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民
(湖南城市学院 教育心理教研室,湖南 益阳 413000)
实施启发式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教学规律
甘民
(湖南城市学院 教育心理教研室,湖南 益阳 413000)
古典启发式强调引导学生先学至“愤悱”,然后由教师进行适度的启发帮助,能以学生为主体,符合“二主律”要求;强调用“举一隅”的方式锲入学生经验系统,以直接经验支持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可体现“简捷律”要求;同时还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主张,强调不包办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的提高必须通过他自主学习思考、体验探索而得到,能体现“发展律”与“育人律”要求。按规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贯彻启发式方针则是全面落实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启发式教学
自1929年毛泽东把启发式列为“十大教授法”之首以来,我们便一直在提倡启发式,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启发式至今并未真正落实。
近年来,启发式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05年以后,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国家重要教育文献均提出了贯彻启发式教育的问题。
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经历“钱学森之问”后,他就一直在思考人才培养问题。在这年教师节前夕,他谈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时指出:“第一件事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1]自这次谈话起,到2006年5月召开的国务会议,在不一年的时间里,温总理多次提到关于“实施启发式教育”的问题;而后在2009年年初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报告中、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后的的讲话中,温总理又反复强调了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教学的问题。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均发出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号召。
此外,2006年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中就提到“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样提出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问题。
可见,“启发式教育方针”是随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而提出的。
人们为何如此推崇启发式?温家宝总理为何提出“启发式教育方针”?该方针的内涵、价值目标、意义何在?如何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过程中全面贯彻启发式等问题?这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拟对其进行系统探讨。
作为系列文章之一,本文就启发式在落实教学规律中的价值问题做如下浅探。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因素之间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由于“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联系。”[2]。教学论上将这些基本联系归纳成四个方面:“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又称“二主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又称“简捷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又称“发展律”);“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辩证统一规律”(又称“育人律”)。
由于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规律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所在。
但从现实教学中看,下列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大都扮演着主宰角色,把学生当容器,违背“二主律”;“照本宣科”盛行,它难以锲入学生经验系统,则背离“简捷律”;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粗放式的教学重知识和思想灌输,使学生缺失了一个“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从而背离“发展律”和“育人律”。正因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比较,都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钱学森之问”便是证明。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教学规律呢?规律原理等均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模式去落实。从比较的视角看,笔者认为,实施启发式方针是全面落实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现就实施启发式方针与落实教学各规律的问题分述如下。
1.启发式教学与“二主律”的落实
“二主律”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在目前,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与作用的问题。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如何处理教与学关系,也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国外,经历了“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等争论以后,其教学理论的一个很重大的发展,就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明确确认了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引导助学者作用。
其实,在如何处理教与学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一直是有着正确主张的。它可追溯“学学半”、孔子启发式以及“教学相长”等主张之中,其中尤以是孔子启发式主张更为经典。
孔子启发式思想体现在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97的名言中。由“不愤悱,不启发”判断可知,“愤悱”是学生自求、自省而无法自得时的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孔子主张教师应在洞察到学生出现“愤悱”之后,才可去实施启发。因此,“愤悱”是启发的必然前提。可见,孔子主张先学后教,进行的是适时启发,而且还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他还主张实施适度启发。这就承认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注重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帮助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学辩证统一规律。
继承其精神和方式,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即可从根本改变当前教师主宰一切的状况,就可以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从而有效落实“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2.启发式教学与“简捷律”的落实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都应当从最有效、最合理的方面出发,并应尽量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效果。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从教学论上说,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理解就是完成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理解如何产生?由“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4]原理可知,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真知的前提,是学生理解书本知识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有机地相结合。
如何才能有效落实“简捷律”?古典启发式提供范例。我们先看孔子“举一隅”的实例: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3]57(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3]57(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3]58(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孔子根据不同的人、不同情景下的提问,把“孝”字具体化了。举学习者已感知东西,去启迪其思维,使其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标。
《学记》中“能博喻然后能为师”[5]42;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6],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举学生熟悉事例作喻,以锲入其经验系统,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支持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其实,这方面平时也有人做得好,譬如说某位教师上课,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等,我们就会说这是好课。好就好在同学习者的认识水平、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好就好在它体现了“简捷律”要求。而在现实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太多,概括太多,从理论到理论、从间接到间接式的教学,无疑是违背规律的。借鉴古典启发式经验,即可有效落实“简捷律”。
3.启发式教学与“发展律”的落实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落实“发展律”的关键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智力”。
在促进智能发展方面,东方古典启发式历来最受人们称道。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5]80温家宝总理在这方面也有精辟阐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1]
启发式为何促进以思维、创新能力等为核心的智能因素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思维想象等能力是在思考探索过程中发展的,而古典启发式强调学生“自求、自省、自得”,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一个“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过程,而这一过程与智力发展、实践能力提高过程相一致。
专家学者指出,当前的教学过程依然是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灌输式”、“填鸭式”充斥课堂。“注入式”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因只求记忆而忽略观察、想象、思维、探索、创新力的发展,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亦是导致“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古典启发式则不同,它强调不包办学生学习,不代替其思考探索,教师只起调理思维、贯通学识作用,显然符合“发展律”要求。
4.启发式教学与“育人律”的落实
“育人律”,简而言之即教书必须育人。由于教学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育人律”要求各科教学都必须结合知识的传授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
由“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等规律看:正确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的形成、道德修养能力的提高等等,都不是从外面强加的,同样都要通过他自主学习思考、探索体验、身体力行过程而得到的,同样需要循循善诱的启发过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古典启发式教学在落实“育人律”方面,同样堪称经典。由《论语》等史料看,孔子特别关注教学的教育性,他教育弟子的内容就包括文、行、忠、义[3]101等四个方面。孔子还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3]94。《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载孔子应对弟子及时人之语的约占440章。其中大部分就涉及了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如,问君子、问孝、问政、问仁、问礼、问事君、问为邦、问行、问成人;学干禄、学稼等。颜渊就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3]114说明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实施于教育之中;同时也说明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同样运用了启发式。所以,按古典启发式要求教学,亦可有效落实“育人律”,促使学生回归自己智慧本位与思想本位。
综上所述,正确运用启发式方针可促进教学规律的全面落实。
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推而不广,注入改而少效”,“满堂灌”、“填鸭式”仍然充斥我们的课堂。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启发式价值认识不足,无法推广,多用传统方法,启发式教学却仍然远离课堂。另一方面是没有有效实施的机制、策略和具体措施,导致人们在实施启发式时候往往出现偏差。有的演变成为知识传授的手段,也有人将“提问式”、“满堂问”当作启发式等。
要通过贯彻启发式全面落实教学规律,就必须注意如下两个基本认识问题。
1.启发式思想应回归孔子
启发式有东西方之分,优劣之别。西方启发式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它强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其教学过程是始于教师的设问,而终于教师的结论,具有“以教论学”的特征——主观性。东方启发式则源于孔子,强调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答疑解难,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出“以学论教”特征。启发式理论就是沿着这两条线发展的,但从当前世界范围考察,启发式教学思想发展出现了回归东方古典式的趋势。这一趋势可从当代各重要教育流派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主张中得到印证:如布鲁纳的“发现法”、施瓦布的“探究学习法”、罗杰斯的“促进教学法”以及凯勒的“个别化教学”等均强调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教师作用正如凯勒在他的“个别化教学”法中指出的那样——“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7]
在我国,无论毛泽东的启发式教学法,还是温家宝的启发式教育方针同样都是在继承东方古典启发式思想精华的基础提出的。所以,应在还原东方启发式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启发教育模式,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教育冲出重围打开突破口。
2.“启发式教育方针”应得到全面落实
要真正发挥启发式价值,我们应将其提升到教育方针或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加以落实。
启发式教育方针是为国家教育总方针服务的,是从解决如何有效实现总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层面而的提出指导思想。作为教育方针,启发式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温总理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报告中在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指出,“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8]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启发式不能只停留于知识学习过程,而应该贯彻于德、智、体各个方面,贯穿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整个过程。
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指导思想,要做到所运用的任何方法都必须具有启发性。历史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启发式和注入式是根本对立绝然相反的教育教学方法及其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时都不可背离的指导思想。
[1] 梁江涛.总理的倡议就是教师节主题[EB/OL].(2005-09-09)[2011-09-11].http://bbs.cctv.com.cn/book/7033490/1.html.
[2] 列 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3] 黄朴民.白话四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8.
[5] 孟宪承,陈学恂,张瑞瑶,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25.
[7]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史:第10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542.
[8] 温家宝.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EB/OL].(2009-01-05)[2011-09-1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1/04/content_10601461_1.htm.
Elicitation Method of Teaching Stressed and Teaching Law Carried Out in All-round Way
GAN Min
(Teaching Affairs Section of Pedagogy&Psychology,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413000,China)
The classic elicitation method of teaching in the ancient time stressed that a teacher directed his student who wanted to know or to speak out what he tried but he failed,then the teacher helped him to know and to speak out.The teacher’s methodology is to take students as the main stream of his teaching the teacher tried his best way to urge his student who was able to learn by analogy and judge the whole from the part by means of comprehension of analogy.The teacher advocated that a teacher did not take sole charge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the student’s knowledge gained,moral development and the wit progress.The students must enhance their own morality,know-how and skill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teachers.These can reflect the requirements of“development law”and“nursing people”.This is the radical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light of the teaching law.However,to carry out the elicitation method of teaching is the main way to compete the regul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rn education;Teaching rules;Heuristic teaching
G642.2
A
1009-2854(2011)10-0075-04
2011-09-21;
2011-10-28
甘 民(1954—),男,湖南沅江人,湖南城市学院教育心理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理论。
(责任编辑:刘应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