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寺庙作为佛教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对外(信众)管理宣传,不同于一般企业,因而在使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不能生搬硬套。应用VI设计原则要充分考虑寺庙组织特点、文化内涵、精神信仰等诉求,因而VI的基础识别部分和应用识别部分要根据其具体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来决定。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构想和文化特质等抽象语意转化成具体符号概念,使抽象理念落实为具体可见的传达符号,以象征化、同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统一手法,凸显企业的个性,塑造企业独特形象。通过基础识别要素和应用识别要素在实际中应用,使企业的形象精髓得以广泛的传播,进而提升企业的文化。
寺庙视觉识别系统如何能根据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艺术传播形式建立自己的符码系统呢? 寺庙视觉识别系统的形式要素不能凭一时的灵感空想出来,而是在缜密的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在与寺庙内、外部受众群体对寺庙精神信仰、文化内涵的认可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来。
寺庙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包括基础识别要素和应用识别要素。基础要素包括:标志、标准字体、标准印刷字体、标准色、标准组和规范、宣传口号。应用要素包括:环境识别系统,服装系统,宣传系统,活动展览、展示系统,法物及包装系统,办公用品系统,交通工具系统。基础识别部分是整个寺庙视觉识别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应用识别部分是基本识别要素在组织所有传播载体和应用环境中的具体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寺庙视觉识别系统在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有:
①民族性原则:这里的民族性是指佛教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独特性,在审美、语言、文字、图形等方面的禁忌和偏好。在设计时必须注意传达其文化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性。例如:荷花象征觉悟和精神的升华。
②系统性原则,要根据寺庙的社会性(宗教信仰,信众,社会责任)和整体发展要求展开,包括了寺庙管理,宗教活动,宣传和发展等众多领域的视觉体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③整体性原则,在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全盘的考虑,保证各个方面和谐统一,共同塑造和强化其宗教形象。
④艺术性原则,寺庙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美学原理,适应人们的审美需要。
寺庙的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标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寺庙作为信众们的心灵家园,其形象设计与应用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同时还应注意其设计的“国际化”特点,以直观感性的形象语言,兼顾其时空运动和信息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受众感受其人文关怀,产生欢喜之心,而逐渐接受其教义。
我们看到,中国在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秩序和价值规范正在重组之中,秩序与混乱并存,佛教发展进入到希望与失望同在的时候。现在的年轻人在媒体的宣传和外来宗教的包围下,他们更愿意进入教堂而不是寺院。在这个“视觉轻松刺激效应”的时代,人们更容易接受符号语言,因为其所传达给受众的信息是高度凝练和概括的。而佛教要建立一套完整而独特寺院管理的符码系统就要深度钻研佛学文化及其艺术表现特点。
图1 东林寺标志
图2 东林寺夏令营标志
图3 寒山寺标志
东林寺的标志(图1)组成包括:图案正中间的佛教中象征觉悟和精神升华的荷花,背景是东林寺的东字(阴文),还有佛教中勇于帮助念经和入定的念珠,以及寺庙的名称和象征教教地位的“净宗祖庭”几个字。这是一个文字与图形组合而成的标志。它图文并茂,将标志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使观者一目了然。这是东林寺下属机构东林莲社的一个活动的标志(图2)。标识简洁明快,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图4 寒山寺辅助形象
图5 法鼓山标志
图6 佛光山标志
寒山寺的标志(图3)采用的是中国印章的形式,其中汉字“寒山钟声”切合了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文字形象富有视觉感染力,笔画线条的长和短、宽与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美的意境。字形结构的对称与均衡,结字方圆疏密、刚柔曲直和空间留白也蕴含着现代设计的图形之美。在文字图形的设计中以文字的内容为依据,进行艺术处理,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字形象,赋予了文字设计的思想性和情感气质。让人在观看中自然的产生视觉和听觉的联想,给人以“形美以悦目,意美以感心”的审美感受。寒山寺辅助形象“钟”(图4)在寺庙的长廊中的使用,成为寺庙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强烈吸引人们的视线,在长期的宣传使用中传达了寺庙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强化视觉识别系统在寺庙使用过程中的亲和力和接受度。
在台湾、香港的佛教道场很多,如法鼓山、佛光山、中台山等,他们拥有的经济资源和宗教资源相对大陆佛教更为丰富,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弘法方式也多样化,如电台、网络、多媒体、杂志、经书、讲座等,视觉识别系统在其道场的应用非常成熟,设计渗入到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象征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完备的视觉符号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传播力量具体而直接,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鲜明的个性,不仅让人感受到某种风格,还有精神氛围和“有形之外的无形”的形象价值。
笔者发现视觉识别系统在寺庙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标准字体、标准印刷字体、标准色时十分的不规范,如:标志在不同的印刷品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形,在一些重要的文件中标志会被其他不明确图形代替,不能起到它在整个视觉识别系统中灵魂作用。另外,笔者还发现寺庙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应用要素包括:环境识别系统、服装系统、宣传系统、活动展览和展示系统,法物及包装系统、办公用品系统、交通工具系统。在寺庙中的应用过程中也不完善。这说明没有形成一整套象征化、同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符号系统,那就更谈不上视觉识别系统的作用了。早有学者提出:“塑造主体,改善环境;收缩核心,扩展外延”的建言,使佛教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中处于有序运转;使佛教的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味三大指标得到均衡发展。视觉识别系统在寺庙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升其主体形象,改善外观环境,提高其文化品位。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向传统文化吸取给养,注意在 “国际化”进程中,借鉴“全球化”的形,立“本土”之意。
[1]俞斌浩.VI设计教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
[2]王雷泉.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期刊《法音》2009/12.
[3]芦影.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