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心理治疗观述评

2011-08-15 00:53
关键词:咨询者罗杰斯来访者

曾 昱

(漳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罗杰斯心理治疗观述评

曾 昱

(漳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杰出革新者,他的心理治疗理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罗杰斯打破传统的治疗原则,提出治疗师应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此外,他还提出心理咨询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而取决于咨询者这个人本身和他对待被咨询者的态度。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治疗关系

一、人格理论——罗杰斯心理治疗观的理论依据

1951年,罗杰斯在《来访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格理论,随后在《治疗、人格及人际关系的理论》(1959)中,更加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理论。在罗杰斯的心理咨询疗法的理论体系中,人格理论始终贯穿其中,人格理论是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依据。

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说是: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提高”(self-enhancement)的动机,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发挥自己的潜力的趋向。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个基本的动力来源,即“实现倾向”。他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这种倾向促使个人尽力发挥潜能和创造力,在成长和实践过程中,期望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当自我和自我概念发展时,实现倾向的作用是使生物体的这个新生部分实现,罗杰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还原论,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机械的环境决定论,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格的自我理论、来访者中心疗法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本文主要介绍他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理论学说。

罗杰斯是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杰出革新者,他的心理治疗理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理论十分强调治疗者的作用,认为心理治疗效果好坏取决于治疗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罗杰斯打破了精神分析治疗的传统,他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改变自己的人一定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罗杰斯最初把他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非指导性治疗”(nondirective therapy),后来称为“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再后来又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之所以称为“以人为中心”,是因为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并不愿意把自己称为寻求心理治疗的“来访者”,而更认同斯把这个指为自我实现倾向。自我实现倾向是有机体的动力,自我的发展是保持和增强机体的总体倾向的发展。“自我并非一个固定存在的实体,而是回应外界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凭着‘我’(I)和‘本我’(me)的知觉去体验外界一切的人、事、物,并个别赋予某种意义,再经过有系统的组合后做出回应。”[1]45人格由“经验”和“自我概念”构成,当自我概念与知觉的经验、体验协调一致时,相应的个体心理就是健康的,就能达到自我实现;反之,个体就会感到心理压抑、心理失调,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个体疏远了自己的经验,不再理会经验告诉自己的东西,习惯了按照内化的价值观来对经验进行筛选,他的自我不再能够沿着实现趋向的方向来维护、增强和发展他自己。心理治疗的工作就是帮助求助者摆脱心理障碍,改造自我,促进人格的整合,破除防御过程,使个体能够敞开心扉面对各种体验,使经验与自我的一致性增加,从而获得自我实现,成为“机能健全”的人。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特征:(1)经验的开放性。个体毫无拘束地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2)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有着清新感,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3)信任自己的机体。健康的人格犹如一切资料都程序化了的计算机,并不徒劳地思虑所面临的每一件事,但是他们考虑问题是全面的,并且能对行动的过程迅速做出决定。(4)富有自由感。机能健全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人,他们的决定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不是受外部的强制或内部的压抑。(5)高度创造力。这种人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遵循或者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传统。

二、罗杰斯心理治疗的信念——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罗杰斯坚信人具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提高”的动机,在心理治疗领域,他也坚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传统的心理治疗一般是以治疗者 (医生)为中心,治疗方案的设计、指导以及治疗过程的安排都是由治疗师决定的,被治疗者则被称为“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处于被动、遵从和接受的地位。罗杰斯提出了改造传统的治疗和咨询原则,即“以人为中心疗法”,被治疗者是独立自主的人,治疗师应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能力。罗杰斯认为,正是来访者而不是治疗者决定了治疗和咨询过程的进行,毕竟,来访者才是整个治疗工作所欲达成目标的决断者。

在格洛利亚个案中,罗杰斯与格洛利亚面询过程中,格洛利亚希望罗杰斯能给予她更多的帮助,“我想让你帮我摆脱掉那种内疚的感觉。……只有那样我才能感觉好一些。”[2]54而罗杰斯对此没有做出直接的回应,他只是说“……我觉得这是你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不可能替你回答。但我会尽力帮助你,我相信你自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2]54。罗杰斯坚信,只有被咨询者才真正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被咨询者清楚哪些情感受到伤害,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关键问题在哪里,哪些经验被埋没了。”[3]他认为治疗过程中被咨询者不应让咨询者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被咨询者身上、对其进行指导。罗杰斯强调治疗师不对咨询者进行任何指导,但是如果不对咨询者进行指导,不直接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又怎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障碍呢?罗杰斯指出,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的需要,他相信,人具有一种保护自己心理健康和寻求恢复健康的自然驱力。“那是我们理解这些人的线索,他们在努力,以他们认为自己仅有的办法去求得生长和改变。在健康者看来,那样做似乎是奇怪和徒劳的,但对于他们,则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正常人而付出的拼死努力。这种潜在的结构性倾向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一个基理。”[2]译者序第2页而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脸部表情传达一致、接受和通情。他的语言行为目的是使来访者的情感清晰化,或者靠复述来访者说的某事,治疗者的评语表明他与来访者“同在”——即他们共享治疗关系中的困难。治疗者所说的话经常是以一种试探性的方式表述的,如此来访者可以是终极裁判,确定那些评论是否恰当,治疗者以一种深入理解但不干涉的方式帮助来访者的发展,促进来访者自我成长。

三、心理咨询成功的要件——良好的治疗关系

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而取决于咨询者这个人本身和他对待被咨询者的态度。

治疗师应该营造一种治疗氛围,建立这种治疗氛围需要三个条件:(1)自己要做到“透明”和真诚,要表达出对自己和来访者之间关系的任何感受;(2)要发自内心地爱护来访者,积极关注来访者,对其谈话内容不进行任何是非评判;(3)要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要求自己要以来访者的观点去看世界,通过共情来理解来访者内在的行为准则。治疗师关注的焦点是来访者如何看待世界,而不是来访者身上有什么问题,治疗师要做到真诚、“透明”和无条件地爱护来访者,这样,来访者才可能相信治疗师没有隐瞒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但是,并不是每位心理咨询师能够做到罗杰斯所提出的这三个要求,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些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效果并不佳。

(一)真诚一致

真诚一致的意思是指治疗关系中,治疗师不虚伪、不矫揉造作、不以专家自居的心理状态。治疗师能够随时以诚恳的态度,与来访者做直接而正面的沟通,对于来访者,治疗师是透明的,而且能够拥有及表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受和态度。治疗师要能够随时面对自己所经验到的,且不去否认自己经验中的不舒服或困扰。真诚一致的要求是不抑制感情、不反抗治疗关系中存在的真实感受。它要求治疗师应随时警惕自己,不能以专业为名摆出高姿态,不可以专家自居,更不可将治疗过程蒙上神秘的色彩。

咨询者与被咨询者之间的谈话应是推心置腹的一种交流,不像是一位医师与一位患者之间的诊断和治疗,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一种交流。罗杰斯认为,治疗师坦诚或真挚是“促进治疗发展的最基本的态度条件。”治疗师不应是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专家,而应是一个与来访者进行平等对话的人。事实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自我暴露是有利于促进治疗关系的,这样会让咨询者觉得容易亲近,觉得能够信任,除了用语言可以传递治疗师的真诚,治疗师还可以通过目光交流、身体姿势等对咨询者表现出真诚。例如在布朗个案中,罗杰斯会把自己的个人问题告诉来访者,“我不知道这么说能不能对你有点帮助,我只想告诉你,我想我非常理解你的那种感觉,就是你觉得自己对于任何人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曾经有过那样的感觉,而且知道那种感觉让人非常痛苦。”[2]20

(二)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最初是指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当儿童的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仍然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在个体自我发展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慈爱而较少注意他们如何行为时,这一个体就能无拘束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最终指向的目标,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相反,如果父母不能为儿童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就需要通过防御机制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后来,罗杰斯把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这样有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达到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领域中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治疗师在不受自己对来访者思想、感受、行为的判断或评价的影响之下所付出的关怀。治疗师不可选择性地接纳来访者的某些状态,同时又不接受某些部分。治疗师不仅要接受来访者的积极情感体验,也要接受来访者的负面消极情感和行为,应采取包容一切的态度,不能有所筛选,不能让来访者有不安全感和刺激。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这意味着“咨询者要表达对被咨询者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因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关心。”[3]这样来访者觉得治疗师是可以信赖的,他愿意做更深一层的自我暴露。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心理治疗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它需要治疗师具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心和能力,真正地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关注,而不能带有功利色彩,也不能带入治疗师自己的主观意愿,如定一个目标、计划,期望来访者沿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前行,知识程度的深浅对治疗效果则不具任何决定性的保证,主要还是在于治疗师这个人本身是否具有无条件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罗杰斯非常清楚地认知,态度、情绪和洞察力才是决定治疗师能力高低的因素。治疗师应尊重来访者,这种尊重建立在一种“人对人”的基础上,尊重来访者是一个人,是一个可能有某种心理上不适应、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的人,而不是来寻求心理治疗的患者。尊重来访者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不论其条件、感情或行为怎样。

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其最大的特质就是能够对各种体验敞开心扉,能够坦然经历所发生的事情而不觉得受到威胁,这样的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不受命运、环境甚至是遗传基因的影响,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能够充分发挥潜能,或在每个人生成长阶段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发觉自己无力发挥潜能时,而无论这个人的个性是消极懦弱还是积极进取,都需要借助无条件积极关注所带给你的力量,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健康。

(三)共情

在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中,治疗师应是独立的观察者,注重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倾听时要排除个人情感,不能将自身融入其中。罗杰斯则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治疗师不但要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理性分析,还应努力感觉来访者的内在体验,进入和停留在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里,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被治疗师理解了。作为治疗师应是一位情感投入的倾听者,了解来访者的情感体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使来访者意识到治疗师每时每刻都能理解自己的感觉。“它包含表达出你透彻且不带任何惧意的眼光检视来访者所恐惧的内心世界时的感受。它意味着你不时与来访者核对你的感受的准确性,并根据所得的回应,引导自己应采取何种对策。因来访者的内心世界里,已把你看成是一位心腹同伴。”[1]58

实施来访者中心疗法,治疗师不需要扮演“专家”角色,治疗师说话更多的只是去表达共情和对来访者的理解,就如罗杰斯针对一位名叫洛蕾塔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面询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罗杰斯去体会洛雷塔的感受,不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于患者,使用重述和使用“嗯”作为回应比较多,在这30分钟的面询中,根据统计洛蕾塔和罗杰斯的说话行数,进行比较,罗杰斯的只有131行,洛蕾塔的表述有218行。

罗杰斯非常肯定“共情”的作用,他认为它是治疗中最具功效的因素,罗杰斯通过对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感知,引导来访者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找到原来的自我。共情反应是能力、态度以及交流技能等成分的复杂组合。他发现这种方法有一种动力作用,即如果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负性情感能够表达出共情、理解和接受,那么,来访者就能够从负性情感中解脱出来,并能够体验到积极的自我以及给予他人积极的回应。在罗杰斯与洛蕾塔进行的面询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效应,面谈过程中,洛蕾塔逐渐发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用头撞墙是没有用的。不管怎么说,我想我不会用头来撞墙,因为那实在是太不值了。这是我自己的头,我喜欢。”[2]46在罗杰斯与洛蕾塔的面询之前,埃利斯试图帮助洛蕾塔发现行为中的不合理性,面询不是很成功,罗杰斯认为这是因为治疗师对洛蕾塔表露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没有给予共情。

这三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治疗师保证能够提供一个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并存的环境,而来访者也能有最低限度领会的话,治疗的效果必定产生。来访者越感觉到这三个条件,他获得的也就越多。治疗师不是单纯地说这三个条件存在,然后将它们传递给来访者,而是来访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一种安全氛围,排除倾诉的恐惧,能够感到治疗师是真正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在这样的条件下,来访者就能明确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证明自己具有改变自我的能力,引领自己的生活方向,即来访者能使自己和谐一致的能力增强,避免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使自己能够敞开心扉面对各种体验。

四、结 语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开辟了心理治疗理论新的领域。1982年美国治疗师们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罗杰斯乃是20世纪对心理治疗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成就远超弗洛伊德。很多传统治疗法的从事人员坦言,罗杰斯的理论使他们受益匪浅,他的理论对全世界的治疗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罗杰斯的观点像一缕清新的春风,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没有必要深入到人性的潜意识层面探求,或者用心理测试来进行诊断、治疗,关键在于治疗师能否有能力建立一个可以帮助求助者催化新的自我概念和新的存在方式的治疗关系,他提出具备这一能力的治疗师必须是具有高度严谨自我暴露的意愿,同时能让求助者感受到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事实上,罗杰斯的理论并不是贬低治疗师的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专业知识使用的精确性,他将心理治疗法引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经验层次。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观受到很多心理学家和治疗师的青睐,但是很多心理学家对其理论也提出质疑。犹太学者马丁·布伯提出了罗杰斯中心思想的两项质疑,第一是良好的治疗关系能否产生罗杰斯所说的个体自我成长的效果;第二是治疗过程若不能扣牢在真正互惠的关系上,个体将会产生何种变化令人忧虑。哈利·万·贝尔,反对罗杰斯主张的在治疗关系中,治疗师对患者所表达的一切,对其内容的对与错,不表示治疗师自己的意见。贝尔认为这样会使患者陷入更加迷惑的状态,而更加依赖治疗师,所以贝尔主张患者在提出问题时,治疗师应给予即时的回应。1982年,罗洛·梅针对治疗过程发表一封写给罗杰斯的公开信,提到“发现它似乎有一个明显的遗漏之处,那就是患者中心治疗法的治疗师们不敢(或不能)处理患者的愤怒、敌意和负面的感受,而这些恰巧都是人性邪恶的一面。”[1]112上述学者都直指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的核心思想,争议主要是源于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根源、哲学基础,罗杰斯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论之上的。事实上,一个理论的产生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罗杰斯对个体心理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思路模型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缺陷,而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发展其理论,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1][英]伯莱安·索恩.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M].陈逸群,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美]Barry A.Farber, Debora C.Brink, Patricia M.Raskin主编.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M].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转引自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G44

A

2095-0683(2011)01-0168-04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人,这也凸显了人本主义治疗观的特点,是为各种各样的人进行心理咨询,既包括正常人,也包括神经病和精神病患者。不过许多心理学家仍对“来访者中心”一说情有独钟,本文更多的也是使用“来访者”一词。

2010-05-10

曾昱(1978-),女,福建漳平人,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咨询者罗杰斯来访者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父亲的形象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