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兵,张金桐,刘涌洲,赵晋忠
(山西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精品课程建设中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陈红兵,张金桐,刘涌洲,赵晋忠
(山西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精品课程建设中,网络建设是基础,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让优质教学资源发挥真正的价值,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课题。鉴于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低效状态,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的现状作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在申报和评审阶段提高资源共享的评审条件,完善资源共享的动态监测机制,整合资源共享的平台等建议。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教学水平,自2003年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7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再遴选出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1]。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把相关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和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http://www.jpkcnet.com)网页上搜索显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693门,省市级精品课程有7819门,通过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达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均受益。但就目前精品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现状来看,还有一些不理想的地方[2~3],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改进。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还开通了远程网络教学。但是,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4],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现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评审主要是依托网络进行,很多高校都存在 “重申请、轻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比如,对精品课程建设 (特别是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是以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建设、网站建设等外在指标为主要依据,对其师资队伍的结构与质量、实际教学效果等内在指标仍缺少追踪式的评审[5]。不少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是匆忙建成的,往往是根据参评要求,为评而建,其出发点是为了通过 “验收”,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而不是为了开展教学的需要。所以,大多重视前期申报建设,忽视后期管理和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缺乏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内在动力。另外,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中还存在某种程度的 “权威崇拜”,往往以专家、同行的评审为主,忽视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的发言权,而学生是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此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优质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优质资源和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最大化,二者缺一不可。有效共享的范围越广,就越能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其它相关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6],但是这个目标我们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下面就如何实现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做一些探讨。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是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验收一门精品课程不仅要看其课程网站,还应该看此网站中教学资源是不是真正被共享和使用了,以及应用的共享化程度如何。所以在申报和评审阶段就应该明确将 “教学资源共享”列为重中之重,定出相应的评审标准。如果没有相应的评审标准,即使思想上认识到了,实际运行中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程度也会不理想。所以在申报和评审阶段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问卷调查、课程点击次数统计、答疑讨论次数的统计以及学生座谈、定期评比的方式,对网络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定,并加以明确和公开,这样就可以避免产生仅仅根据参评要求,为评而建的所谓精品课程。许多国家级精品课程都是在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而校级、省级精品课程与相关学校的教学紧密相关,所以开展上述的综合评定是可行的。申报和评审阶段如果没有明确将“教学资源共享”列为重中之重,相关的综合评定就不会展开。如果在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建设上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就会做得很好。在评审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入该课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评审意见,如果没有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反馈意见,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就只是“权威专家”的精品课程,而“权威专家”平常是不会到精品课程网站上浏览和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的。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教师和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的程度最有发言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认同和学生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后教学效果的评价作用,从而提高精品课程对相关课程建设的积极推动,提高教学质量。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动态监测机制是保持精品课程建设延续性的重要方面,动态监测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应该扩展到资源更新率。精品课程资源是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产生和使用的核心资源,并随着教学和科研不断更新,这样的资源才是真正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管理部门对精品课程内容有定期更新的要求,例如,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强调 “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网上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对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更新及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情况进行检查,未通过检查的课程所在高校在下一年度限制申报”,但是具体的检查制度、实施方案还没有出台[7]。由于缺少有效约束和考评机制,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课程后续的建设与内容更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完善资源共享的动态监测机制,才能促进资源的不断更新。
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考虑采用课程组自评和专家组抽查评价相结合的定期检查形式,周期为半学期或一学期。每学期由教育主管部门下达具体的测评内容或测评指标,课程组根据这些指标完成自评工作并提交自评报告,然后在此基础上抽取部分课程由专家组评价。这种形式既可保证较高的测评效果,又能提高测评工作效率。同时在网站上建立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的评价机制。最后把相同专业的精品课程按照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排列次序,此排名每年最少要更新一次,这样可以起到动态监测,鼓励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对于连续三年评价排在前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连续三年评价落在后的实行末位淘汰,评价好的省级精品课程优先推荐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
原创版权保护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今天,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没有相应的版权保护,就会使一些教师呕心沥血创建的成果被他人轻而易举地据为己有,这不但会损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助长懒惰、抄袭等不正之风的泛滥,难以做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8~9]。没有原创版权的保护,开放和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只会是很小的一部分,往往是为了精品课程的申请而开放和共享,很大一部分优质教学资源出于各种原因都得不到开放和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文规定: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将视为同意在享受 “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同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在教师、学生两个最大受益对象所需的资源中,开放和共享程度依次是课外推荐书目、参考文献目录、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电子教案、课件、考试与测验、视频动画,而这个排列顺序与这些资源建设中教师所需时间和精力以及综合能力有很大的相关性。优秀的教学课件、考试与测验和视频动画资源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不能让全部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开放和共享,精品课程中许多教学课件、考试与测验和视频动画等资源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何引导高校教师自主地动态更新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建设良性循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开放和共享值得探讨。实现过程中,共建共享的机制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有偿”是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在已有一些好的模式,如尝试 “以建代偿”的运营模式,即用户在上传自有资源的同时,获得共享其它资源的机会。
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并保证开放课件的动态发展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MIT Open Course Ware)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方面的一些成熟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完善精品课程管理提供借鉴[10~11]。当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创版权的保护工作做好会促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机制上只有重视解决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才能引导高校教师自主动态更新课程资源,以形成资源建设良性循环,故尽快明确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才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大范围的共享提供保障机制。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是一个成熟的国家级共享平台,在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的支持下,研发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分布在全国东、中、西部5个重要城市的服务节点,收集了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高校各学科的千余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包含了数据管理及课程视频点播系统。目前大部分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高等院校的整体实力、办学理念、内涵建设及技术支持上存在差异,故学校对精品课程的重视和资源投入也有所不同,精品课程在全国各高校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也就差别很大,而且在同一门课程建设中,由于各高校间交流很少,各自为政,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其它教学资源在重复建设中的浪费。既然同一门课程大家都可以建设为自己的精品,那么相互合作来建设这门课程,建设出来的难道不是精品中的精品吗?在当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情况下展开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
各省级和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共享的重要载体,目前各平台之间兼容性差、开放共享平台技术实现难度高,成为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比如清华大学早在2003年就参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要求,设计了集精品课程开放、申报、校内评审、管理于一体的网络支撑平台,该网站和支撑平台可以为教师提供快捷的网站创建方式,即使没有技术人员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即时更新和维护网站内容、控制开放程度,这样优秀的统一的精品课程共建支撑平台很值得向其它学校开放和共享[12~13]。但是发展到现在,有的学校还没有类似这样的网站及其支撑平台,这极大地影响这些学校专业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热情。所以技术上要全面推广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打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技术基础,同时要解决已有课程的标准化问题,在统一的精品课程共建支撑平台上,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服务于教师,方便课程资源完善与更新。以平台为基础的模式降低了课程网站建设的技术难度,使一线教师都能容易地搭建、设计自己的课程网站,支持教师修改、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发布、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课程统计、课程评价等教学管理工作,这样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和网络辅助教学的广泛开展[14~15]。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是相互促进的,有好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建立原创版权保护机制,教师就会更加主动进行课程资源的完善与更新,再加上完善的动态监测评价制度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可以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服务于知识型社会发展的先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育创新、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必由之路[16]。当然,开放和共享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会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提高[17],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无论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还是共享,以及知识产权收益的切分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实现,相关政策是促进共建共享最有力的外部环境条件,而相关机制的建立,是实现突破的重中之重。
[1]教高 [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2]路秋丽,孙华,田雨,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J].中国远程教育,2010(4):49-54,79-80.
[3]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J].高教论坛,2010(2):20-23.
[4]张映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 [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68.
[5]余婉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J].中国农业教育,2010(4):46-48.
[6]金海,袁平鹏.建设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J].计算机教育,2010(15):51-56.
[7]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17.
[8]黄晔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例 [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61-162.
[9]文宁,陈鑫铭.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版权保护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2010(5):78-81.
[10]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 [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11]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 [J].远程教育杂志,2010(5):69-73.
[12]杨蕾,段远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3):7-8.
[13]周恕义,竺小双,曹茜,等.北京市精品课程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3):19-21.
[14]刘川川,宁玉文,高岭,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和资源更新保障机制探析 [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61-63.
[15]张鹏程,蒋平.从精品课程梯度建设现状透析网络资源不均衡化 [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52-54.
[16]张虹波,李玉顺.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及共享机制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8-73.
[17]黄立宏,李勇军.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 [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8-60.
Reflection on Enhancing Sharing of th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in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CHEN Hong-bing,ZHANG Jin-tong,LIU Yong-zhou,ZHAO Jing-zhong
(CollegeofArts&Sciences,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of the excellent course,network construction works as its found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How to further enhance sharing of th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and play its real value are the top concerns of nowadays teachers.Given the inefficient state of resources sharing the paper makes som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internet resources sharing.Then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advices,such as improving condition of resource sharing in the application and review stage,perfecting dynamic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resource sharing,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sharing platform.
Excellent Courses;Teaching resources;Openness;Sharing
G203
A
1671-816X(2011)02-0174-04
(编辑:佘小宁)
2010-09-26
陈红兵 (1972-),男 (汉),山西太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0983);山西省 “十一五”规划课题 (GH-0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