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斌
(襄樊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以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为例
张来斌
(襄樊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开采规模普遍较小,环保措施不到位;过度开发,不注重生态平衡;只顾初级开采,忽视深度开发、轻视加工利用,无可持继发展规划;开发产生的“三废”,形成新的污染源。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应该从建立统筹城乡与区域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循环经济模式;做强加工业,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坚持从“九节一减”等方面来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新农村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农业是我国立国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稳定,农民众多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没有农民的全国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关于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要求各级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应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自党中央做出上述重大决策与布置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实事求是地承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不少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越发展出现的问题就越多。其中之一,就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
尧治河村位于湖北省保康县、房县、神农架三县(区)交界处。这里距保康县城170多公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700多米,面积33.4平方公里,耕地700亩。全村164户、649人,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挂起来的田,竖起来的路”,“三根棍子一个窝,三块石头一口锅”是这里贫困现状的如实描述。到1988年,全村仍然是“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全村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平收入不足300元,不通路、不通电。
在这样近乎绝望的困境中,尧治河人没有屈服、没有退缩。从1988年起,以孙开林为首的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支撑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坚持走“以矿促电、相互转化、依托资源、加快发展”的路子,一举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1998年跃居为保康县“首富村”,跻身湖北省500强村。多年来,按照“磷化强村、水电稳村、生态兴村、科技富村”的战略发展思路,形成了以磷化工、水电、酒业、旅游、服务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村属企业规模日渐庞大,现已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迄今为止,拥有全资及控股企业8家、参股企业4家。集团公司总资产12亿,净资产7.8亿,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年实现利税9 6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居全省同行业前茅。尧治村利用海拔高、河流跨度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工业,现有10座电站,装机2.5万千瓦,年发电1.2亿千瓦时,年创产值3 000多万元。在旅游产业上,村两委立足当前形势,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开发了野人洞、野人谷、野人沟、尧帝庙等国家4A景区,打造景点50多个;建成连接神农架、武当山、大三峡的旅游中继线,打“野人”牌,走“生态”路,旅游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在白酒行业,村建有年产3 000吨的白酒生产基地,全力打造“楚翁泉”、“尧治河”等白酒品牌,年创产值3 000万元。在服务行业上加大投入力度,投资兴建尧治河宾馆、房县霖泓大酒店两家三星级宾馆,实施服务质量化、管理正规化、经营市场化的理念,科学发展,年创产值2 500多万元。
20多年来,尧治河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10年人均纯收入已达8 000余元,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90%以上农户住上了楼房或别墅,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成为中国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全村实现了“七通八无”,即户户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视信号、通电话、通客车,无群众负担、无刑事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无群众上访、无失学儿童、无封建迷信、无非法传教、无“黄、赌、毒”,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好村党支部”;2004年被授予“湖北省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基地”,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创建先进单位”,2007年被授予“湖北省卫生村”,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湖北省生育文明示范村”,2009年被授予“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整体上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逐渐富裕、从原始荒蛮到现代文明、从封闭愚昧到开放开发、从单一经济到多元化发展的四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焕发了全新活动力,飞速增长,为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后,加快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各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速度也随之加快,资源也得到有效利用,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村建规划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一)资源开采规模普遍较小,环保措施不到位
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农村资源,特别是矿山资源开发开采规模普遍较小、基本属于原始落后或应淘汰的开采方式。开发开采过程中时有不按开发利用方案和环保设计、水土保持方案和安全设计要求进行开采的现象存在。农村矿产资源零星分散,点多面广,是制约其集约环保措施的又一原因。资源开采过后的植被复恢更是无从谈起。
(二)过度开发,不注重生态平衡
很多地区过度开发资源,甚至是超量开发,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灾难。例如:某山区乡村在开发水资源过程中,把辖区所以河流中的水资源都集中利用发电,造成了溪流长年干涸断流,鱼虾及水生生物绝迹。
(三)只顾初级开采,忽视深度开发、轻视加工利用,无可持继发展规划
农村资源发开中普遍存在着看重眼前利益,只顾初级开采,出卖原始产品;忽视深度开发,不注重加工利用。没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更没有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长远发展规划。
(四)“三废”随意排放,形成新的污染源;甚至造成生态灾难,生命威胁
由于各种措施不到位,资源开采过后的废渣、废液、废气等只能就近排放,没有治污的先进设备,更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形成了新的污染源,造成新的污染;甚至产生较大生态灾难,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事件屡见报道,成为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
上述现象在尧治河发展过程中也有表现。
(一)思想认识不足
地方政府对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不够关心也不会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加快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诸如土地承包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业信贷政策等,以此来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而我国对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国家政策、法律建设不健全,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三)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靠掠夺性开发取得的短期效益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取得经济发展,必将导致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真正提高,这有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
对农村资源开发利用应进行整体规划,将生产与消费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程,在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构建资源、社会和环境“存量优化”、“质量发展”、“循环增长”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能够满足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形式的发展模式。
(四)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在这方面存在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能有交叉和重叠,又有缺失和真空;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公众对危害社会安全的环保事件参与度不高等等。
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统筹城乡与区域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并根据乡村地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服务的内容和配套的标准。离城区较近的农村,资源发采中形成的废弃物、生活污水、垃圾尽可能就近纳入城区收集、处理网络,由城区处理设施统一处理;离城区较远的农村,在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下,选择适合当地的污染治理模式。城镇环保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及远郊的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建立合理的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它要求农业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寻求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地土壤、气候、物种等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地理等条件的不同,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的适合本地区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具体说来,有五种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推行:(1)作物间作,种养结合的模式;(2)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结合的模式;(3)以鱼塘为中心的模式;(4))山林基地种养结合的模式;(5)以加工为中心的种植加工结合的模式。
(三)做强加工业,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农产品加工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桥梁,是解决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关键措施。在农产品加工业中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行集约化经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五)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执法力度,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有利法律环境
目前,涉及到农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农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性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环保执法部门执法关注的重点也放在城市和规范企业,农村环保执法相对弱化。应有针对性的加快农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督,加快基层环境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六)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接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方面知识教育的机会。使农民了解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各个环节对环境发生的影响机制,了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爱护自然就是爱护家园。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使用通俗易懂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七)坚持“九节一减”
“九节一减”就是减少资源消耗:一“节地”。修建民居、小集镇、城市、道路、厂房、基础设施等,都要注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二“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三“节种”。实行科学种植,节约用种,可节约种植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四“节肥”。要采取科学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耗用大量的柴油、汽油,这方面的节约潜力很大。八“节柴(节煤)”。凡使用柴、草及农作物秸秆作燃料的地方,应坚持推广先进适用的省柴灶,用作物秸秆发展养殖业,再推动沼气建设,生产清洁能源,既降低消耗,又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九“节粮”。城乡生活用粮以及用粮食作原料的各种加工业,节约潜力很大。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使畜牧养殖业提高肉料比,节约大量粮食。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十七大关于“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主题,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能实现农业再度腾飞,一定能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一定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冯毓奎.襄樊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M]//襄樊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襄樊发展研究报告200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66-275.
[2] 张来斌.鄂北岗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业,2006(1):27-28.
[3] 朱林清.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争议[J].黑龙江史志,2010(19):101-102.
[4] 冯 景,任建通.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10(7):4-5.
[5] 王敬田.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0(9):147-149.
[6] 刘 力.新农村建设和乡镇企事业环境污染问题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1)132-134.
[7] 苏 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北方观察,2011(1):29-30.
[8] 孙 晖,杨玉楠,康洪强.应用环保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J].科技导报,2011(2):11.
[9] 詹学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山村的新视野——以保康县尧治河为例[J].特区经济,2007(5):165-167.
[10] 詹学德.发展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之路 建设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保康县尧治河村为新农村建设例[J].商场现代化,2007(7):213-214.
[11] 黄梅婷,张 云.“新苏南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1):5-10.
[12] 宋德新.发展循环经济 防治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J].经济导刊,2009(12):74-75.
[13] 王 锋.关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研究综述[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6-120.
[14] 陈永华,付伟章,陈洪刚.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91-393.
[15] 宋海鸥,马品懿.新农村建设环境法律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6):110-112.
[16] 介小兵,张贡生,陈润羊,张永凯.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38-42.
[17] 曾 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视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71-72.
[18] 易国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6):80-83.
[19] 袁本华,侯江涛.鄂北农业环境与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对策[J].襄樊学院学报,2009(7):30-35.
[20] 王伟举.超越神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40.
[21] 吴炳其.合理开采矿山资源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63-65.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Yaozhihe,Maqiao Town,Baokang County(Hubei Province)as an Example
ZHANG Lai-bin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441053,China)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as small exploitation scale and imperf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overexploitation;with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formation of new sources of pollution and eco-disaster.The reasons are insufficient cognition,ineffective policies and law,loss of overall plan,lack of mechanism covering government-promotion,market-drive and public-action.The countermeasures are a better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ing resource exploit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etting up reasonable circulation economy; strengthening processing industry;adjusting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in rural areas;offering a perfect legal environment;more attention to propaganda;insisting on“nine thrift,one decrease”.
New rural construction;Resource exploit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X24
A
1009-2854(2011)10-0005-05
2011-09-22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2010JDY12)
张来斌(1964—),男,湖北襄阳人,襄樊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责任编辑:陈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