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继群
(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232001;四川外语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重庆400031)
功能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口译变译
樊继群
(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232001;四川外语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重庆400031)
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译语文本及译入语读者为中心,从新的理论视角提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它的目的论、忠实性法则及连贯性法则可以阐释商务口译中变译现象存在的可行性及其适度性,给商务口译变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忠实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商务口译;变译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商务口译也越来越多。在很多场合,译员会发现由于商务口译的特点,不得不采用一些变译手法,但是很多情况下译员对商务口译变译的理论依据及变译的适度性并不清楚。作为当今世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对商务口译变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分析,揭示商务口译变译的依据并对变译的适度性进行研究。
功能派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今世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赖斯 (Catherina Reiss)、诺德(ChristinaneNord)、弗米尔(Hans J.Vermeer)等学者。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由于语言、文化、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源语作者的意图及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具体交际功能与目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翻译方法。这一理论为探讨具体翻译现象提供了较为坚实、客观的理论基础。其准则“目的论”(Skopos Theory)和“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充分体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精髓,翻译实践应该遵守这两个被翻译理论界视之为两大理论支柱的法则。两者的结合拓展了以往理论上的“等值”或“对等”观,对翻译研究尤其是变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可以从理论上诠释变译现象存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时对变译的适度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1]70-80同“翻译”概念一样,变译也具有兼词作用,既指行为,也指结果。变译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受译文目的性所决定的变通方式,变译是由译文的功能即完成交际功能所决定的,译文必须被读者所接受。变通手段依据原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变动特征来确定,包括增、减、编、述、缩、并和改7种。
变译是针对于全译而言,是采用变通的手段,在综合把握原文要点、深入理解原文要旨基础上的翻译手段。变译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取什么,舍什么,都有一定原则可循,要考虑到原作与读者等诸多因素,要考虑在交际语境中译文交际功能的实现。同时,变译不是为了满足一切读者,它的目的是根据读者需求,选取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所需要的特定信息,提高译文的单位信息含量。最后,变译与全译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并非对立关系。[2]
1.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口译特点
诺德在其《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口译与笔译做了比较并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了口译的特点。他认为口译有以下特点:(1)口译译文本不具有反复修改的可能,译员言出译本即已形成,不像笔译译文可反复修改。(2)口译活动中译员对原文的接受是分段的,不像笔译中是成篇的。(3)在口译中,原文本和译文本都是转瞬即逝,不具有可持续性。(4)与笔译不同,口译的原文本和译文本处在同一个语境情景下 (地点可能会不同,但至少发生的时间是一致的)。
根据口译实践的体会,口译除具有上述特征外,商务口译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目的功利性强。与普通口译相比,商务口译更强调利益最大化,目的最大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参与者的目的。
(2)涉及方多且竞争性强。商务口译尤其是商务谈判中,参与方可能是三方甚至更多,各方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大都牢牢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希望他方能够作出让步,因此商务口译场合大都情形复杂。
(3)译者很难保持公正。译者在商务口译活动中必定是为商务活动中的某一方服务,加之商务活动的利益及竞争性,口译员很难在各方博弈中做到不偏不倚。
2.功能派翻译理论对商务口译变译依据的指导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s”。[3]40-60“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及精髓即“目的法则”认为译文的目的决定译文的翻译方法。译文是以译语社会部分或全部接受为目的,因而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个特定译文读者群为对象,为迎合他们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功能派翻译理论把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中的多种要素,如原文作者、原作、译者、译文和读者的焦点放在译本上。而变译就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其出发点也是目标语读者的需要。所以在这个角度,功能派翻译理论为变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解释了变译的必要性,同时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更宽广,考虑到了交际中语用文化因素并对实际翻译活动的涉及方做出了很细致的区分,对变译的因素和适度性研究都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3.功能派翻译理论对商务口译变译因素的指导
诺德认为功能主义中的目的应该具有语用意义,即要考虑到目标语接受者的需求,并将此作为翻译手法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他还指出,目的还应包括文化,即翻译中言语及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征。此外功能派认为翻译涉及7个方面的参与者,即原文作者(source-text producer)、译者(translator)、译文接受者(target text receiver)、发起者(initiator)、译文使用者(target text user)、委托人(commissioner)和译文收受者 (target-text addressee)。依据这些理论,并参考一些口译实践,提出商务口译变译的三个因素:
(1)文化因素(The cultural factor)
口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化,两种语言各自的独特文化有时对译者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具体翻译时要根据目标语接受者的实际需求对文化因素或省略舍弃或保留补充。比如:
例1
中方:“您一路辛苦了!”
译员:“How is your journey? ”
在这个例子中,译员没有完全按照原语的意思照直译出,而是考虑到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中国人问句辛苦只是口头礼貌,并不是关心外宾的旅程是否辛苦。译员这样处理后,外宾的反应很可能稍提一下行程,这样从中方来看,两方信息的交流是顺畅有效的。再如在一次商务谈判翻译中遇到外方说“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当时这位外国客人是表示对中方提出的方案不满意。译员没有将“Wine”和“Vinegar”译出,也没有按照约定俗成的习语译为“挂羊头,卖狗肉”,而是简单地按照当时的情况译为 “该方案不实在”。因为在当时的语境下,无论是“wine”、“vinegar”还是“羊头”、“狗肉”都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有时语言交流中的文化因素又是翻译的“增味剂”,处理好了可以使译文更好地发挥其语言功能。如在一次接待外宾的晚宴中遇到翻译一道极其常见的中国菜“麻婆豆腐”,当时的美国客人十分喜爱中国文化并且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汉语的机会。当这道菜上来时中方接待人员大声报菜名,在场的外宾轻声模仿汉语发音并期待着译文。这时译员大胆地说出“Mapo tofu”,因为“tofu”已经为西方所接受,而且译语的接受者又对汉语的发音及背后的文化感兴趣,所以译员将“麻婆”直译,并略加阐释“‘Mapo’actually was the nickname of a madam surnamed Chen in Chengdu in Qing Dynasty”。这个译文无论是在“麻婆”还是在“豆腐”的处理上都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痕迹,要比“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chili sauce”更能体现文化内涵,更好地满足了目标语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
(2)译者主体性因素(The interpreter factor)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活动,译者在其中总会体现一定的主体性,会常常根据交流的目的及需要对译文作出调整。
例2
外方:“Your products are of high quality but still there are problems in some details such as package and service.”
译员:“贵方的产品质量不错,不过包装和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方:“我也很希望自己的产品拥有完美的包装和服务。但是,中国工人的素质不能与西方工人相提并论,有时目标很难达到。”
译员:“We strive for perfect package and service,but the employees’quality is our biggest problem.”
外方:“But you are the one who pay their job,so you can manage their work.”
译员:“但是作为领导应该督促工人们做得更好。”
中方:“谢谢您的建议,其实完美的包装和服务当然也是我的目标,但是,以中国工人的素质很难让他们理解我的目标,但我会尽力去改进的。”
译员:“Thank you for your suggestion.I will work hard to make our package and service perfect which is our common goal。 ”[4]
例3
中方:“我捏泥人用的泥都是从中国带来的。我们家乡的泥很好,随便什么水稻田里的泥都很好。我要它们方就方,要它们圆就圆。你们这里的泥不行,它们不听我的话。”
译员:“But I am sorry to say the earth here is notsuitable to make the clay figures.Itjust doesn’t listen to me,although the people here are so friendly.”[5]
这两个例子中,译员完全可以按照原语译出,不过原语的一些信息可能会对听话者即目标语接受者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影响整体交流的效果。所以译员就在翻译时将那些他认为不利于双方交流同时影响交流质量及信息量的话语内容省略或转化处理。
(3)发起方因素(The initiator factor)
在实际商务口译中,译者必定会考虑到翻译所涉及的各方,尤其是发起者和委托人因素。出于此目的,在口译特别是商务口译中,译者在某些情况下就会非主观意愿地产生变译的译文。曾经受雇于国外一家代理企业为国内一大型化工企业与国外合资谈判做过口译。在谈到年产量的问题时,中方提出了最低产量和最高产量两个数据,但在翻译时代理企业明确表示要按照中方提出的最低产量进行翻译。事后,代理方给出了解释。因为他们担心外方极可能会因为产量估计过高,认为中方不切实际或因为相应的高投资额而放弃这一项目。这样看来,译者受到发起方因素而做出的变译对各方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
口译中所提倡的“变译”,并不意味着译员可以随心所欲,想变就变。实际上,“变译”中的“变”是个相对概念,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口译中“变”与“不变”的关系是辩证的。“变译”是为了追求高效,提高译文质量,但过度的“变译”则适得其反,它会影响口译效果,使人对译文的适度性产生质疑。在变译的适度性问题上,功能主义理论同时也给出了很好的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诺德认为译者对原文的作者和译文读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忠实地传达原语文本的信息内容。翻译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不是创作;因其翻译目的不同,译文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内容必须是传真的,译本必须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译者应对两种文本的功能标记进行仔细的分析。这就要求译者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同时要处理权衡翻译活动各参与方间的关系。所以,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译员既考虑到文化差异,没有翻译成“辛苦不辛苦”,又要保持语际的连贯性,让译出语仍然与“行程”有关。语际连贯既保证了译文的交际功能,同时又对译文有约束力,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连贯性法则也对商务口译变译的适度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连贯性法则就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6]100-108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在上文的例3中,译员认为原语后半句对译入语听众不太合适,就采取了变译。但变译仍然与前句提到的“泥土”信息相关,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样传达给译入语听众才不会有歧义。所以在这个例子中,译员的临场处理是达到交际目的的变译,而不是乱译。
以上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主要翻译理论在商务口译变译中的适用性分析,可以看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忠实性法则及连贯性法则解释论证了口译变译的实际性和可行性并保证了变译的适度。总的来说,对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帮助译员在口译实践过程中分析原文,做出翻译决策,确保达到翻译行为的目的。
[1]黄忠廉.翻译本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熊建闽.变译理论下的对外宣传资料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4).
[3]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古琦慧.商务口译中的译员主体性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
[5]陆国芬.英语口译的临场发挥[J].中国科技翻译,1995,(2).
[6]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曲晓红
Abstract:Functionalism theory advocates the intentionality of translation a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ies,focusing on the target text and target text readers.Its Skopostheorie,loyalty principle and coherence principle provide an effective and forcefu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justification and appropriateness of adaptation in business interpreting.
Key words:Functionalism;Skopostheorie;loyalty principle;coherence theory;adaptation;business interpreting
A Functionalistic Approach to Adaptation in Business Interpreting
Fan Jiqu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232001,China;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H315.9
A
1672-447X(2011)02-0094-04
2010-11-01
樊继群(1981-),安徽阜阳人,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四川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高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