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方林,袁维海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关于安徽职业教育助推皖江开发的理性思考
陶方林,袁维海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立足时代要求的安徽职业教育应承担起助推皖江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此,安徽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制度创新,着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打造面向人人的公平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努力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相结合,建立资源共享的优质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着力与劳动者职业生涯学习需求相协调,形成伴随一生的终身职业教育。
皖江开发;产业转移;职业教育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皖江规划》),其范围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1]。《皖江规划》总体要求不仅在于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以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推动区域联动大发展,而且在于着力加快自主创新力度,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同时还在于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以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皖江规划》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2015年的发展目标,并对2020年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如今,八百里皖江潮平岸阔,已风正帆悬;大江南北后积薄发,正加速崛起!
诚然,皖江承接产业转移既是国家战略的长远规划,更是安徽奋进的发展方向;不仅是皖江人民的共同愿景,而且是造福子孙的幸福工程。就皖江城市带的战略定位而言,不管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还是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也不管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还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其开发建设必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努力和各部门纲举目张。其中,教育理应成为也必须成为先行者,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里所说的教育,宏观上虽可视为一种大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并贯穿终身,但针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定使命,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职业教育。可以说,经济社会越发展,职业教育就越重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尤其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安徽职业教育助推皖江承接产业转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历史赋予的使命。
事实上,早在2009年7月,安徽省政府就制定并下发了 《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 年)》(以下简称《职教规划》),明确提出“八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行“五大”政策措施[2],以加快助推工业强省战略,实现我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满足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服务安徽崛起大业。这不仅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捆绑上有力的“助推器”,而且为我省职教体系创建确立了全新的“风向标”。因此,从历史的深度、皖江的未来发展来考量,如何切实解决我省职业教育中的存量问题,诸如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3],不但要因需而为,在观念上推动思想大解放,在战略上构筑改革试验区,在战术上创新运作新机制,而且要以人为本,真正构建面向人人的公平职业教育,建立资源共享的优质职业教育,形成伴随一生的终身职业教育。
1.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职教环境。近年来,安徽职业教育发展虽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但外部困难和内部矛盾仍并行而立!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体制性障碍是最主要掣肘。这不仅表现在资源分配方面的体制机制滞后,造成教育公益性缺失,使职教类型的多样性进程受阻,而且招生工作方面的政策安排也遭诟病,造成对部分教育机关和相关人群的伤害。因此,建设职教大省必须注重制度创新,大力完善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市县为主、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如改革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切实推行院级领导人公开选拔聘任、中层管理者严格竞聘上岗、教职人员岗变薪变的用人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包括专业设置、规模确定、经费使用、招生自主等,并依法允许其举办企业实体;扎实推进招生体制改革,打通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互联互通的“立交桥”,允许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依法开展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努力优化办学环境,简化职业院校审批程序,强化政府依法投入责任,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制度,并加强宣传引导,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等等。
2.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公平。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已成为安徽省教育发展新的突破口,但要打造面向人人的公平职教体系,依然任重道远。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经费是最大的问题,投入不足是瓶颈!要打破“没有投入就难以发展,难以发展就争取不到投入”这一怪圈,就必须健全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要解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难题,就必须下大力气促进教育公平。为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不仅要按《职教规划》要求,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按照不低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安排,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而且要确保职业院校事业性收入全额用于院校发展;不仅要积极拓展职业教育融资渠道,建立信用担保平台和贷款贴息制度,依法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而且要建立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并纳入民生工程,以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此外,鉴于安徽财力有限,直接投入少,可在职业院校新校区建设、老校区置换或扩建等项目上给予政策优惠,如土地划拨、无息贷款、减免税费等;同时可以考虑在按国家有关政策及时调整职业院校收费标准,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等。
1.突出职教特色,服务皖江开发。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安徽职业教育发展理所当然要与我省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相结合。因此,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调整,如合肥、芜湖等地院校,可依托产业集群优势,着力培养先进制造业方面人才。在教学模式上,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深化产教结合,推进人才“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学习有能力、创业有本领,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为此,一要以人才开发为核心,不断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专业师资绿色通道”,完善教师培养、认定和奖惩制度,如校企双向交流制、第二职业资格认定制、专业带头人奖惩办法等。二要以实用、通用、共享为原则,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法则,变“消耗型实训”为“经营型实训”,融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三要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高素质劳动者,真正为安徽加快崛起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有内涵,显活力,富有特色,能与区域发展有联动,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2.整合优质资源,建设职教大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就我省而言,截至2009年底,虽然高职院校69所,中职学校专任教师24700人[4],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且很短缺,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调整,以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此,一要打破部门、行业、教育类型界限,围绕皖江城市带优势学校、特色专业,采取化转、合并、迁建等方式,扩大优质职教资源。二要鼓励以骨干职业院校为基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区域优质职教资源共享。三要紧扣“861”重点产业结构和《皖江规划》的项目布局,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鼓励职教集团采取连锁和加盟等企业组织形式,统筹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四要开展城市职业院校对农村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对薄弱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所有这些,只有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依法保障原则指导下,才能合力推进,做大做强。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行开放式教育。职业教育要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只有省、市、县共管共进,才能统筹发展;只有公办、民办并重,企业、行业并举,才能协调发展;只有加强城乡联合、区域合作、国际交流,才能形成开放的职教体系。因此,首先要落实各级政府责任,使其能够切实根据《皖江规划》和《职教规划》精神,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实施方案,如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办法、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条例、设立民办职业教育奖励资金等。其次要建立行业主动参与的保障机制,引导转入企业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举办职业学校,或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如企业接收教师挂职、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均可享受税收减免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再次要扩大职业培训规模与范围,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向相关领域渗透,使中职与高职相衔接,职教与普教能互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结合,推行主体多元、办学灵活、发展自主的开放式职教模式,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更在于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高;职教大省建设也不仅仅是量的提升,更在于质的飞跃!提高全民素质,培养职业技能,与劳动者生涯需求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这是《职教规划》的基本精神,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因此,公平的职业教育应坚持服务全民,优质的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生涯。为此,必须开展面向人人、着眼生涯、渗透职业、促进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做到教育与培训并举,就业与创业齐抓。既要不断更新职教理念、注重职业需求,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继续教育;又要引导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各类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失业人员、退役转业人员、被征地农民以及其他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及创业培训等;不但要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职业中介机构参与的就业服务体系,而且要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人员在皖江大地奋力创业,并在信息咨询、项目指导、信贷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如此,安徽职业教育可提素质、促就业,助推皖江开发,利于民生发展,贡献度必有大提升。
[1]百度百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76506.htm
[2]百度百科.安徽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77374.htm
[3]高利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9):23-28
[4]安徽教育网.全省教育事业概况[EB/OL].http://www.ahedu.gov.cn/about.jsp
Rational thinking on Anhui vocational education boosting Wanjiang development
TAO Fang-lin,YUAN Wei-hai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Urban City Belt along Yangtze River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s,and Anhui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ge requirements should assum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to boost Wanjiang development.So Anhui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focus on the system innovation,correspond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and create equita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all;Strengthen intensive construction,correspond with market demand and labor employment,and built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resource sharing;coordinate development,correspond with workers’career learning requirements,and form lifel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jiang development;industrial transfer;vocational education
G71
A
1009-9530(2011)02-0122-03
2010-10-14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2009—2010年重点科研课题(YJKT0910ZD05)
陶方林(1965-),男,安徽芜湖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信息管理。袁维海(1965-),男,安徽怀宁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