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琨
假性球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使延髓运动性脑神经核-疑核以及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发生中枢性瘫痪所致,可致病人言语困难、发声困难、进食困难。由于多数患者预后不良,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工作能力削减消失,影响家庭生活。患者因此压力巨大、信心丧失,对治疗造成障碍,影响其彻底康复[1]。我们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在心理干预方面加强患者的信心,使其积极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年我院老年病房的脑血管病引发假性球麻痹患者95例,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60例,女35例,55岁以上75例,55岁以下20例。除外因昏迷、意识障碍;语言、智力、精神严重障碍不能配合调查者,对86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1.2 方法
1.2.1 干预小组成员选择 干预小组成员要具有一定沟通技巧能力、专业知识丰富、服务热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病人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1.2.2 方法 (1)入院时,护士向患者和家属做自我介绍,帮患者提拿物品,协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介绍患者的主管医生和护士,消除患者的生疏感。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前,通过问卷法,做好统计。情绪稳定,能够积极接受治疗的有13例,占15%。(2)入院后,患者一旦发现自己瘫痪失语,症状难以耐受,不能进食时,心理负担重,情绪抑郁,对生活失去信心,拒绝治疗和护理。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3]。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情和需要,耐心安慰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次数,多和患者家属联系,消除紧张心理压力,改善患者情绪和心态,使患者有愉快的心情,使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4]。(3)随时给患者和家属做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帮助病人了解和避免引起疾病的有关危险因素。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4)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方法,①开导疏通法,大部分的患者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甚了解,有的过于重视,医务人员对患者就应该循循诱导实行一些必要的讲解,尤其对疾病的发生,发作及予后做大概合情合理的讲解,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做到疏之有情,导之有理,使患者心悦诚服,安心接受治疗。②放松疗法,有的患者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样往往会使血压升高,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这样的患者多做思想工作,病情可从轻讲解,以松弛患者的紧张情况,增加抗病信心。③鼓励法,患疾病后,有人意志消沉,鼓励其与治愈情况较好的患者多接触,让一些已近康复的病人现身说教,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让患者从不利的心态解脱出来,鼓励患者参加有关疾病的团体活动,鼓舞患者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提高自己与疾病斗争的能力。④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可缓解紧张气氛[5]。现在,音乐欣赏在国外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实践,如英国剑桥大学口腔科已利用音乐法代替麻醉进行拔牙术;国内也有文献报导,为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医院设立音乐病房,专门为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结合药物达到满意的疗效。音乐治疗形式有感受性疗法、光疗法、电流疗法。最常用的是感受疗法,它通过欣赏乐曲达到心理上的自我调解。经常选择慢节奏、抒情、优美、流畅的轻音乐,音量控制在患者愿意接受的程度,极好地控制了情绪。⑤家庭关爱疗法,有的患者担心治疗费用高,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患者家庭成员的宣教,家属要多关爱患者,实践证明家属的积极配合是患者康复的动力,家属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让患者安心配合治疗。
通过对86例脑血管病假性球麻痹患者采取恰当有效的心理干预,运用各种不同方式调动了患者的内在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有79例 (91.8%)的患者,消除了消极的心境,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能力,积极接受治疗,达到治病、治人、治心的目的。尚有7例患者心情较前好转,尚在接受进一步心理干预过程之中。
心理干预是实现全面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克服病人的焦虑情绪必须重视心理护理,患者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治疗配合意愿、病情的转归,对疾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影响。假性球麻痹患者多具有焦虑、不愿配合治疗,甚则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针对这一现象,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和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说明康复需要一个过程,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并且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家庭境遇的不同及各种不同的心理变化,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使患者早日康复。
1 杨明明.脑卒中后抑郁症及及相关因素分析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
2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
3 仇丽华,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3):242.
4 张静平.322例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6.
5 车文博.心理治疗指南[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