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组织全县教育工作者在暑期进行集中培训,已成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一项意义重大的常规工作,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目中树立起节日般的地位。真正把暑期集训办成教育工作者所期待的节日,让他们像赶集一样,各有所获,需要集训的组织者从多方的期待出发,进行反思和创新。
因需要而期待。培训是因为需要,培训者利用培训,集中为参训者提供营养,而这种营养也正是参训者当前成长所紧缺的。供需双方越趋向平衡,越容易使这种需要变成期待。以往暑期集训的内容,往往只考虑了培训组织者的需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确定是自上而下的。其实,参训者才是暑期集训的主体,暑期集训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这些困惑可能来自于教学实践,也可能来自于教学反思;可能来自于个体,也可能来自于环境。组织者必须更多地去倾听基层的声音,评估教师的需求,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制订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暑期集训计划。可以引入“多元课程”的概念和方法,使暑期集训尽可能促进每位参训者的发展。让暑期集训由一种工作惯性和政治需要真正变为教育工作者成长的需要,并使教育工作者对集训充满期待。
因尊重而期待。培训是一项双边活动,只有地位平等才会有有效交流,就如当今倡导的生本课堂,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广泛关注,才可能有高效课堂的出现。传统的暑期集训之所以受到质疑和批评,正是由于它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参训者只是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教师培训活动的主动创造者。尊重暑期集训参训者的主体地位,需要摒弃过去“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传授的方式,摒弃过多的等级观念和重视培训者而不重视参训者的思维定势,努力寻求参训者在暑期集训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参训者与培训者之间、参训者与参训者之间实现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人人拥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使培训活动成为合作性活动。
因愉悦而期待。作为暑期集训的组织者,要努力搭建好交流的平台,做好暑期集训的后勤保障工作。受条件制约,也许暑期集训的环境、条件不一定很优越,但是组织者要把服务做到高品质。严格的纪律管理是必要的,但暑期集训不能办成教师军训,要适时开展一些有利于团结、身心健康和放松的竞赛、体育活动等,让暑期集训真正成为参训者的一种享受。暑期集训,给校长之间、教师之间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平台,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一起聚焦课堂,研究新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分享教育职业的幸福与快乐,在心与情的交融中缩短了课堂教学实际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距离。教育思想在这里得到碰撞,教育心得在这里得到分享,迷茫与失落在这里得以释怀。参训者分主题的课程化系列研究模式在这里生成了区域化、学科化的学习资源。参训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反思,互相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让参训者忘记酷暑,忘记疲惫,收获顿悟,收获愉悦的暑期集训,一定是参训者所期待和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