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动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上档升级,打造蔬菜千亿产业,确保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近日,四川省召开了蔬菜生产技术暨信息监测培训会。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全省蔬菜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坚持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科学合理集中资源要素,打造“千亿蔬菜产业”,保障“菜篮子”市场均衡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当前要着力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着力抓好良繁建设,提高集约化育苗水平 一是开展“三新”示范工程,争取通过2~3年时间,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示范普及方面有较大突破。二是在全省蔬菜集中生产区建立20~30个新品种引进、展示和新技术集成的区域性良种繁育中心。三是在蔬菜主产县建设一批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集中育苗场,提供优质种苗及配套技术,逐步实现从卖种子到卖种苗的转变。
二、着力抓好结构调整,增强蔬菜产业效益 一是稳步发展以川西平原稻菜轮作生产叶菜类为重点的传统冬春蔬菜,保障全省城乡居民消费需要,满足泡菜加工对原料的需求,扩大“南菜北运”外销商品菜数量。二是大力发展攀西地区以大棚设施为重点的优势早市蔬菜,川南“春提前”、“秋延后”设施蔬菜,增加冬春季节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品种,弥补四川省蔬菜季节性品种短缺的缺口。三是积极发展川藏高原等高半山区季节性秋淡蔬菜,因地制宜发展中高档商品性蔬菜,提高发展蔬菜产业效益。
三、着力抓好常年性菜地建设,保障市场均衡有效供给 在大中城市近郊选择30~50个县实施保障性蔬菜生产建设工程。一是按照人均267m2地的标准划定常年基本菜地,并落实到田间地块,稳定和增加大中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二是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及补偿机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要用于蔬菜生产。三是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支持良种繁育、设施栽培和采后商品化处理建设,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四是督促各地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蔬菜市场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
四、着力抓好大基地培育,打造现代蔬菜产业集群 一是加强以“田成方、土成型,田网、水网、路网配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广“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培育10~30亩种植大户。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三是以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川西平原600万亩蔬菜产业带等五大功能区域,发挥不同生态优势,建设一批现代蔬菜生产基地。四是提升产业发展集中度,建成50万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县10个,30万亩以上的20个,10万亩以上的县蔬菜面积占全省的85%。
五、着力抓好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服务,提高标准普及率,引导种植大户和农户按标生产。二是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进出库档案,开展农资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的“四统一”服务。三是大力推广以蔬菜虫害“三诱”(灯诱、性诱、色诱)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四是加强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信息收集建档,建立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
六、着力抓好产业链延伸,加快发展“四川泡菜” 围绕泡渍、调味、辣椒豆瓣和传统名腌等四大类泡菜,重点打造以眉山、成都等为中心的“四川泡菜”加工基地。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到2015年末,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二是开展泡菜新产品研发及新工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引进、选育泡菜加工专用品种。三是建立改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推进泡菜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七、着力抓好产销对接,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坚持生产发展和市场开拓同步推进。一是加强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配送、产后存储、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二是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流通企业、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三是发展现代营销业,推行网上营销、直供营销和连锁营销,提高营销效率。四是推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餐对接”,拓展蔬菜销售市场。
八、着力抓好品牌打造,提升“四川蔬菜”良好形象 一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工作,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二是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组织参加西部博览会、全国农交会等各种展示、展销、博览活动。三是高水平、有特色举办好中国·四川 (彭州)蔬菜博览会、中国·“四川泡菜”博览会。四是加大地域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四川蔬菜、天然生态”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