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君
(皖西学院外语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关于语言课堂教学中母语与目标语使用的再思考
郭文君
(皖西学院外语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20世纪以来的传统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要熟悉掌握外语必须在语言课堂中只使用目标语。母语对于外语习得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根据21世纪以来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取得的相关成果,阐述了如何在语言课堂教学中通过恰当的运用母语来促进二语学习。
母语;目标语;二语习得;语言教学;双语教学法
一般来说,在学习第二语言(目标语)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只使用目标语,而无需以母语为参照。学生希望教师可以使用目标语教授新词,所有的课堂用语都能够以完整的目标语句式呈现。教师被认为是能够提供有效的二语输入的最佳人选。学习者相信,在课堂中,二语使用频率越高,其语言环境就越理想。因此,几乎所有的二语学习者对于“师生都应该使用目标语而非母语”这一流行于20世纪乃至于今的语言教学原则都可能表示赞同。然而,真正投身于二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许会发现在课堂中某些场合,母语比目标语更能够促进二语习得的进程。的确,由于立场不同,人们会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看法。笔者将试图从二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这两种角色出发,分析上文提到的教学原则,让读者形成相关的判断。
近年来,在中国内地,开办双语学校形成了一股潮流。在这类学校中,中国教师兼用母语和目标语授课。另一方面,高中生和大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外籍教师,尤其对于选择语言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某些科目的教学是完全由外籍教师承担的。哪一种方式更加适合广大的二语学习者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根据Macaro(1997)文章的观点分别从两个视角来探讨教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
二语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和要求使用目标语是一种正常的教学行为。当教师使用二语作为媒介发出课堂指令时,其扮演的角色就类似于一位不会说母语的外籍教师。列举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当二语学习者用母语描述了某样事物,教师假装不明白,直到学习者尝试用目标语表达该事物时才做出相应的反馈。结合Macaro(ibid)的理论,“不能说母语的外国人”这个角色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可以满足以下四个领域所提出的要求。
1.1社会公共责任领域
为了将社会规则赋予的公共职能发挥好,教师在工作时间中,应该是多面的。他们不仅担当语言提供者、组织者、课堂教育者,还要成为路线设计者、咨询师,甚至其他一些身份的承载体。
1.2认知领域
很多教师在开始自己的新课程时,都试图扮演“不能说母语的外国人”这一角色。然而该角色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
1.3适合教师成为引导者的领域
能够有效完成一些超出不会说母语的外国人的能力范围的工作,是有助于延续教师的多种角色的认可度的,比如,一次集体活动的引导者等。这时,他可以在组织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语言的使用与教师的身份相统一。
1.4语言领域
考虑到“外国人”角色的有效发挥,教师在表达上必须使用可以让学生接受并理解的语言,从而可以在师生交流环节上通过共同努力以加强角色之间的互动,例如,用完全交流(total communication)取代选择交流(reduced communication),用即时交流(immediate communication)取代延迟交流(delayed communication)。当然,语言的障碍势必影响到交流的进程,二语教师往往很难把握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留意到他们在使用目标语进行相关表达时所希望一并传达的潜在意思。
Macaro(ibid)认为当教师计划使用口语和书面语的材料来提高二语学习者的水平时,教师就正在扮演调节者/推进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评估材料所反映出的语言的复杂程度,和衡量学习者已达到的能力,进而对材料作出取舍,他已充当了一回中间调节者的角色。事实上,学生也因此而更加能够意识到该角色所发挥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这一角色与“模仿外国人”是具有同等的竞争力的。
判断调节者/推进者这一角色有效性的标准是教师能否将外国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把握好(ibid)。如果学生能够抓住关于天气预报的一段录音材料,或者一封来自国外的渴望寻找笔友的信函的关键点,那么可以认为教师成功地扮演了上述角色。另一方面,“不能说母语的外国人”这一角色的有效性则取决于很多不同的方面。其中一点为教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其他一些相关面包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与“外国人”不同的个性特性之间产生的互动,以及语言文化意识的增强。从这一层面看,目标语学习就不能孤立单一地仅仅置于语言学范畴内来进行思考。而从本质上说,教师是否可以成功地扮演第一种角色,主要是看他们是如何对学习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而并非只是关于语言学领域的教与学。
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或一门课程时,是必须在目标语使用这个问题上做出决断的。当然,教师也需要在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中根据情况不断地做出新判断并调整决定。所以,教师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中,例如材料调节者及“不能说母语的外国人”之间顺利地实现转换,这也是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当教师处于调节人位置时,他们必须能够解释学习者不理解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使用母语比目标语就更具可操作性。当然,教师还是应该将目标语视为第一选择,但当其不能发挥效能时,是可以采用母语以实现角色的成功完成的。
二语学习者需要有足够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语言输出,而课堂这个非自然状态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了主要的平台。一般地,通过类似于回答问题、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的口语训练等方式,二语学习者对词汇进行分类、记忆,进而提高单词量。二语学习者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扩大知识面,然后可以与更多的不同的人包括来自目标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但是,大多数的二语学习者只能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得到反馈,他们的学习进展由教师负责评估,而语言输出则基本由学习者之间互相评论。事实上,二语课堂几乎是仅有的可以提供目标语学习条件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这里二语学习者们总是期望可以尽量避免接触母语,而更多地使用目标语。
二语学习者们希望教师可以抛弃母语,完全用目标语教学,除非师生间在沟通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障碍。Butzkamm提出,使用母语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逃避策略,只有当紧急情况出现时才可以考虑它的存在。但是,即使教师整节课完全使用目标语,也还是不可能将母语从学生的头脑中剔除,因为二语学习者确实是具备两种语言能力的。在一些二语课堂上,学习者需要获得教师对于母语的承认以及他们可能受到母语影响的话语组织方式的认可,来帮助自己重拾信心。而对于某些话题和篇章,二语学习者总是需要先有母语的简短介绍,在做了这样的铺垫后,他们才更加愿意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二语学习者偏爱用母语表达个人的观点、意见,而用目标语陈述确凿的事实。
二语学习者经常运用母语迁移法来理解目标语,而这是一个必经阶段,该环节的缺失经常会带来对话的空白地带。有时,当二语使用者之间仅仅使用目标语交流时,谈话往往会被引入不可预见的轨道,导致误解的出现。而教师在用目标语解释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时,总是尽量地力求准确、清晰、细致,但是还是时常发现这种方式的可控性较低。当学习者练习使用时,错误的出现会比较频繁,而且更加不可预判,而教师也很难去追溯形成错误的源头。教师往往表现出失望,其他学生则可能会嘲笑那些犯错误的学生。这样一定会挫伤学习者的自信心。这种时刻,学习者可能会对教师仅仅使用目标语的教学行为产生不满。而友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是可以通过有选择的使用母语来实现的。当二语使用者谈论个人意见和生活经历时,他们需要借助一些母语的支持,而这对于话题的延续及深入是有益的。在实际对话中,二语使用者的确可以通过母语的参照,实现一种“真正”的交流。他们不用过多顾虑由于语言能力上还存在的欠缺而刻意回避感兴趣的话题,母语提供的小帮助让他们从沮丧中摆脱出来。不仅如此,母语上的支持还可以帮助二语使用者更高效地处理较难的篇章。二语学习者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且已经翻译成母语的书籍,然后再阅读相应的原版。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学习者阅读原版文本。当二语学习者接触到新事物时,他们总爱将其与已知事物的表达法相联系,而母语是最大的单词储存库,这个仓库可以协助学习者找到新旧之间的连接点,而通过这样的联系,学习者可以尝试记忆更多的目标语词汇。据此,恰当的母语使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如果一节课从头至尾只有目标语的出现,学生极易出现疲劳感,进而失去了对课堂应有的关注,这对于语言的学习必然是消极的。
在日常生活中,二语使用者通过母语去学习思考、交流、语言规则等,母语为他们提供了语言习得支持系统。当然,必须承认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使用会给师生带来一种“罪恶感”,二语使用者会担心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但即使这种“干扰”可以极大地被削减,也还是无法避免的。教育专家们努力探索适当的方法以平衡这两种语言在课堂中的地位,而双语教学法在很多国家的二语课堂中是相当流行的。
Romaine(1989)认为双语教学法可以使二语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熟练度,这种程度既可以为他们提供通过考试的机会,同时也保证给学习者们一个可以使用新语言的外语环境。概括来说,双语教学法有三个目标:第一,该教学法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流利与准确;第二,学生的写作语言也可以更加通顺与精确;第三,双语教学也可以为学生做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双语者的准备。
那么,如何使用这一方法来确保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呢?根据Dodson(1967)的研究,双语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将来可能面临的各种语言情形下的口语使用,来真实地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口语熟练度。因此在二语习得的早期阶段,书面语的学习就可以建立在口头语练习的基础上。在学习者可以有效处理任何语言材料之前,他们必须能够运用简单的句子来确保会话的流畅。这些基本的句子应该是可以应对各种情况下发生的对话的,学生可以通过向老师模仿来学习并掌握它们。但第一步,学生必须理解他们准备用来作为口语材料的句子的含义。教师将使用母语解释它们的意思。首先,教师可以读出目标语文本中的一个句子,然后立即用母语解释其含义,再重复该句数遍。但此时教师不必期待学习者立即给以模仿式的反馈。教师将鼓励学生仔细倾听并重复其说出的话语。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这里,教师应该使用正常语速来教学。双语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实现较高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效率,而这对有效的语言学习是很必要的。
当学生可以说一口流利而又正确的语句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做一些翻译练习来加强将目标语的意义与对应的发音相联系起来的能力。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句子的含义后,学习者就可以尝试一些半创造性活动,比如主动参与某个问题的讨论,或是用目标语完成一篇命题文章的写作等。对于大多数二语学习者而言,学习二语的目的自然是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二语使用者。双语教学法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习得方式。
另外,从学生对语言的情感认知方面来考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母语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为积极(Romaine:1989)。学生在校园中使用母语时,个人的身份感、自尊感及自我概念感都可能得到增强。学生倾向于将第一语言视为一种来源于自己家的语言,家庭与社区文化,与父母、亲戚关系的远近都与母语的使用息息相关。如果学校与教师拒绝母语及其代表的价值观,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能力包括母语语言能力在得到认可后,他们会有受到鼓舞的感觉,而这些能力的被忽视往往会导致学生的灰心与失落。
Baker(2001)曾提出双语教学的八项优点:
1.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对自己身份产生的骄傲感;
2.促进在校学生与社会的更好融和;
3.更能够包容不同的个体以及相异的文化;
4.增强了在认知方面、社会性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的进步;
5.缓和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形成的陌生感、紧张感;
6.提高了就业机会;
7.促进了学校与家庭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
8.呼应了集体归属感。
综上所述,如果二语学习者可以在双语使用中找到平衡,母语不应当也不会成为目标语学习的障碍。两者不是天生的敌人,而是可以很好地并存的。事实上,二语学习者与教师都是颇为幸运的人,他们可以在两种语言中实现转换,从而满足自己不同的语言需求。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当前学习目标和环境的判断作出最佳选择,而教师也需要在考虑学生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单语教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当二语学习者希望使用母语时,他们可以得到许可;同样,当学习者愿意使用二语时,他们也应该得到鼓励。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过程是需要有乐趣有兴趣的,它不应处处充满了强制性逼迫性。据此,笔者认为在二语课堂中,母语与目标语的使用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1]Baker,C.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
[2]Bialystok,E.BilingualisminDevelopmen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Bruner,J.S.Child’s Talk:Learning to use language [M].New York:Norton,1983
[4]Butzkamm,W.We only learn language once.The role of mother tongue in FL classrooms:death of a dogma[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2003,(28):29-39
[5]Dodson,C.J.LanguageTeachingandthe Bilingual Method[M].London:Sir Isaac Pitman& Sons Ltd,1967
[6]Lightbown,P.M.&Spada N.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7]Macaro,E.Target Language,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Autonomy[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
[8]Romaine,S.Bilingualism[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89
[9]Shortall,T.“What learners know and what they need tolearn.”[A].In:Willis,J.&WillisD.(Eds.).ChallengeandChangeinLanguage Teaching[C].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1996:31-41
Rethink the usage between L1 and L2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GUO Wen-jun
Since the 20th century,the traditional linguists view that L1(mother tongue)only has negative impa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n order to master the foreign language with high proficiency,t must be taught only through the target language in language classroom.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other ongue both has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In accordance with he related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essay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the appropriate use of L1 in the language lassroom.
L1;L2;SLA;language teaching;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
G642
A
1009-9530(2011)02-0098-03
2011-01-08
郭文君(1983-),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外语学院助教,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