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芳
现已知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焦虑、抑郁、紧张和恐惧等情绪障碍、负性生活事件多发和A 型行为者,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较高[2,3]。近年来研究发现[4],心理社会因素也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现就心理社会因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心理社会因素分两大类[1]:慢性压力和情绪障碍。慢性压力包括:工作压力、婚姻压力、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敌视和愤怒,这些因素的负性效应可以通过行为途径,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物学机制(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代谢异常、炎症和血液高凝状态等)直接参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
2.1 生活事件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余存等研究发现[7,11],脑卒中患者病前遇有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生活事件总频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两组间正性生活事件频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脑卒中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紧张值及总生活事件紧张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正性生活事件紧张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1,5]:负性生活事件多的患者,脑卒中发病率也增高,二者呈正相关,其中,在家庭和工作中生活事件更为突出,并且在工作生活事件中,多为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干部,原因可能为他们突然从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停下来,心态失衡和神经内分泌紊乱所致。
2.2 情绪障碍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据Eysenk 研究[13],情绪稳定性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先天灵活性有密切的联系。情绪不稳定的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也不稳定,易激惹,对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国内外研究发现[1,6],脑卒中患者存在更多的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紧张等情绪障碍。具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患者,患脑卒中风险性增高,二者之间可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且可能互为因果,互相加重。
2.3 社会支持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应激与健康或疾病之间重要的中介因素[11],它一方面对应激起缓冲作用,保护个体的健康;另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体验,有利于健康。唐江萍等研究发现[11],脑卒中患者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并认为负性生活事件多发和缺少社会支持与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对生活事件的应付方式也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影响生理反应,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唐江萍等研究发现[11]脑卒中患者艾森克个性问卷[14][EPQ,包括精神(P)、内外倾(E)、神经质(N)和掩饰倾向(L)四个量表分],E、N分明显高于正常组,说明脑卒中者有更多的外倾行为和情绪不稳定,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5]。许春奇等报道[1],在A 型行为模式的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率增高,且出血性脑卒中更多见,说明A 行为是导致人群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实,A 型行为特征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和报道[1,6,7,10],多数学者认同这种行为特征是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这种行为特征如果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或改善,易发生脑卒中。
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脑卒中发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为:①长期慢性压力和情绪障碍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过度兴奋,使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增高,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儿茶酚胺水平持续升高,血压升高,糖耐量下降,脂质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脑卒中发生[8,9]。②A 型行为的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和脑皮质功能失调,诱发脑卒中发生[1]。③心理应激可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脑卒中发生[1]。④负性生活事件应激能引起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反应,引起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压不稳定,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导致脑卒中[7]。
总之,正性生活事件的应激与脑卒中关系可能不大,而病前的负性应激生活事件和行为特征在脑卒中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因素常通过患者的个性特点而起作用[7]。负性生活事件多发、A 型行为和负性情绪者,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6,10]。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可能引发或加重脑卒中的病情,负性生活事件多发,缺乏亲人和社会交往,有个性偏差和情绪不稳定等均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16,17]。一般认为[12],生活事件本身不能直接致病,个人对生活事件的认知水平,不同应付方式及家庭、社会支持程度在脑卒中发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脑卒中生物学病因的同时,在临床上还应加强心理治疗。正确引导患者认识自己年个性缺陷,对不良性格加以矫正。从而有效地消除不利的心理社会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应激情绪反应方式,增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将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发病的危险。
1 许春奇,钟平,王辉,等.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进一步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5):570~571.
2张国富,周振和,张云彪等.冠心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5):312~313.
3 敖海清,徐志伟,严灿.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摘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8):1414~1415.
4 石炳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70~371.
5 Filippi A,Bignamini AA,Sessa E,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Italy:a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family practice[J].Stroke,2003,34(4):101~104.
6 Nilssion FM,Kessing LV.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stroke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affective disorder:a registry study[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25(4):387.
7 余存,徐金华.脑卒中患者病前应激性生活事件行为特征的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2):124.
8 Kuper H,Marmot M,Hemingway H.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and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Semin Vasc Med,2002,2(3):267~314.
9 Hintsanen M,Kivimaki M,Elovainio M,et al.Job strain and early atherosclerosis: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J].Psychoson Med,2005,67(5):740~747.
10 Stahl JE,Fufie KL,Gleason S,et al.Effect of implementing a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protocol compliant with NINDS recommendations[J].Radiology Sroke,2003,228(3):659~668.
11 唐江萍,邹文华,王民主.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社会心理因素和负性情绪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124~126.
12 蒋华英,谢光荣,杨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26~227.
13 贾艳滨,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2):66.
14 王焕林,丁素菊,孙剑,等.脑卒中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5):281.
15 尹梅祥,卢奕南,李月清,等.首发急性脑卒中的焦虑情绪测查及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309.
16 叶志菜,杨菊贤.冠心病、高血压与心理障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16(4):313~315.
17 杨菊贤.心理等为因素在综合性医院的地位及其应用[J].健康心理学(专辑),19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