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自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004)
主体体验式:学校创新德育的有效途径
——对永康市永康中学“角色体验”的活动分析
史自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004)
面对目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新特点,针对德育实践中存在的德育方法陈旧和德育的实效性低下等问题,永康市永康中学走上了以主体体验式德育为特色的道德教育探索之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创造特设的道德体验情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道德体验,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永康中学体验式创新德育的基本构架体现了德育的实效性原则,给学校道德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主体体验;创新德育;启示;途径
在永康中学“角色体验月”中,学校组织开展了“我是小小老师”、“我当小交警”、“清洁工的一天”等创新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设计的价值何在?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究竟有哪些影响?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笔者从永康中学一位学生参加“我当小交警”活动的体验日记中,来感受这种道德体验的教育价值。
我们早早来到九玲岗亭,开始了“一日小交警”的体验活动。寒风瑟瑟中,我们个个热情高涨,头戴小红帽,手挥小红旗,专心致志地关注四个路口的交通情况,协助交警叔叔维护交通安全。“您好,叔叔!请麻烦您退到安全线后。”这是杨承硕同学微笑着在劝阻一位骑电动车试图闯红灯的中年人。他听后也报以微笑,十分配合地退到了安全线后。“奶奶,您一个人过马路吗?慢点,我们扶您过去吧!”平时就乐于助人的高应怡冰同学看到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奶奶过马路,急忙上前搀扶,奶奶高兴地摸着她的头,说“谢谢你们啊!”这样的镜头在短短的体验活动中随时都能捕捉得到。通过这次“我是小交警”的体验活动,我们了解了交警工作的不易和价值——交警在工作中一直与汽车尾气、凛冽寒风、危险交通打交道。我们作为在校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要从自己做起,遵守交通规则,并积极争做交通法规知识宣传员!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
永康中学设计和安排“角色体验月”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行动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净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这种体验活动,能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劳动或工作的认可,学生在其中体验到了这种生活的价值,领悟到活动对于自己的意义后,就会对这一教育活动存在兴趣,就不仅仅把“我当小交警”的体验活动当做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地体验、感受。
2.将体验者放在一个真实的生存环境,能使之较为容易地理解这些角色的道德境界,并能将这些角色的生存处境与自己的情况和道德境界相关联,促进体验者的道德反思,有利于促进体验者的道德发展。
3.基于体验的德育创新活动,要求引导者和被引导者置身于一种开放性的场景后,能不断地诱发新的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互相激励,创生出新的道德体验的形式和内容,生成一种新的道德境界。走出课堂的“小交警”们在这种开放的体验场中,获得的是道德建构的过程,可能引导者和被引导者超越了他们原本既定的引导性目标,创生出新的更高的道德教育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开放的道德体验活动是一种道德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社会的建构,体现的是师生关系的生态创生的特性。
4.“无论从道德还是从教育上看,道德教育都是一个以主体性为根本的事业,只有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在道德获得过程中的自由和自主,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负责任的公民。”[2]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学生是否根据自己现有的价值观如何选择的问题,而不是选择什么的问题。在美国,不同的州和地区,甚至各类学校,都有各自独立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个性化的特征使美国的道德教育现状多样化,从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到德育环境,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永康中学提倡的体验式德育模式中的“活动”是真正能够提高德育实效的活动,是通过这一方式把迷失的“人”寻找回来的一种教育方式。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体验的创新德育具备以下特征:
(一)实践性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品性,因为道德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树立道德信念的基础上,转变行为、生活方式,目标是指向更健康美好的生活。虽然道德认知可能改变人们对于道德生活的理解,但终究不是道德生活,我们追求的道德生活,应该是严格履行自己的道德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生活。“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3]
(二)主体性
“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4]我国的道德教育强调外部的灌输,注重固定价值观念的传授,这种德育传授的往往是单一的、标准化的道德价值,随着社会呈现出开放性、多变性、多元化的特点,我国和西方社会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批判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无论从道德还是从教育上看,道德教育都是一个以主体性为根本的事业,只有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在道德获得过程中的自由和自主,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负责任的公民。”[5]创新德育要求道德教育具有个性化的特征,避免单一、系统化、规范化,而是追求多样性、具体性。更注重学生是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如何选择的问题,而不是选择什么。
(三)生成性
“人的体验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精神的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只有在个人的体验中,体验者才能有机会将个人的体验与个人的生命和以往的生存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超越以往的道德认识,生成一定的人生意义。永康中学主体体验的创新德育,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将学生以往的经历与当下的体验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体验者更好地理解德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启迪他们的心灵,创生出更值得期待的教育效果。
德育实效性是体验式创新德育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永康中学的德育实践从以下方面体现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一,在生动情境中进行思维引导。丰富多彩的活动容易让学生沉浸在欢悦的气氛之中,热闹之后却没有收获,这是许多学校德育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永康中学的主体体验式德育,强调在德育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和主线,让学生参与体验,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它不是图解式地机械运用情境,而是把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开拓了广远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去琢磨、去领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更深层次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潜移默化地在现实中形成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实现塑造“人”的目标。
第二,在身体力行中塑造道德行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脱节,是以往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避免局限于道德思想的传递,而应更加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达到知行合一。永康中学的体验式创新德育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区与街道,亲自践行道德。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具体活动中领悟关怀与爱的真谛,体会到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所有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样的道德实践比起课堂上的道德观念灌输或者行为守则式的硬性规定,更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德育的效果。传统德育中,所实施的是教师一种“独白”式的教育形式,其实质是忠实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强调了统一,扼杀了个性;体现了尊严,忘记了民主;追求了效率,却忽视了意义。
第三,在广泛合作中形成德育合力。永康中学德育实践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学校组织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也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首先在道德活动的实施上,少不了社区、街道、老人院、纪念馆等社会组织与团体的帮助。这些机构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珍贵的素材与广阔的教育空间,突破了学校空间的局限。其次,在道德活动的宣传上,网络以及社会媒体的关注,能够扩大学校体验式德育的影响力,文字、画面以及声像的纪录,保存了德育活动实施的宝贵经验,扩大了教育效果。
[1]资料来源:http://www.ykzx.ykedu.net/html/dytd/tdgz/149622835.html.
[2]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5.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65.
[4]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
[5][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73.
[6]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J].教育研究,2001,(2).
G4.0
A
1001-7836(201.)10-009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37
201.-04-09
史自词(1985-),男,安徽阜阳人,2009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学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