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之洞的精神品格

2011-08-15 00:48闭雄壮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洋务儒者西学

闭雄壮

(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

论张之洞的精神品格

闭雄壮

(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晚清时期重要人物,这与他具有儒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任事、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品格密切相关。这些精神品格使他:积极接受相关的西学,为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所到之处皆努力开创新局面,以图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经济;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从而使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之洞;精神品格;儒者;能吏;爱国者

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张之洞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对于张之洞的许多活动的评价,学界并没有取得多少共识,反而是众说纷纭。这固然与张之洞所处的矛盾尖锐、激烈变化的中国近代环境有关。但是,笔者以为,张之洞是一个有一定精神品格之人,他的许多活动都是以他的精神品格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通过了解他的精神品格,可以更恰当地对他的各种活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张之洞的精神品格缺乏应有的研究。

一、具有时代意识的儒者

张之洞自幼苦读儒家经典,因此将儒学奉为圭臬。即如他 24岁时在一首诗中写道:“仁厚守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1]6后来他又自道:“弟儒家者流。”[2]10279而身为张之洞幕僚二十余年的辜鸿铭则评价张是“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的“儒臣”[3]7。可以说,“儒者”是张之洞的一个身份品格。

从张之洞的宦官生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儒学的坚定执着。在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时,他“所录专看根柢、性情、才识,不拘于文字格式,其不合场规文律而取录者极多,惟义理悖谬者,虽一两语,必黜”[2]106137。在湖北学政任上又表明其施政宗旨:“学政一官不仅在衡一日之短长,而在培养平日之根柢;不仅以提倡文章为事、而当以砥砺名节为先”,并“愿诸生步趋贤圣,不仅登科”[1](卷一)。在主持川省学务时,他对所录取之士“尤注重于经史根柢之学”[2]10653。为了便利学子研习儒经,他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建了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并编纂《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二书,为学子读经指示门径。出任疆臣后,又创立了令德书院和广雅书院等,甚至在他创办的洋务学堂中也要求学生必须读经史。此外,他还提倡“减社钱以广义学”,“免差役以尊学校”,“请学田以复旧章”,“筹经费以修书院”等。总之,他“历官各省,无不以崇尚儒术修明文教为先图”[2]10653。值得一提的是,1887年,王荣和出任驻菲律宾领事,临行前,张之洞专购经书令其携往当地,使当地华人能“习闻圣人之教”。由此可见,为了传习儒学,他几乎是竭其所能、不遗余力。

晚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种情况下,大多数儒者固守“夷夏之别”的观念,拒绝接受或学习西学,并对学习西学者予以激烈批评。但是,张之洞并不像这些被他批评为“不知时务”的“迂儒”、“陋儒”固守传统观念,而是以儒家的“经世”精神,主张积极学习一些在他看来有用的西学。这显示出了他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识的“儒者”。

早在接触洋务之前,他在任四川学政时就开始注意到某些西学的作用。如他在《书目答问》中列出了一些有关西学的书目:在“子部”的天文算法类中兼通“中西法”的书有 27部,纯粹的“西法”书目则有 13部;农书类列有《泰西水法》6卷;兵书类里列有上海制造局刻印的“新译西洋兵书五种”等,并强调“皆极有用”。在清流期间,张之洞并不像其他“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责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4]272的清流人物完全排斥洋务派和洋务事业,而是有所赞同。如他在《谨陈海防事宜折》(1880年)中主张学习西洋军事,颁发西洋兵书《防海新论》至各营讲习。而在出任地方大员后,他更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培养和使用洋务人才,创办了大量的洋务企业。这说明了他对西技西艺的肯定,体现出了强烈的“经世”精神。

然而,虽然张之洞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作为一名敏锐的儒者,他也看到西学中的一些方面对儒学造成冲击。在近代中国,有些儒者虽然主张学习西学,但对儒学的命运并不太关心;有些儒者则只顾虑到西学对儒学的危害而排斥西学。但张之洞与这些人不同,而是两者兼顾,是一个具有时代意识的儒者。对张来说,儒学不仅是他信奉的学说,也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因此维持儒学的主导地位是必须的。但如果一味地抱残守缺、反对学习任何西学,不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强国,则中国必定会被灭国,儒学也就避免不了被覆灭的下场,因此西学对中国又是必要的。而如果学习西学没有一定的原则,学习对儒学具有危害的西方思想学说,那么儒学就会有被取代的危险。所以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使西学与儒学不发生冲突,而是处于共存的状态,如此,中国既能得到西学带来的好处,又能保持儒学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继续居于主导地位。这个问题在张之洞真正涉入洋务事业时就开始有所考虑。而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则是我们所知道的“中体西用”思想。在他看来,这个思想既保持了儒学的“体”的地位,又能使我们发挥西学的“用”的强国作用。虽然这个思想不是他最早提出,但他却是这个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与他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的时代“经世”意识的儒者是有密切关系的。

因此,在维新运动时期,出于维护儒学地位的目的,张之洞反对在他看来对儒学带来危害的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某些思想,并在后来的教育学制制定中强调儒学的地位。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免不了带有明显的缺陷,如主张维护清政府统治等等,但他在中外文化冲突强烈的时代环境下主张既坚持学习西学又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做法乃是近代以来中国所追求的,因此是值得肯定的。

二、勇于任事的能吏

在晚清时期,能成为朝廷重臣之人要么是皇亲贵族,要么是以军戎起家而手握兵权者。然而,张之洞却能成为唯一一个既不是皇亲贵族,也不属于以军戎起家而手握兵权的朝廷重臣。这与他的“勇于任事”的开拓精神品格不无关系。

1867年 7月,张之洞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到任后,他恪尽职守,阅卷时“勤于搜遗,乡试卷阅全,小试卷十阅其七,得人甚多”[2]10613。1873年 6月,他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由于路途淋雨,到任时已劳顿成疾,但此时考期已近,他不顾身体不适,即日入考场主持考务。同年 9月简放四川学政。当时川省科场存在种种弊端,为了彻底清除这些积弊,他制定惩鬻贩、禁讹诈、禁拉嗑、拿包揽、保防乡试顶替等八条方法,并严令饬执行。结果,使四川士风有了很大改观。

1882年 1月,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此时晋省吏治腐败、民生凋敝,鸦片流毒尤烈,“一派阴惨败落气象,有如鬼国”[2]10139。为了整治晋省诸多积弊,他不畏劳苦,极力整顿晋省官场,清除烟毒,并设立洋务局,除旧布新。由于他每事亲历亲为,勤于政事,致使他在两年多后离任时劳顿过度,心忡气喘,行时甚病,途中时用药饵,不能兼程。在此期间,他还关注祖国南疆正在发生的中法争端,并上折向朝廷提出十六条预防之策以及十七条战守事宜,对侵略者严密防范。结果,他的建议得到朝廷重视,并被委任为两广总督,主持南疆战事。1884年 7月到任后,张之洞积极布置防务,筹划战略部署,启用老将冯子才,极力支持为朝廷所忌的刘永福,最后取得了镇南关战役的性胜利。这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取得的唯一胜利。在战争结束后,尽管此时财政极为困难,但他不畏艰难,努力开办洋务事业,包括改造原有的广州机器局,议设枪炮厂、炼铁厂,造轮船、治水师、练新军,创办水陆师学堂和广雅书院,以求开新强国。

1889年 8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当时的武汉当地“百务废弛,士大夫笃守常故,讳谈洋务”[5]1,几乎没有任何近代事业设施。但是,在长达十八年的鄂督期间,张之洞以修筑芦汉铁路为契机,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为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奠定基础,使原来没有一家官办企业的武汉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而汉口也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此外,张之洞还大力开展教育活动,改制书院和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的洋务人才。截至辛亥革命前夕,武汉设有各类实业学堂 13所,私立实业预备中学堂 1所,另有府立中等实业学堂 6所,武汉城内外学堂林立,成为全国兴学育才的近代教育中心。他还派遣了大量的学生留学海外,辛亥革命钱,湖北仅留日学生达到 5 000人,为全国第一。

在维新运动时期,张之洞更是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推进洋务事业,参加以及创办各种学会,支持《时务报》等进步报纸,为维新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遗憾的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使他的努力遭到挫折。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他又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江楚三折》,向朝廷提出了内容广泛而详细的改革设想。他们的建议得到清廷的肯定,并实际上成为清末“新政”的纲领。在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又参与制定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制度,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由上述可见,在他的不畏艰辛、勇于任事的开拓精神品格推动下,张之洞开创了大量的近代洋务企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强国主张。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外国侵略者的蛮横欺压而使他的努力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就,但他的不畏艰辛、勇于任事的开拓精神品格及其努力成效是值得我们后人肯定的。

三、关心民族命运的爱国者

从张之洞的奏稿、信函和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多次表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言论,如“扶持世教,利国利民,正是士人分所应为。”[2]9773“其利国者助之,其不利国者攻之。”而他的许多活动都说明了他是一名关心民疾和民族命运的爱国者。

首先,勤于政事、关心民疾、廉洁正直。对一名官员来说,最基本的爱国爱民行为就是首先要勤于政事、廉洁正直。在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当官的目的并不是为民办事,而是光宗耀祖或追求享受,因此对政事能不做就不做或敷衍了事,害怕犯错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仕途。但是,与此不同的是,张之洞历官所到之处皆勤于政事,关心民疾,维护民众利益,或上疏褒奖那些“官道爱民”、“为民请命”的良吏;或上疏劾罢那些“贪纵害民”、“剥商扰民”的劣吏;或积极创建书院、学堂以教士子,或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解决社会和民生等问题。可以说,为了解决各种困难,他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不惜代价。

张之洞为官不仅勤于政事,而且廉洁正直。1876年底,做了三年四川学政的他离任时竟无钱治装回京,只得将所刻“万氏拾书经版”变卖。在 40岁生辰时竟无钱筹办,在其夫人典质衣物后方得成事。后来他又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地方一把手,但他一生为官清廉,“自居外任,所到各省,从不用门丁,不收门包,不收馈遗礼物”[2]10630。尽管他不能不孝敬上司和赏赐上司的门丁,但自己却不沾陋习,可谓难能可贵。作为地方大员,每年经手的经费何止千万,但他绝不利用权势“中饱私囊”。反而是把各衙门中饱的一些钱财挤出来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或其它公共支出。例如,盐商按惯例要给两广总督署和盐运司署送规费,但他在任时革除了这个陋规,把这笔款项用作建设广雅书院和广雅书局。总之,他为官廉洁正直、不谋私利,“没后家无一钱”[2]10698,不增田一亩。这在贪污泛滥成灾的晚清时期实属罕见,亦难得可贵。

其次,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近代以来,由于中外实力差距悬殊,负责外交事务的李鸿章主张“和戎”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虽然以维护中国根本利益为目的,但在列强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这一政策在操作过程中难以维护中国利益。因此,对李鸿章的外交主张,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张之洞多次予以抨击,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利益。1880年 1月,张之洞上疏请朝廷严惩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的崇厚,并提出整修武备,与俄另订新约,以挽回中国利权。19世纪 80年代,面对法国在中国南疆的侵略活动,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积极上折向朝廷提出十六条预防之策以及十七条战守事宜,“总而论之,防不如战,迟不如早,要以争越、封刘、战粤、防津为四大端。若已有战衅而尚无战心,徒有战形而实无战具,则其祸不可胜言。”[2]189在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负责战务后,他启用老将冯子材,支援刘永福,最后取得镇南关大捷。当朝廷欲将胜利作为与法国“和谈”的筹码,要求前线停战撤兵时,张之洞极力反对,他在致电前线将领时说:“……洞先后 16次电奏,争撤兵,争地界,争条约,争济台,竟未有所挽救,藩封永弃,边防日蹙。此次议和,……中国甘受其愚,可为痛哭流涕!”[2]5035其忧愤之情溢于言表。他还抨击主张“和议”的李鸿章,并多次警告其在与法人谈判时要“为国家计”。此后,他还极力保护受人忌疑的刘永福,“洞敬其为数千年中华吐气,故竭力扶持之”[2]5045。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又积极提出各种应战措施,并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抗日,保卫烟台。当得悉清廷有割台海与日之说,他致电朝廷历陈利害,极力反对割台,并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致电鼓励唐景崧等人御倭。《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不顾清廷禁令,拨款、运械,支持台湾当地军民抗击日寇。在基隆港失陷后,他又致电唐景崧,希望他激励士勇民众坚守台北府。虽然台湾最终失陷,但张之洞的抵抗主张和援台的爱国行为却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张之洞外交活动争议较大的是关于“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是张之洞等江南一带地方督抚在清廷宣布对西方列强开战时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因此,很多论者认为这是张之洞等人的卖国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这并非是卖国行为。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对这些争论作详细分析。但我们以为,要判断这是否是卖国条约,应该这样来判断:在列强侵略中国权益的原有基础上,是否存在增加了损害中国利权的条款。从“东南互保”条款中,我们没有发现在列强侵略中国权益的原有基础上,存在增加了损害中国利权的条款。相反,从“东南互保”使江南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免受战火之灾来说,张之洞等人则是做出了贡献。这也是后来朝廷赞扬张之洞等人这一举措的缘故。

总之,在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威胁;统治地位遭受打击;各种权益被日益侵蚀;传统的社会经济倍受摧残;军事屡败于列强;外交方面受制于外国,等等。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当时大多中国人缺乏远见而系统有效的救国策略。然而,张之洞在儒家的“经世”精神主导下,具有时代意识地积极接受了一些西学,为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使儒家学说等中国民族文化不至于有被西学覆灭的危险;作为一名地方大员,他不像别的官员那样食古不化、无所作为,而是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所到之处皆努力开创新局面,以图解决各种社会弊端,发展社会经济,实现救国富民;面对列强的欺压,他不像李鸿章那样实行软弱的外交方式,而是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精神品格和努力,使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M].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

[2]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辜鸿铭.辜鸿铭文集[C].长沙:岳麓书社,1985.

[4]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M].武汉:湖北通志馆,1947.

An Analysis of ZHANG Zhi-dong’s Spiritual Character

BI Xiong-zhuang
(Depart ment of Politics and Law,Hechi Un iversity,Y izhou,Guangxi546300,Ch ina)

Zhang Zhi-dong becoming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late QingDynasty,it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spiritual character of strong Confucian sense of the times,brave undertakings and care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untry.The spiritual charactermade h im positively acceptwestern learning,infuse new vitality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and othe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e bold in ac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start a new look where he went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develop social economy,stand firmly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to defend the national interests.Thus he left an indelible chapte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ZHANG Zhi-dong;spiritual character;Confucian;able officials;patriot

K254

A

1672-9021(2011)01-0098-04

2011-01-16

[责任编辑普梅笑]

闭雄壮 (1976-),男,广西贵港人,河池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

河池学院人才引进科研项目:张之洞与近代中国社会(项目编号:2010QS-H007)

猜你喜欢
洋务儒者西学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洋务自强》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