卷(RDQ)[2]评定症状总分>12 分,内镜检查阴性;符合上述中医辨证标准。排除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和十二指肠手术史、 -艾综合征、原发性食道动力疾患(如贲门失弛缓症、原发性食道痉挛、硬皮病)、上消化道恶性病变、冠心病、糖尿病、严重精神心理性疾病等。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0年6月我院门诊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2~68岁。对照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6~70岁。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赤芍、枳壳、陈皮、生甘草各 10g,黄连、吴茱萸各 3~6g,蒲公英 15~30g,生大黄6~10g,牡丹皮、海螵鞘、旋覆花、代赭石各15g。心烦失眠加夜交藤、远志、生山栀、川楝子;胸骨后灼痛明显加延胡索、佛手片、木香、娑罗子;泛酸明显加煅瓦楞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治疗8周为1疗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1次,每日早餐前口服。治疗8周为1疗程。根据我国GERD治疗共识意见[3],两组患者均要求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抬高床头,睡前3h不再进食,减轻体重,戒烟酒,避免高脂肪食物,减少摄入可以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的一些食物(如巧克力、薄荷、咖啡、洋葱、大蒜等)。
两组胃食管反流症状分数比较,根据RDQ评定[2],按烧心、泛酸、胸骨后疼痛、反食等症状,发作频率计分:无症状为0分,症状出现频度<1d/周、1d/周、2~3d/周、4~5d/周、6~7d/周分别记为 1、2、3、4、5分。症状程度计分:症状不明显,在医师提醒下发现为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偶尔服药为3分;症状非常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需长期服药治疗为5分;症状介于1分和3分之间为2分,介于3分和5分之间为4分。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8周末各评定1次,症状总积分为发作频率计分+症状程度计分。两组治疗前后RDQ评分比较,详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RDQ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RDQ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也称为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这类患者具有典型的烧心、泛酸症状,可伴有反胃,嗳气,胸骨后疼痛等。内镜检查无阳性表现,临床发病率高。西医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一线首选药,但有部分患者对PPI治疗反应不理想[4]。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嘈杂”、“噎膈”、“胸痛”、“胃脘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失健运,酿生湿浊。日久肝胃郁热,阻于中焦,胃失和降,胃气夹热上逆而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肝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胃气上逆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上方以四逆散加陈皮疏肝理气和胃;黄连、吴茱萸以辛开苦降,肝胃同治;加蒲公英、生大黄、丹皮清泻肝胃郁热;海螵鞘止酸止痛;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全方以疏肝理气和胃,清泻肝胃郁热治本,降逆下气,止酸止痛指标。标本兼治,故获得与对照组相近的疗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0
[2]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1):651-65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2007,西安)[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0):689.
[4]熊理守,陈湖.非糜烂性反流病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1):8-12.
R573
B
1004-745X(2011)11-1877-01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