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011-08-15 00:48:47顾军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西方人跨文化话语

顾军霞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顾军霞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

“语用失误”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于1983年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其危害性在于会引起操本族语者与外语学习者之间的误会,破坏人们之间的交际,使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托马斯把语用失误划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根源,可以反映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强弱。

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

一、语用失误的定义和分类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于1983年在《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首次提出。她认为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其危害性在于会引起操本族语者与外语学习者之间的误会,破坏人们之间的交际,使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托马斯采用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而不是语用错误(pragmatic error)的说法,是“因为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即不是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词不达意;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1]202。

托马斯把语用失误划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涉及语言本身,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干扰有关,这类语用失误停留在语言层面,因而可以通过教学加以纠正和避免。而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涉及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它属于深层次的语用失误,一般很难通过教学直接改正。

二、语言语用失误

人们使用语言,总是结合语境恰当的遣词造句,并力求准确地表达话语的用意。当英语学习者所说的英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由于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把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到英语中去的时候,就会出现语言语用失误[2]693。语言语用失误是由于人们对语言符号和结构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与句子结构和词汇的内涵意义等语言特征相关。

(一)两个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

语义学研究的意义是语句的认知意义,是不受语境影响的意义。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它研究的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语句在具体的语境中应如何理解和运用,正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语义规则能够帮助我们获知语句的认知意义,语用原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1.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所指范围(说话人第一层面的意思)。

2.话语的“言外之意”(说话人第二层面的意思)[2]679。

在第一层面,语用原则,尤其是格赖斯的关系准则(maxiMof relevance)有助于人们了解话语的语境意义;在第二层面,语用原则使人们能够听懂说话人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如批评、赞誉、同情、怜悯等。

当说话人措辞不当,或使用了歧义词语,使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范围,就会导致第一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当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或说话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没有表达清楚时,就会出现第二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2]681。这两个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都与语言本身有关。一方面说话人以为自己的话语听话人能够充分理解,另一方面听话人却偏偏误解了说话人的用意,作出了错误的语用推断。

例1:第一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

A(to a fellow passenger on a long-distance coach):“Ask the driver what time we get to Birmingham.”

B(to driver):“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please?”

C(driver):“Don't worry,love,it's a big place——I don't think it's possible to miss it!”

在这个例子里,单词“when”的用法和含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一方面,“when”可以作代词,意思是“what time”。此外,它还可以做从属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长途汽车的乘客们想要了解到达伯明翰的具体时间,所以在乘客B所说的话里,“when”做代词,指“what time”,但司机把“when”当做了从属连词,从而误解了乘客B的话语意义,没有向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

例2:第二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

A:“Is this coffee sugared?”

B:“I don't think so.Does it taste as if it is?”

在这个例子里,B以为A只是提出“询问”,想知道“咖啡是不是放糖了?”但实际上A想表达的言外之意是“责怪”(ccomplaint),意思是“你又像往常一样忘了在咖啡里放糖了。”如果B正确理解了A的用意,他应该表示歉意,并主动去取糖来,但显然他误解了A的“言外之意”。

这两个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的话语含义,出现了第一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他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二)语言语用失误的成因

语言语用失误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教学导致的错误(teaching-induced errors)和语言语用迁移(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语言语用迁移指言语行为策略从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或者从母语向目标语的不合适的迁移。母语和目标语中的一些表达方式,他们的词语和结构可能对等,但语用意义却不同。外语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到外语上就会造成语言语用失误。

不恰当的语言教学会导致语言语用失误。教材中的一些不恰当的教学内容和课堂中的不正确的教学训练会增加语用失误的可能性。例如:

A:“HoWare you,Jack?”

B:“I'Mfine,thank you.And you?”

学过英语的人一定都非常熟悉这个句型,它经常出现在中学的教材中。在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学生记住这个句型,并教导学生用它来应答别人的问候。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同西方人交谈时,对于对方的问候,我们总会用同样的话去回答。事实上,在西方人日常的谈话中,他们并不总是遵照这个句式,难怪有些西方人总是抱怨,每次当他们问候中国朋友“HoWare you?”,得到的总是千篇一律的回答“I'Mfine,thank you.And you?”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根据实际的语用需要去选择合适的话语去应答问候,或许只是一句“I'Mfine.”就足够了。

不正确的教学训练还体现在滥用完全句上,从“会话含义”的角度看,滥用完全句违反了合作原则的“量”的准则(qiantity maxim),忽视了完全句可能表达的间接用意,会导致不好的交际效果。例如:

A:“Have you bought your sweater?”

B:“Yes,I have bought my sweater.”

这个应答的后部分重复了问句中的话语,明显属于多余的信息,由于违反了合作原则,人们听到这句话时,就不得不去推导它的语用含义,从而误以为应答人在不耐烦地使性子,耍脾气。

言语行为策略从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的不合适迁移是导致语言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就是指言语行为策略从汉语向英语的不恰当的迁移。言语行为理论认为,间接的请求(用疑问句)比直接的请求(用动词 request或用祈使句)具有较高的礼貌级别[1]94。东西方在这方面存在着差别,当提出请求时,中国人经常使用直接言语行为策略,但西方人却习惯于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策略。因此,在汉语中人们更多地使用祈使句提出请求,而在英语中人们更多地使用疑问句。在汉语中,提出请求时人们经常说:“请帮我……”如果把这个句型直译成英语就是“Please help me to do...”这种表达方式在西方人听来却显得很突兀,不够礼貌。他们提出请求时经常使用的句型是“Would you please...”

语言语用失误有一些来自语用的错误转移,以英语为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看做完全同义,不加选择地乱用。

在汉语中,“当然啦”经常被用来肯定对方所说的话,许多英语学习者把它对等于英语中的“of course”,认为他们的用法是一样的。在一般情况下,使用“of course”表示“理所当然”,从而对询问予以肯定,它相当于“Yes,indeed.”或“Yes,certainly.”如:

A:“Are you coming to our party?”

B:“Of course.”

然而,“of course”不能被滥用来表示“肯定”,有时使用“of couse”和使用“Yes,indeed.”,其“言外之意”是不同的。在英语中,“of course”意味着说话人所说的事情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在交际中,如果用它来回答真正的问题(real question),其“言外之意”会导致对方以为应答人出言不逊,不懂礼貌,甚至因而酿成对方感到受“侮辱”的后果。例如:

A:“Is the library open on Friday?”

B:“Of course.”

在这个事例里,B的应答在西方人听来可能意味着“What a stupid question!”

在英语中,我们有时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汉语中的同一个意思,但由于一些英语学习者弄不清楚每种表达方式使用的不同场合,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例如,他们会不分场合随意选用“Can you...”,“Could you...”或“Perhaps you could...”来表示“请求”这一“言外之意”。

例1:李华想邀请一个外国朋友跟他共进晚餐。

Li Hua:“Can you come to dinner with me tomorrow?”

大家一般认为汉语单词“能”或“可以”在英语中语义对等的词是“can”,但当向别人发出邀请时,“Could you...”“Would you like...”更合适、恰当。

例2:小张想请导师批阅他的论文。

Zhang:“Perhaps you could read through this by Friday.”

在这个例子中,用“perhaps you could...”来表示“请求”这一“言外之力”是不恰当的。其实,它并不表示“请求”,而是表示“要求(对方)接受”(imposing),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表示近乎“命令”的言语行为,偶尔在同辈或熟人之间也可以使用。老师可以对学生说:“Perhaps you could read through this by Friday.”但当学生请求导师批阅论文时,应该说:“Could you possibly read through this by Friday?”

三、社交语用失误

如果说语言语用失误是语言障碍(即措辞不当或误解意图等)所导致,那么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多是属于谈话双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1]209。社交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减少社交语用失误,我们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以下两个方面:“说什么”(what to say)和“怎么说”(hoWto say),也就是说,谈话的内容和谈话的方式。

(一)谈话的内容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语用差异,西方人注重隐私(privacy),认为是私人或他们有所禁忌的事情不宜乱说乱问,要取用他们认为是完全私有的东西必须征求同意。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是如此,不必让人知道,更不愿被人干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社交语用失误,外语学习者一定要注意禁忌语(taboos)。

关于哪些是可以自由交谈的话题在不同的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别。正如Lakoff所说:“很明显,有些话题是人们可以随意交谈的,而另外一些却‘不关你的事(none of your business)’”[3]27。交际双方只要不涉及“与己无关”的内容,都是自由话题,但“与己无关”的内容是什么,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判断尺度。英语本族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信息是对对方隐私的一种侵犯,因为那些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在中国人的日常谈话中,这些话题经常被提及,无须迂回或避讳。例如:格林太太年近五十,穿了一套新衣,一位中国朋友对她说:“You look nice and younger wearing this dress.”朋友原本是想让格林太太高兴,但事与愿违,这句话让她感到很不快。这句话如果说给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听,她准会高兴的,但对一个中年妇女说就不合适了。因为这样的话会使她感到说话人认为她老了,只是这件衣服才使她显得年轻。

中国人之间长期以来都有着团结友爱的精神,人们住的近,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在中国,一些表示关心的询问很常见,也是被人们所接受的。但在西方国家,当人们不愿意做什么事、不想参加某种活动或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往往会故意含糊其辞,以进行推脱,以免别人再问什么话。例如:如果一位外国朋友说:“I'Mgoing out.”那就不要再问他要去哪儿。如果对方说:“I have an appointment.”再问跟谁约会,是什么约会,就不合适。同样,如果一位女士说:“I have a headache.”别人也不必过于担心,不要问到底怎么不舒服,要不要吃点什么药之类。如果她真不舒服,多半会跟你说的。

尽管我们总是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些话题可以谈论,而有些话题要避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和英语本族人谈论天气、爱好、体育等。一些英语学习者同西方人初次见面,习惯于以下面的这些问题开始交谈:“Where are you from?”,“Is this the first time for you to come to China?”,“HoWlong have you been in China?”或“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这些似乎很“安全”的话题会让对方感觉很枯燥。有些西方人喜欢个人风格,他们可能会认为你程式化的谈话太呆板,不真诚。因此,根据不同的交谈对象,我们交谈的话题应有所变化。

(二)谈话的方式

关于哪些是合适、恰当的交谈方式,东西方看法不同。

为了有效地进行交际,人们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语用原则。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中遵守同一语用原则中不同的准则。例如:东西方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恭维或赞扬。在受到称赞时,中国人往往会予以否认或进行自贬,他们遵守的是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中的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当一个美国人称赞中国学生:“You speak English fluently.”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直接否认对方的称赞:“No,no,my English is poor.”或“No,not at all.”但西方人在同样的场合往往会接受对方的称赞,并向对方表示感谢或流露出高兴的情绪,或将恭维或赞扬转达给对方或第三者。他们往往会作出这样的应答:“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or“Thank you,I've a very good English teacher.”他们遵守的是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如果英语学习者意识不到这种差别,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产生语用失误。英语本族人会认为中国人不够礼貌,或者把我们的“否认”看做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反过来,我们会认为西方人不够谦虚。

社交语用失误会表现在说话分寸上,这是由说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例如:史密斯教授给中国学生作了一场长达三个小时的学术报告,结束时,几位中国学生向他表示“恭维“,称赞他的报告。

A:“You have made a wonderful speech!”

B:“Dr.Smith,Your lecture was such an attractive one that I'd like to listen to you for another three hours.”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习惯说:“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Dr.Smith.”也就是说,英语本族人在称赞别人时,既要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又要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中的质的准则(quaity maxim),而上面的两句恭维话使用了“wonderful”,“attractive”等强烈的词语来渲染、描述学术报告,就有违反质的准则之嫌,会令听话人感到尴尬,并有被理解为讽刺、挖苦的危险。

社交语用失误还表现在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对熟人和在西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使用了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者对陌生人使用了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例如:当你向一位熟悉的同事借阅杂志,就不应该说“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 it to me?”或者对一名出租车司机说:“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在西方,向出租车司机说这样的话,句子中的有礼貌的社交指示与说话人所处的语境不相称,因而造成社交语用失误。在这种场合,雇车的人只须说一句“Airport,please!”就足够了。

当英语学习者同英语本族人交际时,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可能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误。美国人求变化(the seeking of change)。美国文化的真谛是“变化”,其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体现在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永不满足已获得的成就。而中国人求稳定(the seeking of stability)。虽然现代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它是在稳中求进,在稳定中求发展的。例如:布朗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体仍然很棒。一位三年前曾寄住在布朗先生家的中国学者重访故国,前来拜访他,看到布朗先生健硕如初,赞赏地说:“You haven't changed much.”但这句话却让布朗先生很不高兴。“You haven't changed much.”的意思并不是:“You haven't become old.”,再加上”change”的观念价值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相当高,所以对一位长者说他“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贬低了他。

尽管我们努力地想把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区分开,但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对方话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一个不合适的话语从一个角度看,可能是语言语用失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是社交语用失误。如:在商店里,售货员经常会用“请问您想要点什么?”来招呼顾客。如果售货员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用“What do you want?”去招呼说英语的顾客,就会出现语用失误。一方面,“请问您想要点什么?”和“What do you want?”虽然语义相同,但它们表达不同的“言外之意”。从语言语用失误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不合适的语言语用迁移。在这一场合,恰当的说法应该是“Can I help you?”或者“What can I do for you?”。另一方面,在实际的交际中,“What do you want?”听起来像是审问、吆喝的话,顾客会因感到售货员不够礼貌而心存不快,从这个角度讲,这又是一种社交语用失误。

四、语用失误的后果

英语学习者说英语时出现语法错误,可能会使说英语的本族人感到不快,甚至影响交际,但这类错误毕竟只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所以听话人很容易发现,而且由于他们知道对方英语不够熟练,故一旦发现也会谅解。但如果英语学习者英语说得很流利,很少出现语法错误,却由于不注意结合语境,未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在言谈中因表达不当而表现出不礼貌或冒失、唐突,西方人可能会认为对方是故意表现粗鲁或心怀恶意[2]712。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Thomas,Jenny.“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1983.Selected Reading for Pragmatic.何兆熊 (ed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677-714.

[3]Lakoff,R..“The logic of politeness,or,minding your p's and q's”.Papers froMthe 9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3.

Pr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 Jun-xi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Pragmatic failure was first proposed by an English scholar,Jenny Thomas,in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1983.Pragmatic failure may lea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FL learners an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so that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is destroyed and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comes tense.Thomas classifies pragmatic failures into two groups:pragmalinguistic failures and sociopragmatic failures.Pragmatic fail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reakdown.Pragmatic failures indicate loWpragma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failure;pragmalinguistic failure;sociopragmatic fail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030

A

1001-7836(2011)03-0118-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48

2010-07-22

顾军霞(1978-),女,河南洛阳人,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西方人跨文化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北方文学(2018年20期)2018-08-28 09:44:16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青年时代(2017年7期)2017-03-28 21:41:30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亭台楼阁
时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