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2011-08-15 00:52唐发年
关键词:时效隐性学习动机

唐发年

(漳州师范学院 外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隐性课程: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唐发年

(漳州师范学院 外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恰当的隐性课程能有效地引发外语学习者的相关动机。从隐性课程的视角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又从外语学习动机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实质。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以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激发相关外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隐性课程;动机;外语学习

动机是外语习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学习动机的理论和模式也纷纷出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G·Maslow Kow Is的个人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论,H· Miller的势力场动机论,Shell的一致模式动机论,Cross的连锁反应模式动机论,Corden C·Darkenwald的心理社会相互作用动机论,Houle的学习动机指向论,Williams的认知和情感动力动机论,Brown的个体-环境-任务动机论等[1],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Gardner以社会心理学和主流动机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融合型动机学说。在国内,近年来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文献也越来越多,试图能够构建中国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式(如高一虹,等,2003;李淑静,等,2003;秦晓晴、文秋芳,2002;武和平,2001)[2],这些不同的学习动机模式具有不同的研究基础,为激发外语学习动机提供了多种理论上的支持。具有丰富资源和独特作用机制的隐性课程也能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值得深入探讨。从隐性课程角度探索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从隐性课程角度界定学习动机的内涵和类型;2.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去考察隐性课程的定义和实质;3.在外语教学中把握隐性课程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一、从隐性课程角度看外语学习动机

从隐性课程角度看,外语学习动机就是指通过隐性课程激励起来的、外语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外语学习上付出相关努力的心理过程和动因,包括学习者的意图、愿望和学习目的等心理特性,激活这种心理特性便能引起相应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并促使学习者不断努力直至实现学习活动所指向的特定目标。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基础的不同,动机的分类出现了多元化。Gardner把动机归纳为两类: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著名学者高一虹将影响中国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归纳为7种:兴趣、成就感、学习条件、出国、社会责任感、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3]通过分析各种研究者分类成果,同时基于“从隐性课程角度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需要,下面从激发方式、功能及时效三方面对外语学习动机重新进行了分类。从激发方式上看,外语学习动机可分为主动型动机(在一定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等方式而自发形成的主动学习外语的动机)和被动型动机 (为了完成课内外的外语学习任务或迫于客观因素的强制性而不得不学形成的动机)。从功能上看,外语学习动机可分为任务型动机(完成外语学习任务)、探求型动机(对外语和外国文化感兴趣或者为了满足好奇心)、娱乐型动机(身心娱乐)、工具型动机(以外语为工具完成发展目标)、成就型动机(学好外语获得成就感)、竞争型动机(外语学习过程中互相攀比、激励)。从时效上看,外语学习动机可分为长时效动机(永久持续动机,如对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中时效动机(持续时间一般为数月乃至数年,如为了完成某种学业),短时效动机(持续时间一般为半年以下,如为了应付某种外语考试等)。

二、从外语学习动机角度看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的是那些并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体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有效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或其它规章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的领导风格等。从动机角度看,隐性课程可以被理解为在学习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交际环境)中引发学生学习需求和动机,并且在动机影响下产生强化学习意志、优化学习方式的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和态度等,它们广泛渗透于教材、课内外活动、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却能比正规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大的教育影响。选择恰当的隐性课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隐性课程将那些处于明确的教育计划之外、但又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以暗含、间接的方式呈现于各种环境、细节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产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形成学习动机。由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缺乏明确意识,对学习表现出自动性,信息加工过程成了自动加工的内隐性活动,这种自然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便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使外语学习从负担变成了快乐,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概括而言,动机视角下的隐性课程的实质就是:1.以隐含、间接的形式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方式;2.使外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途径。

三、隐性课程在激发外语学习动机中的应用

出于对外语学习的特殊性以及隐性课程可控因素的分析,这里将隐性课程分为素材类、物质类、行为类、制度类、活动类隐性课程等五个类型。

(一)设计素材类隐性课程

素材,这里指的是外语教材和外语学习者使用的其它各种学习材料。素材除了承载显性、明确的知识内容外,还蕴含丰富的隐性课程内容,运用这些隐性的教育内容激发学习动机,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外语材料,如旅游英语、银行英语、商务英语、酒店英语、各种英语报刊等,他们会强烈地意识到英语是以后就业、升职和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会更加明确自己今后需要加强的语言能力是哪些方面,是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译方面的能力,无形之中自然形成一些相关的学习动机(主动型动机、任务型动机、工具型动机、中时效动机等)。外语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大量介绍外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充满异国风情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文学传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进而形成学习动机(探求型动机、兴趣型动机、短时效动机)。有些知识在一门学科中属于显性课程,渗透于另一学科中则成为隐性课程。像语法规则之类的知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为了充满吸引力,将其融合于有趣的语篇情景之中让学生体会,这比直接讲解更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如:英语冠词用法非常复杂,在语法课中直接讲解或机械重复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将其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在分析一个包含多个冠词用法的话语片段时,利用适当的时机简单设问:“How mang articles are included and how are they used in this passage?”或者将其中的冠词去掉,再叫学生补上,学生的好奇心则可能被激发(兴趣型动机),或许课后还准备对冠词用法作系统的复习(任务型动机)。

(二)设计物质类隐性课程

除了各学科共享的校园布局、教室里的教学设施等物质因素外,外语阅览室、国内外学术期刊的馆藏、语言实验室、外语学术园地、外语电台、外语网站等都能构成外语学习的物质环境,属于物质类隐性课程。从信息处理模型的角度看,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有和环境起着交互作用。即使语言环境不是学习结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学习速度的主要因素。利用声像设备、互联网、多媒体、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构建的多维度的外语教学环境,穿插运用电视、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图像、声音等多种刺激因素交叉作用于学习者的感觉器官,耳濡目染之中能形成主动学习外语的动机 (主动型动机)。这种优质的语言环境往往引导学习者超越对学习任务或学习成绩的单方面关注,有意识地培养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融合型动机、长时效动机)。

(三)设计行为类隐性课程

教师的个人素质、领导者的管理方式及人际关系构成行为类隐性课程的主要内容。外语教师的语言功底、人格魅力、文化素质、治学态度、思维方式、教学艺术、非言语交际能力、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民主作风、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可能引发学习动机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又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即学习动机。如果一个外语教师总能表情和蔼,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使面对他们的错误也能采用委婉、机智的方式灵活处理,学生则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及亲和力,生活上把老师看成是可以倾诉的朋友,可以信任的长辈,学习上则主动配合,竭尽全力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唯恐辜负了老师的关爱和厚望 (主动型动机、中时效动机)。

(四)设计制度类隐性课程

制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制度文化在现代课程理论中总体被列入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领导体制、校规、守则、评价体系等构成的制度文化环境。如果学校能给外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活跃的学术氛围,制订正确的学术规范,他们就会养成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来对待外语学习,把学好外语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融合型动机,长时效动机)。学校的评价制度是影响外语学习动机另一主要的因素。如果采取定量评价,学生会更加注重学习结果和考试分数,考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工具型动机)。如果采取定性评价,他们则更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各种需求,设定培养语言能力的目标(主动型动机、任务型动机)。最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其形成综合性的学习动机。

(五)设计活动类隐性课程

课外活动是整个外语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的目的之一是给学生制造更充足的时空,在参与、体验、合作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学习动机。外语演讲、辩论、学术沙龙、故事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小报编辑、考试介绍、学术报告、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外语电影、电视观摩以及翻译、写作、课件制作大奖赛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各种显性的活动目标,从激发学习动机角度来看,他们则属于隐性课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精彩纷呈,激发出来的动机类型也是丰富多样。为了完成活动,参加者需要做好一些准备,争取达到一定的目的,完成相关任务(任务型动机、短时效动机)。相对于课堂知识而言,课外活动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他们往往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参加各种活动(兴趣型动机、娱乐型动机)。参加者在活动过程中经常相互激励,相互比较,希望能在活动中有突出的表现(竞争型动机)。活动完成后,由于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的任务,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成功的体验使自己更自信,产生胜任感,期待以后能有机会更多地参加类似的活动(成就型动机)。

[1]丁晓蔚,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综述[J].语文学刊,2007,(2):116-118.

[2]邱传伟.二语/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发展述评[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7-61.

[3]高一虹,等.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 (1):28-38.

猜你喜欢
时效隐性学习动机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J75钢的时效处理工艺
一种新型耐热合金GY200的长期时效组织与性能
环保执法如何把握对违法建设项目的追责时效?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