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主义中表现因素与传统中国艺术中表现因素之比较浅论

2011-08-17 01:21:04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40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5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表现性

骆 杨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艺术是没有标准的。在面对真实的自然物的时候,就算是西方的古典写实主义以及现当代超级照相写实主义,它们在对自然的描绘时也不可能等同于真实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说,艺术只不过是做为艺术家本身,来对客观事物主观的观察和思考,是艺术家用形体、颜色、线条、块面、体积等等形式的因素来塑造第二自然。所以,既然艺术是由各种形式构成,那么,不管是西方写实绘画还是中国写意艺术,艺术作品具有表象性是必然的,这一点在中西方的艺术中都是共通的。西方的表现因素在近现代艺术中才觉醒并且发展了起来,最重要的转折在印象派时期出现。后印象主义中的表现因素冲破了西方再现艺术的藩篱,为西方现当代艺术打开了一扇门。后意象派的这种表现性和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文化差异也有不同点,下面笔者就这两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西方艺术中表现性的觉醒

西方艺术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使西方古典艺术一诞生就朝着再现写实的方向发展,这必然会导致表现因素在西方古典绘画中被忽视,文艺复兴时期更是以理性、人文、科学的态度对待艺术,达芬奇提出艺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对象,可以说与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一脉相承(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古希腊时期雕塑不会有太大差别)而表现的因素却没有提及,西方艺术中表现主义的真正觉醒应该是后印象主义开始,为什么说是后印象主义而不是前期印象主义呢?因为早期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如莫奈等虽然打破了古典主义保守拘谨的素描式的色彩体系,转而向描绘瞬间光色的变化,主题和内容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前期印象派还是以模拟自然为主要目的,哪怕只是着迷于自然中的光影色,后印象开始不满足与这种描绘,高更、梵高等后印象主义画家出现后,他们的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平涂的块面以及各种象征意味的形象和颜色都极其主观,色彩完全不依赖于客观五项,而忠实与内心的感受,被描绘对象只是一个表现内心感受的载体,不管是梵高画面中那扭曲颤动的笔触和线条、明亮得刺眼的金黄麦田、不断被描绘的色彩斑斓的自画像还是高更用色线勾勒出的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岛屿居民、平涂的而具有装饰味的色块都脱离了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而抽离出来成为独立审美的形式,这为以后西方近现代表现画家如马蒂斯、蒙克乃至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极其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因素

中国等东方艺术一开始就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所以表现性比西方更自觉和出现更早。中国艺术不以描绘真实自然为目的,但又不脱离具体物象,与古希腊艺术几乎同一时期的商周青铜器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神秘感与庄重感,但这种象征性表现手法是受到当时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响,并不是出于自觉表现的意识,而具有原始巫术或祖先崇拜色彩,接下来先秦两汉出现的画像石、壁画和帛画等艺术都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描摹,但又不是纯抽象之表现。在这里,线——这一中国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完善和成熟起来,这是东方人哲学中对事物独特认识所致,然而让人玩味的是,在后期印象派中出现了大量用线表现事物的作品,梵高就用黑线勾勒物体边缘,高更用线勾勒人物轮廓后平涂主观意味的色块等,这虽然是受日本浮世绘影响,但日本艺术同属于中国文化圈的东方艺术体系,这表明,线条是很具表现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助于西方艺术家打破西方写实绘画中空间个观念和体积观念的束缚。中国南齐时期谢赫把线条的表现力概括为“骨法用笔”把主观性较强的赋色概括为“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意为根据物体所固有的色彩上色,而不考虑物体的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这也与后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念相通。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然把绘画中的表现因素加以理论化,但这一时期的绘画仍以宣扬教化的人物画为主,表现因素没有完全自觉,笔墨形式并未单独抽离出来作为审美对象。唐代水墨画开始萌芽,这时中国画中的表现精神开始显现出来。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唐代画家王洽“脚蹙手抹,或挥或扫”的作画状态,以“突出云霞、染成风雨”而不现“墨污之迹”的奇异效果,表现出巨大的表现性,这种作画方式某种程度上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泼洒流淌何其相似,只不过王洽最后的旨归还是描绘“图出云霞、染成风雨”的具体景物,这就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完全抽象,却与后印象主义画家用完表现形式但也不完全脱离具象相似。之后,中国画中表现因素经历宋代梁楷的简笔泼墨,南宋僧禅画及元代四大家、明徐青藤等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三、结论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继印象派之后的后印象主义画家对前期印象派画家着迷于描绘真实自然中光色开始不满,继而转向寻找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后印象主义画家中如梵高画面中那狂躁的笔触、扭曲的线构成的树木和村庄,绚丽明亮的色彩都是他心灵真诚的倾诉,他那近乎神秘的狂热与歇斯底里的创作热情与明朝画家徐渭的癫狂何其相似;高更热心表现世外岛屿上的原始居民,表现了一种隐退避世的理想,他把艺术作为文明人与原始人之间唯一可能的感性联系,这又与中国文人山水画中表现的隐逸题材不谋而合。后印象主义画家对表现语言的迷恋和中国艺术家用笔墨宣泄心灵与情感都是相通的,然而,后印象主义之后的西方艺术从后印象派到立体派,从立体派到抽象表现主义,西方绘画终于从极度写实的极端走向了一个完全表现的抽象的极端;中国艺术中的表现始终游离于抽象与具象之间不断玩味与重复,这是中西方艺术精神的鸿沟造成的,中国文化的结构上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与传承性决定了中国艺术的表现性不会像西方那样走得远,她始终遵循着一定传统与程式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西方艺术更关注社会变革、技术进步、科技发展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三者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的进步。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姚灏娟 《石膏胸像写生》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表现性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民族文汇(2022年16期)2022-05-18 20:16:41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4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04
关于表现主义
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 07:05:32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新生代(2019年15期)2019-11-13 22:48:31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新校长(2018年7期)2018-07-23 02:58:58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