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造杰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论艾略特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欧造杰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艾略特以“非个性化”理论为中心的象征主义诗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些背景包括他个人的宗教家庭出身和后天所受的哲学教育,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及英美诗歌传统的影响等。考察这种影响和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更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艾略特;诗学理论;非个性化;传统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是英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欧美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他以《荒原》、《四个四重奏》为代表的一系列诗篇开创了西方后期象征主义的一代诗风,并于 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批评家,他发表了许多有关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的著述,如关于文学方面的《艾略特论文选集》(1917—1932)、《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论诗和诗人》(1957)、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基督社会的概念》(1939)、《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1943)等。在这些文章中,艾略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奠定了他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地位,并成为英美新批评派的开拓者之一,对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博大精深,本文主要论证艾略特以“非个性化”理论为中心的象征主义诗学和他的个人背景、社会文化思潮以及诗歌传统影响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说明考察这种影响和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更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艾略特于 1888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他的远祖从英国移民到美国,是一个笃信唯一神教 (Unitarism)的家庭。唯一神教认为上帝不是三位一体,而只是一位,它不承认基督教化为人身的教义,反对原罪说,否认宿命与受罚,认为天堂与地狱并不比我们生活的现世更为重要。根据这一观点,人应当竭尽一身的努力,舍弃自我,献身一种更有价值的事物。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重生。节制自我也是它遵从的法规。艾略特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深受唯一神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他祖父和母亲都身为教徒,他们的言行举止对艾略特产生了直接的感化作用。祖父威廉·艾略特 (W illiam Greenleaf Eliot,1811—1887)以唯一神教传教士的身份来美国传教,建立了许多功绩和成就。他富有责任心、精明能干,热心于济贫扶弱,建立了自己的教堂、几所学校和贫民基金会。祖父的这种献身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艾略特的心灵,并成为其崇高的现实榜样。另外,艾略特的母亲夏洛蒂·史蒂恩斯 (Charlotte Chauncy Stearns,1843—1930)也信仰唯一神教,她因为家境不好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文学梦,转而精心指导艾略特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期待他能实现自己的文学梦,这对艾略特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对母亲充满热爱,在花甲之年功成名就之时,还向一位朋友透露说,他希望母亲能同自己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从具体的诗学理论上看,唯一神教的克制原则可以说是艾略特后来提出的非个性化理论的先声,并且是他反对浪漫主义渲染个人情感的思想根源。
另一方面,艾略特所受到的教育也对他的诗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早年博览群书,深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大学期间又主修哲学,对哲学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奠定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丰富了他文学创作的内容,开阔了他的眼界和文学视角,给予他灵感和智慧,并直接影响了他的诗学观点使之显得博大精深而又独具一格。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念哲学时,遇到了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乔治·桑塔耶那和欧文·白壁德并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桑塔耶那认为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比科学和艺术更能自觉、直接地追求理性生活,并“要求促成灵魂内部的最终和谐,以及这个灵魂与它所依赖的一切事物之间的最终和谐”。[1]52同时在文学上,他主张古典主义文学,把文学的目的指向最高真理,反对后期浪漫主义自我陶醉式的无病呻吟,他推崇卢克莱修、但丁、维吉尔等古典诗人。桑塔耶那的这些宗教观点和文学思想对艾略特产生了终身的影响。
艾略特和二十世纪美国新人文主义运动的领袖欧文·白壁德保持着长久的通信联系和友谊。白壁德建立了一套人文主义道德和批评理论标准,反对以卢梭为首的浪漫主义的滥用情感的倾向,主张“基本克制”的原则。在他看来,人性中有善恶的两面,为了监察恶的一面,就必须建立一个秩序和权威。另外,在《文学与美国大学》一文中,白壁德还激烈地抨击了美国的现代文学、政治、教育和行为准则,指责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先锋派等思潮的泛滥,使美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和道德规范面临崩溃瓦解,并主张用人文主义取代宗教。艾略特高度赞扬了白壁德的观点,认为他是同时代中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他赞同白壁德要求建立新秩序的观点,但又不同意其抬高人文主义并取代宗教的观点。在艾略特看来,仅仅依靠自己内心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要阻止现代文明的衰败和人类道德的退化,还需要人类宗教的能力和从文明的根基着手才能找到解救的途径。在白壁德的影响和指导下,艾略特还把兴趣引向梵文和佛教,学习古印度语言和文学课程,这在其代表作《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都可看到印度文化的影响。
对艾略特的诗学思想直接发生影响的还有哲学家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 (F.H.Bradley, 1846—1924)。他的思想对艾略特的影响很大,艾略特曾自称是个“布拉德雷主义者”,在 1927年他论述布拉德雷的一篇文章中仍认为布拉德雷仍然发出迷人的力量,而且他的永久价值也是不容质疑的。[2]1691914年,他获得出国留学奖学金到英国牛津大学,写了研究布拉德雷的博士论文《F.H.布拉德雷哲学中的知识与经验》。布拉德雷对英国的经验主义进行批判,认为从经验出发和从现实得到的真理是局部的、零碎的,他主张哲学的目的即探讨“终极实在”。艾略特受其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一直表现出对世界秩序和终极信仰的追求。另外,布拉德雷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是“整体论”(holism),即任何事物的意义都是由它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同这个整体中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决定的。[3]后来艾略特对传统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布拉德雷的这一观点。
艾略特家庭的宗教信仰和在后天所受到的哲学教育的综合影响,使他很自然地反对浪漫主义张扬个性、放纵情感的表现,而接受古典主义的文学观。他重视传统的作用,包括个人、家庭的和欧洲古代的传统,有着一种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感,并和宗教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后期的许多社会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观点都可以从这段生活经验和个人背景中找到思想的根源。
艾略特的诗学思想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他自己也说:“伟大的诗人在写自己时也是在写他的时代。”[4]17艾略特不仅敏感地意识到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危机和文明的衰败,用诗歌写出这种巨大的荒原感,而且善于吸收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诗歌理论和艺术视野。西方从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加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等因素的出现,这些矛盾和残酷的现实使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文明世界产生怀疑。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纷纷产生,许多思想家们开始对人的信仰的丧失和现实世界的混乱做出反思,并努力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他们的思想也涌入文学创作领域,对固有的文学观念、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都产生了有力的冲击,不同层次地影响了现代派作家们的创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例如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识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美学等。其中具体到艾略特,又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为主,它们和艾略特以传统观和非个性化论为中心的诗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艾略特 1910年去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了一年的哲学和文学,当时巴黎的一大批文化名人令他大开眼界,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柏格森。柏格森当时在法兰西学院每周星期五举办讲座,艾略特场场必到并聆听他的教诲。艾略特在《圣林》一书中对柏格森评价很高:“柏格森主义本身是一种智星的结构”,[5]9甚至他自己曾对柏格森主义有过短暂的皈依。柏格森认为,一切概念和知识都具有相对性,像时间这样的概念是无法把握的。时间是绵延,人们要把握存在于时间之中不断变化的“流”,只能付出直觉。他还把时间分为“心理时间”和“空间时间”,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地实现着“生命冲动”的洪流,它就是“绵延”,即“真正的时间”,也是唯一的存在。他的时空观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有机统一的境界,每一个意识状态继承和包括了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又宣告下一个意识状态的产生。”[6]217艾略特的创作思想深受柏格森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意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例如他的早期诗歌《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时间”和“意识”既成为诗歌主题的主要内容,也成了作者用来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另外在其代表作《四个四重奏》中也常表现出的对时间的探索。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无意识主要是一种性本能的冲动,它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并暗中支配着意识,它是混乱、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另一方面,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必须强迫个人服从其约束,而个人只能把享乐的愿望强迫抑制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荣格则发展了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认为它应当包括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时代相传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是与生俱有的,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艾略特青年时在哈弗大学攻读哲学,他的诗歌大多写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正是弗洛依德主义盛行的时候,他虽不一定系统读过弗洛依德的作品,但从他的创作实践上看,受这种流行思潮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7]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资产阶级的“感情瘫痪”和西方的文明危机,认为其原因在于人的动物本能失控和情感泛滥,有明显的弗洛依德泛性论的影子;从表现手法上看,具有典型的“私人神话”式的梦幻诗歌风格,和弗洛依德的释梦说不谋而合。在艾略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弗洛依德“造梦”、“释梦”和本能论的影响。
柏格森和弗洛依德的理论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生活模式都受到远古以来的某些基本原则的制约,过去的一切并没有消失,而是沉积在我们的记忆中,渗入我们的意识和理解力,从而影响着我们对世界所做出的判断。这些思想给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客观上要求一种新的文学理论来揭示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表现的,同时也呼唤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注意传统的价值。很显然,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中强调对传统的重视和非个性化的观点与这些时代的思想相吻合,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发展。
大凡每一位作家都受到文学传统的影响,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艾略特也不例外。具体分析二十世纪初英美诗歌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走上后期象征主义流派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既代表着一种新型的诗歌风格,又受到西方诗歌传统的巨大影响。艾略特开始创作的年代,正是英美现代派诗歌发轫的年代。十九世纪的英国的诗坛以浪漫派占主流,以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为代表的诗人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强调诗歌反映个人情感的重要目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最终走上极端而导致了个人情感的无节制的泛滥。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相继出现了各种难以克服的矛盾,文学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已经失去昔日的强劲势头,被迫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创作方法已走到了尽头,“浪漫主义诗人想用个人的感受和激情来认识、唤醒、改造世界的幻想破灭了。”[8]6他们再也难以用原先浪漫主义的方式来感受、抒写自己幼稚天真的希望,无法对复杂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做出真正的反响。另一方面,传统诗歌的形式也因为格律限制太多,往往只能产生押了韵而无诗意的东西,即使写得较好的,也常因过分的雕琢,太显圆熟而缺乏新意。当因形式的限制而不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时,敏感的现代诗人自然感到了危机,并要求对诗歌进行革新,于是英美现代派诗歌便应运而生,它是社会外部的力量和诗歌内部发展的要求双重作用的结果。
艾略特的诗学理论是以反对浪漫主义诗派的滥情为前提的,特殊的家庭出生背景和所受到的教育使他不可能接受这种无限放纵情感的创作原则和倾向。具体来说,有几件重要的事使他和现代派诗歌联系在一起,他不仅和意象派、象征主义诗歌运动走到一起,而且受到一些重要诗人的直接影响。首先是美国的《诗刊》杂志,它于 1917年由女诗人哈丽叶·芒罗在芝加哥创办,专门登载具有创新、坦率和实验性倾向的诗歌,培养了许多现代青年的诗人和读者群,这些诗人改变维多利亚时期诗歌的装饰和雕琢风气,写出了许多富有创新形式和内容的作品。该现象被人称为“诗歌复兴”,其中有许多撰稿者后来成为有名的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就是其中之一。
艾略特的早年文学活动和创作还和意象派诗歌运动直接发生联系。意象派运动于 1908年由英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诗人休姆发起。那时艾略特还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读书,他对诗歌创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起,并开始在学校的《史密斯学报》上发表习作。1914年当艾略特来到伦敦时,正值意象派运动的高潮时期。那时,艾兹拉·庞德 (Ezra Pound, 1885—1973)是这个运动的主将和旗手。其成员经常聚集在一起,发表宣言,出版诗集,声势浩大,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创作原则,其诗歌与传统诗迥然不同,成为“现代诗歌起点的标志”。由于意象派诗歌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转变而来,它反对后期浪漫主义诗歌的无病呻吟和滥用情感的写法,提倡硬朗、实在,以呈现意象为主的诗。因此,艾略特的诗学观点与意象派的理论追求不谋而合,他关于非人格化和客观对应物的理论也被认为带有意象派色彩。1914年 9月艾略特结识庞德,并很快成为以庞德为中心的文学圈子中的一员。庞德不断地把艾略特推荐给伦敦的文学艺术界,带他出席各种文学聚会和活动。在庞德的鼓励和影响之下,艾略特开始在文艺界崭露头角,并最终决定定居英国。他们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并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庞德对艾略特的诗稿大加赞扬,认为其诗达到了现代诗的标准。1915年在庞德的热情推荐之下,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得以在《诗刊》上顺利发表。1921年庞德又帮助修改删节艾略特的《荒原》初稿,并向出版社推荐出版。因此庞德被看作是艾略特的鼓励者、良师益友,庞德也自豪地说:“多少可以说是我发现了艾略特。”[9]36可以看出,艾略特走上后期象征主义的现代诗歌流派,是他个人诗歌创作的喜好和客观选择的结果。
英美诗歌传统对艾略特的影响是巨大、多方面的。他本人极重视传统,认真学习从古希腊到自己所处时代的作家们的文学作品,吸取欧洲古典文学的宝贵资源。他不仅在古希腊罗马文学、基督教文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而且还从近代英国十七世纪的诗剧和玄学诗派、法国十九世纪的象征派诗歌中获取营养。艾略特不仅学习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歌的创作,如丁尼生的音乐节奏、勃郎宁的戏剧性独白、先拉斐尔派神秘感伤的象征风格、马丁·阿诺德的批评教化功能等,而且还从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中吸取大量的养料。他熟悉狄更斯、福尔摩斯的小说,研读过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英国诗歌。在所有这些文学传统中,对艾略特影响最大的要算是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诗和法国十八世纪的象征主义诗歌,他的诗歌是集中继承、结合、发展了这两个诗歌流派的传统,它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的艺术手法深深地影响了艾略特本人的诗歌理论。特别是玄学诗,艾略特在论文《玄学派诗人》中作了生动细致的论述。“在艾略特身上,英语诗歌传统和英国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他的创作常常得益于他对伊丽莎白时期的剧作家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的深湛研究。”[10]62玄学派的代表诗人有约翰·唐恩、安德鲁·马维尔、克尔肖、乔治·赫伯特等,他们又称为大学才子派,其诗重才气、巧智和技巧,常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意象和概念,把两个表面上无关联的形象叠加在一起作意外地比较,产生出强烈的对比和张力效果,让读者去思考。另外,它们还运用熟练的日常口语、节奏,格式灵活,把复杂的主题写得庄严而又亲切,让人在幽默的反语和讽刺中敏锐地意识到诗歌的道德性。玄学派以思想见长,常化思想为感性,使两者融为一体。玄学派诗歌的这些特点几乎在艾略特的诗里都有,他积极主张玄学诗的这些情景交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奇喻和暗喻的艺术手法。
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对艾略特的诗学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哈佛读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艾略特研读了西蒙斯的《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一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魏尔仑、波德莱尔、拉福格、马拉美等人的影响。该派认为,诗人能透过现实的世界看到理想的形式和世界,因此要用暗示和象征创造出这另外一个世界,从而把现实转化为一个更伟大、更持久的现实。诗歌应该尽量把现实写得模糊,用意象的融合和音乐性,通过比喻手法来表达理念的境界。即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情绪或抽象的理念。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就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衍生物。兰波、魏尔仑都强调诗人的幻想、直觉和诗歌的音乐性。兰波以奇特意象、神秘气息、梦幻色彩为主,魏尔仑则以亲切自然、音韵和谐见长。拉福格以反传统的感伤情调、对上流社会的嘲讽风格和灵活的句法节奏、滑稽幽默的巧智对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产生了较大影响。马拉美把象征主义中的各因素条理化、系统化,十分强调暗示性的作用,这与艾略特所主张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总之,象征主义诗歌中意象的联想性、暗示性,象征的复杂性等理论和艺术手法在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中都有详细地论证和说明,并且应用于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达到两者的互相印证和有机统一。艾略特是在反浪漫派的现代派浪潮中开始创作的,但他又受到文学传统的巨大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其复杂性的一面。
[1](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M].杜任之,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3]See Richard Shuster man,Eliot as Philosopher[J].in David Moody,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S.Eliot,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F.O.Matthiessen,TheAchievementof T.S.Eliot:An Essayon the Nature of Poetry[M].New York,1947.
[5]T.S.Eliot,The Sacred Wood:Essay Poetry and Criticis m[M], London,1961.
[6]刘放恫.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李万敬.佛洛依德与艾略特诗作[J].青海师专学报.2003, (5).
[8]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M].裘小龙,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9]李维严.英美现代主义诗歌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孙凤城.欧洲文学史 (第 3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On the Backgrounds of and Reasons for S.T.Eliot’s Poetic Theories
OU Zao-jie
(Chinese Department,Hechi Un iversity,Y izhou,Guangxi546300,Ch ina)
S.T.Eliot’s post-symbolis m poetic theories have its special historial backgrounds and reasons.And these backgrounds include Eliot religional family,philosophical education,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deas,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so on.Researching into these backgrounds and reasons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S.T.Eliot’s poetic theoriesmore thoroughly and precisely.
S.T.Eliot;poetic theories;impersonality;tradition
I106.2
A
1672-9021(2011)01-0043-05
2010-12-23
[责任编辑阳崇波]
欧造杰 (1977-),男(壮族),广西环江人,河池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