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背木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且栽培技术简单,成本低、效益高,适合千家万户种植。黄背木耳既适合鲜货销售,也可干制出口,且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目前黄背木耳国内外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大,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快黄背木耳的开发,使之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产业。但是,近几年由于黄背木耳栽培技术、单袋产量没有大的突破,经济效益上不去,影响了其扩大发展。
黄背木耳有段木栽培和袋料栽培两种方法,平原地区椴木缺乏,且木耳生长周期长,产量不高;袋料栽培出耳快,生长周期短,还可节省大量的林木资源。传统的袋料栽培黄背木耳由于需要搭建菇棚、覆盖薄膜,大大增加了栽培成本和管理难度,制约了生产发展。黄背木耳仿野生栽培采用在袋料栽培的木耳菌棒上打孔露天出耳方式,不仅节省了大棚和薄膜投资,而且结合微喷技术,模仿自然环境,更适合黄背木耳生产,使菌棒长出单片木耳,提高黄背木耳的商品性和质量,产量更高。2010年和2011年,成都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在成都市示范栽培和推广黄背木耳仿野生栽培50万袋,每袋鲜耳平均产量 1670g,每袋收益1.2元,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此,黄背木耳仿野生栽培技术适合在成都平原推广,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袋料黄背木耳栽培,以选择易通风、排水良好、有散射光、远离污染源的地方为宜,建棚或室内生产均可。应选择适宜品种栽培,常用品种有成都781、黄耳10号、琥珀、上海1号等。一般在8~9月制母种,10~11月制原种,11月至翌年1月制栽培种,2~4月生产木耳菌袋,5~7月开始出耳、采收。
黄背木耳栽培以木屑为主要培养料,木屑大小为0.5~0.8cm左右,适当添加锯板厂细木屑有利于制作料筒的结实性。棉籽壳也是理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高培养料的韧性和持水性。但是由于近段时间棉籽壳的价格持续上涨,在黄背木耳生产中棉籽壳的用量有所减少。所有原材料要求新鲜,无霉变。具体配方:①木屑33%,棉籽壳32%,玉米芯32%,石灰1%,石膏1%,红糖1%,磷酸钾1%;②木屑25%,锯板厂细木屑25%,玉米芯25%,棉籽壳22%,石灰1%,石膏1%,红糖1%,磷酸钾1‰。含水量控制在50%~55%,即抓一把吸足水的培养料,用手握紧,以指缝间有水痕而不滴水为好。
黄背木耳袋料栽培一般采用熟料袋栽,筒袋规格采用折角规格15cm×55cm的聚乙烯筒袋,使用专用装袋机进行装袋,单个料棒湿重1.6~1.8kg。装袋后扎紧袋口,检查菌袋,对有拉薄、磨损、刺破的要及时粘补。扎口4小时内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菌棒以“井”字形或堆瓶式叠放,中间留适当空隙。灭菌后,待菌棒冷却到自然温度时可接种,采用打孔接种法,每袋打4孔,接种(整块接入)后套袋。
接种后的菌棒移入培养室,呈“井”字形堆放,每次4棒。培养室除检查外,应保持黑暗,温度保持在25~27℃,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保持环境空气新鲜,每天通风1次。接种10天后进行杂菌检查,及时处理被污染的菌棒。经过40~55天,菌棒已长满白色菌丝,有少量棕色原基形成,表示生理成熟。
1.刺孔催耳 用3~4mm粗的铁钉制成排状刺孔工具,在菌棒成熟后,除去套袋,对菌棒表面及刺孔工具消毒后,在耳袋四周刺180个左右深约1~1.5cm的出耳孔;刺孔后菌棒按“井”字形堆放,减少单位面积的堆放量。刺孔后养菌期间温度控制在25℃以下,每天进行通风,7~10天左右,刺耳孔菌丝恢复,可排场出耳。
2.耳场选择 选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防涝的田块作为耳场。在耳场四周开排水沟,深30cm,畦床整成龟背状,宽120cm,长度不限,用小木(竹)杆和铁丝搭成支架,留人行道30cm。畦床消毒杀虫后,铺上干草或稻草及遮阳网,防止泥沙溅上耳片,影响质量;在支架上方安装微喷管。整个耳场不搭建荫棚,耳筒上也不覆盖薄膜,露天排筒,使黄背木耳生长环境更接近于自然。
3.排筒 宜在4月中旬选晴天或多云天气,将菌丝满袋的耳筒转移至耳场。排筒时采用左右交错的办法,每条架上左右排2排,菌棒与地面成60~70度角,斜靠在支架上均匀排版,间距10~15cm,每亩田可排7000棒左右。
4.出耳管理 早晚各喷1次水,每次半小时,视黄背木耳子实体生长程度而加大喷水量。气温低于10℃可不喷水;10~15℃白天适量喷水,晚上不喷水;15~25℃应早晚喷水;气温高于25℃白天不喷,清晨和晚上喷水。做到气温低时少喷勤喷,气温高白天不喷,晴天刮风早晚多喷,阴天可随时喷水,空气干燥增加喷水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黄背木耳形成一个干干湿湿不断交替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耳片的生长。
5.采收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开始收缩,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紫色时就可采收。采大留小,可用刀割也可用手掰。不能留下残耳,以防杂菌发生。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后清理杂质,停止喷水5~7天,以利菌丝恢复。第8天开始喷细水,使培养料湿润,待新的耳芽形成后,再继续喷水。采两潮耳后菌棒可上下调头,使两头出耳均匀。一般整个生长期可采收4~5潮,平均每袋产鲜耳1670g。
6.加工 黄背木耳加工比较简单,采收后的成耳除去杂质,耳片朝上,耳根朝下,置于塑料布上晾晒,不要翻动,八分干时可用随意翻动。摊晒场所要远离马路、“三废”。如采用烘干设备,干燥室应保持低温,前期勿超过40℃,待失水后升温,最高不超过60℃。晾晒烘干结合效果更佳。晒干后转入编织袋,在干燥黑暗处堆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