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 344000)
部分高职院校仿照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本科压缩型非常突出。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模糊不清,导致把我国的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另外,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其培养模式上表现尤为明显。[1]而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走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和教学。在我国高校扩招的形式下,高职院校还是仍满足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考虑到人才市场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办学无特色、管理不善、方向不明、学校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不同步的矛盾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在紧抓教育质量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久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有许多看法都是片面甚至错误的:第一,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次等级人才”。事实上,我国教育体系是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而非“普”高“职”低。第二,我国高职教育问题的思想根源是对技术的轻视,对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漠视,对职业教育对象的忽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科学高于技术的思维习惯,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基础。[2]第三,高职教育虽然在规模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其表现出的特征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而不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目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仅局限于专科教育,这必然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流动率的增高,职业教育应该在学历上有所延伸,形成一个真正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观的种种误解,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及资金投入的加大,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实际上,经费不足仍是我国各类教育的通病。对高职教育来说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资金缺乏,设备老化,特别是在实验条件及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远不能满足专业开设要求,这种投入上的不足,使高职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造成高职教育院校教学经费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投资力度较小,二是学校自身的创收(含企业资助经费)有限,三是非教学性的投入所占比例太大。另外,高职院校大多是“属地化”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学校自身创收功能的薄弱,经费使用的效益不高等因素,使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更多的经费问题。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承载着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当下高职教师队伍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存在着教师能力差、教师队伍老化、教师个人的知识的储备急需更新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在全体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因“时”而宜。随着21世纪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和第一、二产业的延缓增长,传统工业如钢铁、冶炼、采掘等行业日渐萎缩,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行业及餐饮、旅游等服务型行业对人员的需求扩大。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岗位的不断涌现,岗位技术含量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上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要符合新行业、新岗位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改革一些传统的旧专业,设置一些符合新时代人才变化需求的新专业,以迎合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地”而宜。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建设需要,不断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及时地优化整合学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区域建设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学科优势。并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预见性地适当发展一批新兴应用型学科,为地方社会未来的发展储备急需人才。其次,应该有针对性地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技术课程开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地方的公司或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以便于使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能够更加地适应地区经济短期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要想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必须通过国家政策来转变。重视职业教育,深入实际调查,监督地方政府真正的重视高职教育,切实地提高办学质量及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才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加强地方办学监督体制。在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上,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高职院校能更快更稳的发展。二是办学经费支持是目前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地方政府真正重视高职教育,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因此,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通过产学合作等途径,瞄准行业标准,瞄准社会需求,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更多的支持,实现学校、社会、企业联动,做到互补共赢。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优化“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实践、培养、进修、引进、外聘等途径,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型”队伍,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聘请企业的优秀资深的技师、工程师。拥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注意引进、聘请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的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是迅速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有效途径。
国家的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所以说,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来设置和调整专业。并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1]白志萍,闫晓民.论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途径与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2]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六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3]莫以祯.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 ,2004,(2).
[4]周明星,陈豪好.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探析[J]. 职教通讯,2005,(7).
[5]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6]龚蓓.中澳高职课程质量保证的比较研究——反思与重构[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