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床”的英汉语义

2011-08-15 00:48徐芝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多义义项英汉

辛 苏,徐芝萍

(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浙江台州 318000;2.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床”的英汉语义

辛 苏1,2,徐芝萍2

(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浙江台州 318000;2.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分布揭示了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西文化存在的异同之处。

床;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

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然而,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王文斌(2007)指出,这一过程往往不是朝一个单一的方向发展,也不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演进,而往往是在辐射型 (radiation)的变化中交织着连锁型变化,在连锁型 (concatenation)的变化中又交叉着辐射型变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基于词义变化的这些现象,提出了隐喻性词义变化的仙人掌发展模型[1]。前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次范畴化、词义凸显与词项共现、从历时和认知的角度进行现象解释等,如张建理 (2003),廖光蓉 (2005),张殿玉 (2005),林正军、杨忠 (2005)等[2~5]。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来分析“床”的英汉语义。

1 原型范畴理论与“床”字的一词多义

1.1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从维特根斯坦最初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和 Berlina Mp;Kay对颜色词的研究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型一词最早由 Rosch提出,Rosch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属性的实例,它是一个范畴中特定的、具体的表象[6]。赵艳芳 (2001:61)认为原型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或中心成员,即原型 (prototype),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7]。

1.2 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床”字的一词多义现象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语言范畴围绕原型不断扩大,形成放射性结构,抽象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与语言词义辐射型和连锁型的发展模式也是一致的 (赵艳芳,2001:84)。基于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对多义词 bed进行分析。英语中“bed”最基本的意义是指供人睡觉的家具。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 6版)对“bed”做名词的解释如下[8]:

A:a piece of furniture for sleeping on床

B:the botto Mof a river,the sea,etc.(河 )床 ;(海等的 )底

C:an area of ground in a garden/yard or park for growing flowers,vegetables,etc.花坛 ;苗圃 ;菜园

D:a layer of sth.that other things lie or rest on底层;基;基座

E:a layer of clay,rock,etc.in the ground(地下由黏土、岩石等构成的)层

在以上五个义项中,第一个义项“床”是它的原型意义,其他义项都是由其原型意义扩展出来的,都是围绕这个原型意义逐步辐射出来的边缘意义。此外,《新时代英汉大字典》[9]中还包括了 bed的以下释义:

F:(人或牲畜的)睡眠处;憩息处

G:房事

在汉语中,《古今汉语词典》(2002:204)对床的主要释义如下:

A:供人睡卧用的家具。如:木床、折叠床等。

B:古代坐具。如:“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水经注·湘水》|床榻、胡床。

C: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翡翠笔床,无时离手。”《玉台新咏》序

D:像床的东西。也指物的底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羌村 》诗之二 |牙床、河床、道床。

E:井上围栏。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F:量词。用于较大的器物或被褥等。银涂漆屏风二十三床。《奏劾韦朗》|两床棉被。

由此可知,英文中 bed在“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的释义与《古今汉语词典》中“床”的释义大部分相通,这些都说明人类认知规律和模式的共通性。但《古今汉语词典》的第一、二条释义可知,古人睡卧用的叫床,坐的也叫床。与英语中 bed的意义相等值的应为睡卧之床。据晏炎吾先生考证: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文》:“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枰,八尺曰床。”由此可知古人的坐具有三种。由于文化不同,加上汉字文字准确而具体的特征,在英文中是找不到如榻、枰、床一模一样的坐具名称。但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情形,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文化内含 (张小波,2000)。其次,在汉语中,床有“井上围栏”的意思,而英语中则无对应项[10]。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出新事物,事物的范畴会不断扩大。因此,“床”做“井上围栏”之意就会被慢慢淡化或被遗弃成为边缘意义,而以“床”为原型范畴的新词义则会不断涌现,如“温床”,原指保持一定温度培育蔬菜或花卉等幼苗的苗床,现通常表示有利于坏人、坏事、坏思想滋生的地方或环境。

借用王文斌 (2007)中的仙人掌模型来阐述 bed和“床”的词义,详见图 1和图 2:

2 隐喻理论与“床”字的一词多义

2.1 隐喻理论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传统隐喻理论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现代研究表明隐喻不仅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eoffa Mp;Johnson,1980:4-5)等学者认为,隐喻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他们为隐喻定义:隐喻是源域 (source do Main)到目标域 (target do Main)之间的投射 ( Mapping)而形成的[11]。这种投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也是人们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已知事物来认知来表达新概念。同时,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2.2 Bed和“床”的隐喻分析

Sweetser(1990:19)指出,在词义变化中,隐喻起主要的建构作用[12]。由此可知,隐喻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相似性。束定芳 (2002)指出,如果说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互动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方式,那么相似性就是这种互动过程的根据[13]。根据完型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将相似的东西看做同一类物体,人类是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归类和范畴划分、开展认知活动的。相似原则是人类在概念和语言的形成中最重要的原则 (赵艳芳,2001:97)。

2.2.1 bed和“床”投射到具体事物的隐喻

床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是一个基本范畴词。因此,bed被用来指称相似形状结构的具体物体或东西。以“bed”为始源域投射到其他具体事物的概念域,如vegetable bed,river bed,bed rock,ice bed,hot bed等。汉语中则有“苗床 ”、“河床 ”、“冰床 ”、“车床 ”、“机床 ”、“温床 ”等。

2.2.2 以“bed”为源域来映射人的情感体验或状况

英语中有 (not)a bed of roses/flowers/down(并非)轻松的情况;ge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无缘无故)一起床就整天情绪不好;lie on a bed of thorns如坐针毡,坐立不安;go to bed in one’s boots酩酊大醉;keep the bed卧病在床;a bed of honor阵亡将士的墓;be in bed with so Meone勾结等。中文也有“床头金尽”的说法,表示财物耗尽,陷于贫困的境地。但汉语在上述方面的隐喻远不及英语丰富。

2.2.3 “bed”的容器隐喻

bed可被看做是一个容器,可供人睡觉。如:lay in the bed盖着被子躺在床上;be brought to bed临产;die in(one’s)bed因病 (或因年老)而死去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隐喻,汉英语中可以用“床”来做量词,如 a bed of ashes(一层灰)

由于英语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英语中的 bed还可以直接用作动词,表示“为客人安排住宿”而汉语“床”字除了暗指“房事”,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如床笫之私:指夫妻间的私话,私事。《孔丛子.答问》:“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

通过上述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床”的隐喻系统如图 3所示:

结语

隐喻不仅使语言表达经济有效,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认知和信息处理机制有共性,这是隐喻思维之共性的基础,英语和汉语中的某些概念隐喻的相似现象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本文在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床”英汉词义及词义所反映的中、西认知模式的异同。当然,词义的延伸除了受人们隐喻认识思维模式的作用,还受到许多历史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全面认识词义变化,还必须进一步考察这些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

[1]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2]张建理.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以“脸、面”为例 [J].外国语,2003,(4).

[3]廖光蓉.多义词范畴原型裂变、次范畴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4]张殿玉.多义名词的词义凸显与词项共现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5]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6]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1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 6版 [K].石孝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3.

[9]张柏然.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缩印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0.

[10]张小波.“床”字训诂与英译达意 [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11]Lakoff,G.a Mp;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2]Sweetser,E.Fro MEty Mology to Prag 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 Mantic Structure[M].Ca M2 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3]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The Mean ing of“Bed”and“Chuang”:fro Mthe Cogn itive Perspective

XIN Su1,2,XU Zhi2ping2
(1.Depart 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Vocationala Mp;Technical College,Taizhou 318000,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000,China)

Based on the prototype and categorization theory and Metaphorical cognitive Mechanis M,the Meanings of“bed”and“chuang”in Chinese are analyzed and co Mpar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ir sense groups are essentially si Milar and truly reflect the si Milaritiesof hu Manπs cognition.Their sense groups extend in away co Mbining both radiation and concatenation.So Me new senses e Merge fro Mthe prototype Meaning and for Ma co Mplex polyse My network via Metaphor.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ense groups in the basic categorization reveal the consistent i Mprove Ment of hu Manπs cognitive ability as well as the si Milarities and differ2 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

bed;polyse My;categorization and prototype; Metaphor

H313

A

1001-7836(2011)04-014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62

2010-08-16

辛苏 (1981-),女,浙江台州人,助教,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研究;徐芝萍 (1983-),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多义义项英汉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