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连贯及其语用分析

2011-08-15 00:46黄世平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语语连贯性连贯

黄世平

(黄山学院 外语系,安徽 黄山 245041)

翻译中的连贯及其语用分析

黄世平

(黄山学院 外语系,安徽 黄山 245041)

语篇连贯性是语篇组织的基本特征,是语际翻译的本质属性。结合理论与实践,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与映现有一定现实意义。

语篇连贯性;语用认知;语用推导;语用映现

语篇 (discourse或text)“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1]1具有幅长的伸缩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篇幅小者可为一个路标、一个单词(如:Fire!),大者可为宏篇巨著;形式可为一个言语发声(utterance)、一个广告、一封书信,等等。但无论幅长与形式,语篇都可看成是个语句串,这个语句串中充满着语词标点、语音语调、衔接手段等等无数的参数变量,但它必须是“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的,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semantically and pragmatically)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2]7而连贯是指表达一个命题意义的各语句之间的语义相关性、一致性和逻辑性,是语篇这个语句串中具有恒定值的结果常量,它依赖于各参数变量的赋值以及算式算法(句构语序)的设计,同时又指导和制约着变量的赋值和算法的设定。有时,即便参数变量赋值正确,但算法不当也会导致结果常量的完全背离或些许偏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语篇连贯的实现主要有三个条件: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上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3]

语篇翻译贯穿整个翻译活动的始末,而段落篇章意义上的语篇翻译,其实质应是基于源语语言与的语语言的深层结构信息的等值这一前提条件才可实现二者表层结构信息的最大化对等,而语篇连贯的调变与映现又是源语语言与的语语言深层结构信息是否等值的决定因素。翻译之前对于源语语篇意义连贯性的把握、翻译过程中对于意义连贯性的动态调变、翻译结果对于意义连贯性在的语语篇中的“映现”,[4]都无时不贯穿着语用分析。语篇在交际功能上的连贯有赖于语篇产生时的语境知识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实际上是受话人根据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来掌握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在这个意义上,受话人对语篇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掌握语篇的连贯性。[1]181也就是说,语篇的连贯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2]7“连贯显然不仅仅是语篇特征,而更是语篇使用者的认知过程的产物。”[5]6

一、对源语语篇连贯的语用认知

原文作者总是依靠原文读者与其共有的知识,比如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历史及社会背景,利用和针对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信息来决定其话语的量和明晰度。[6]译者首先便是以原文读者的身份,依赖于自己已有的语用知识以及与原作者共有的文化、历史、语言及社会背景等语境知识,借助语篇中句式结构、句间转承、谋篇布局以及篇中已经提供的信息对隐含信息(包括原作者的思维逻辑和交际意图)进行语用推理,从而获得语篇连贯性的理解。因此,译者这时必须对原作产生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发展等时代背景,以及对原作者个人当时的生活、心理等方方面面的状况尽可能多地作些了解,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的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尽可能接近于原作者。

在对交际意图和语篇连贯性进行语用推导时,译者(受话人)必须依赖与作者(发话人)之间共享的语境信息、共有知识和交际进程,而这一书面形式的交际进程,主要是(绝不仅仅是)对原文上下文的阅读理解与关联认知。随着与作者交际进程的深入,译者应越来越多地获取作者为其提供的语境信息和与作者的共有知识。而所获的语境信息和共有知识每每又为后文的阅读、句段承接关系及语义关联性的认知与推导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每一步的语用认知与推导都扣合着前一步的认知与推导,都是语境信息与共有知识的积累,同时又启示着后一步的认知与推导。

然而,译者对于原作产生的异地文化、异族语言、异域社会等方面的宏观了解和微观体察往往是十分有限的,所持有的语境信息量往往少于原作者对原文读者的期待量,因而对于原作连贯性的认知较为有限。这种语用认知的不足,有时显然限制了译者对原作理解的深刻程度。

二、语篇连贯的调变与映现

语篇的连贯性尽管受到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交际双方(发话人与受话人,作者与读者)彼此的认知和推理等等因素的影响,却应是语篇得以实现交际功能的基础,因此,语篇翻译中的连贯性最终映现,便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构成了翻译的本质属性”。[4]

由于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而又相关的一对最基本的概念,对于语篇连贯的认知和翻译的映现自然离不开衔接。关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苗兴伟在《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7]一文中就已大致归纳了三种观点,本文不再赘述。但无论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衔接是连贯得以实现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是“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促进认知、交际效果和连贯产生的一种手段”。[8]因此,在篇章翻译进行连贯的最终映现时,考察语篇的衔接非常必要。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译语语篇在映现源语语篇连贯性的过程中,对源语语篇连贯性的实现手段(衔接、语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变通是很有必要的。按照Grice“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即: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 (Relevant Maxim)以及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为了实现话语的交际功能,话语要有关联性(关系准则),且须有一定的方式(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炼、有条理)。而话语的关联性具有强弱不等的程度之分,“在实际运用语言中,并非每一句话都有最大程度的关联性。一句话的关联性越大,要求做的推理越少,越容易体现话语的连贯,交际的效率就越高”;[9]而方式准则有关“怎么说”的内容则更是明确指向了语篇的连贯性。

关于语篇连贯映现过程中的调变方式,也已有多人作过结论几近一致的探讨。例如,邹玮在《衔接、连贯与翻译》[10]一文中、钱利华在《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11]一文中都归纳了以下方式:保留、转换、增添和省略。其实,调变方式至少还应包括语序句序的调整,因为话语的序列,尤其是篇章中的句子序列和句子中的语词序列,会直接影响书面言语的语义连贯、语用推导和交际效果。

实例分析:

下面以选自JonathanNicholas所作First Snow的几小段文字及其汉译为例,①谈谈语篇连贯的语用认知与映现。

A porch light came on.A car door slammed.A television flickered.

Across the street,a family scurried into gear.But this day was different.Glimpsed through undraped window astheydarted from room to room,the slim figures of the children seemed to grow ever fatter until,finally,the kitchen door flew open and outburstthree awesomely bundled objects that set instantly to rolling in the snow.

译文一

一道门廊的灯光出现了,一扇车门砰地一声关上了,一台电视机闪烁了。

街道那边,一户人家忙碌了起来。但这一天情况不同,几个孩子瘦小的身影好象比以前长胖了些,他们一边在屋里穿来穿去,一边从没挂窗布的窗户朝外张望。直到最后,厨房门突然打开,蹦出三个裹得严实得吓人的东西,立刻倒在雪中打起滚来。

译文二

不知谁家,灯先亮了。接着,谁家的汽车“砰”地一声关上了门,准备出行。又是谁家,电视打开了。

对面,隔着街的一户人家起来了,忙碌着,不过跟往常不大一样。孩子们在屋里跑来跑去,瘦小的身影好像胖了许多。不多会儿,厨房的门“呼”地一声打开了,蹦蹦跳跳跑出三个孩子,身上裹得严严实实的,冲到雪地里就打起滚来。

显然,“译文一”的译者作为受话人,对发话人(作者)的交际意图及源语篇的连贯性认知不足,因而在语篇中映现不当。在进行如例所示的语篇连贯性语用认知时,读者必须正确推导出:节选中第一自然段的三个简短句与前文存在什么样的句段承接关系与语义关联意义?第二自然段中,这一天与什么相比才不同?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是谁在张望(glimpse)?谁家的窗户?三个“东西”(objects)又是什么?……

作者为节选文字所提供的上下文语境信息是:凌晨,父亲舔犊情深,情不自禁地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来到窗前,欣赏爱女降临人世后的第一场雪。所选两段,正是伴随黎明的到来,他们窗前赏雪时的所见所闻。这些也正是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共有知识。由此,以及依据我们的语用知识(世界知识、生活常识等),黎明之后,人们自然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这两段父女见闻写的正是早起的人们正常一天的开始以及孩子们遇雪兴奋的可爱天性。

“译文二”正确认知了节选与上下文句段的承接关系和语义关联,衔接上前文落笔处的“……家家户户 (… father and daughter watched the new day ripple across the neighborhood.)”,以“户”为单位,先是借助“接着”、“又”等词汇衔接手段,错落有致地进行了一番简要概述,再是通过“对面”、“不多会儿”等句段衔接,对对街一户的三个孩子的活动进行了一番生动细描。通过保留、转换、增添和省略等方式,对于源语篇的连贯性作了有效、贴切的映现,不仅映现了语篇内部语言上的连贯,也条理明晰地映现了与外界(时空、衣着与天气变化、动作与玩雪的兴奋等)在语用上的连贯。“译文二”非常成功地把作者-读者的语用交际映现到了译者-读者的语用交际上,译语合乎Grice关于语用交际的“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最大程度地优化了各句段之间以及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了交际效率的提高和交际意图的实现。

三、结 论

对于源语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与推导,依赖于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的综合语用分析;为确保在译者-译文读者间最大程度地实现与作者-原文读者同等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效率,必须通过保留、转换、增删和句列语序等调变方式,最大程度地映现原文的语篇连贯性。这两方面,都离不开“合作原则”等语用分析:语用分析使得连贯性的认知与推导更为深入与准确,而对于调变与映现,则起着指导与检验的作用。

注释:

①冯国华,吴群.英译汉别裁[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46-47.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熊维俊.事件域认知模型(CEM)视角下的语篇连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

[4]赵彦春.翻译中衔接——连贯的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5]Beaugrande,R.de and W.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New York:Longman Group Ltd.,1981.

[6]杨志亭.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9).

[7]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1998,(4).

[8]陈新仁.衔接的语用认知解读[J].外语学刊,2003,(4).

[9]熊德米.从语用角度看语篇连贯[J].重庆大学学报,2002,(4).

[10]邹玮.衔接、连贯与翻译[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11]钱利华.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Coherence and Its Pragmatic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Huang Ship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Coherence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textuality and one of the essentials of translation.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pragmatic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of cognition and mapping of coherence by analyzing a practical example.

coherence;pragmatic cognition;inference and deduction;pragmatic mapping

H315.9

A

1672-447X(2011)02-0090-003

2010-06-29

黄世平(1965-),安徽祁门人,黄山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曲晓红

猜你喜欢
语语连贯性连贯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中美大学生议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对比研究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最后一吻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