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微探

2011-08-15 00:52涂俊芳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涂俊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农村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微探

涂俊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不仅仅是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各行各业精英人士和城市地区,更重要的在于全民参与。尤其是农村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算得上真正迈出了一大步。农民文化水平低一些,接受能力差一些,分布广泛一些,对生活问题更关注一些,所以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进行宣传。为此,传播内容本土化,宣传方式通俗化,涉及范围普遍化,教育结果实效化是推动农村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土化;通俗化;普遍化;实效化

继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呢?毛泽东在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①这是最早对“大众化”概念的描述。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②在这里,邓小平向人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即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要讲求实效,要能为大众所接受。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不仅是党员,还有群众;不仅是教育工作者,还有各行各业人士;不仅是精英,还有民众;不仅是城市地区,还有农村地区。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70%的国家,更应该注重农村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把这些关系处理好了,才能真正说得上是“大众化”。农村人民文化水平低一些,与时代的步伐显得滞后一些,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残余,因此,在农村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传播内容本土化

农村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肯定有别于城市社区,有别于高校师生,有别于党员干部,因为在这里,聚集的更多的是文化水平稍微低一些的普通老百姓。如何让普通老百姓更容易接受那些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民,一方百姓拥有一方特色。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土化。

(一)传播媒介本土化

农村地区没有城市发展得快,自然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个人信仰方面显得有些不同,或者说有着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就应该有不同的传播内容。为此,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那些理论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媒介表现出来,让它充满乡土气息。村民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自然更感兴趣,运用起来也不会那么生硬。就拿节日来说,比如过年贴对联,农村人民生活朴实,情感淳朴,他们不会去商店随便买一幅贴上,而是请村里有文化的资深的长辈为他们精心创作一幅。为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如毛泽东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江泽民胡锦涛等一代代领导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所做的伟大贡献融入到春节的对联之中,使他们真正由内心感谢那些伟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每个少数民族歌曲、舞蹈、服饰、雕琢、建筑等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信仰等是不一样的,在这样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把理论与他们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土家族,土家族山歌和舞蹈是最具特色的,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编成歌曲,再为这些歌曲编一支舞蹈,人们就自然会在载歌载舞中熏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传播内容具体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说明中国的现实,那是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对于中国农村,要实现本土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理论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方法与当地的问题结合起来。我们党向来关注民生,向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农民。近几年来,农民不仅免交了农业税,而且还增加了各种补贴,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投入,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等等。为此,农村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继续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比如国家推动家电下乡、农机下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又如国家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在农村大力推广“猪——沼——粮(果、菜)”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等等。这些措施是很具体的,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我们在践行这些措施的同时,也要让农民知道这都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升华,所以在落实这些政策的同时,也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当地的经验和理论。

二、宣传方式通俗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有些深奥,就连我们经常涉及它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读懂,更何况普通民众。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在农村地区实现大众化,就必须借助通俗化的形式,即运用简单、鲜明、具体的实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群众日常生活、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走向具体生动,从深奥走向通俗易懂,让人民群众比较容易地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

(一)宣传要树立典型形象

我们常常用广播、电视、电影、戏曲、报刊杂志、小说等载体来传播思想,渗透情感,但这些方式还不够具体形象。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最直观的方式,因此,如果我们在群众中树立典型,其他人自然就会跟着学习。当然,这个典型首先是来自于群众之中,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群众中的一份子,他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更符合群众的习惯,能引起群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而且他们在引导群众的学习和仿效的过程中,具有现实、直观和感染力的特点,更容易让群众接受。而且这个典型最好是正面典型,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也就是在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比如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相信中国未来一定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读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理论后,不仅深深地钦佩邓小平的才华,并相信台湾迟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并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等等。对于这样一批先进人员,不仅要加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更要让他们起先锋带头作用,为他人做好榜样。这样一来,人们就争先恐后,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们不仅是学习理论,更是把这些理论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表达要言语通俗易懂

学习马克思主义,固然很枯燥,但是,如果把它的语言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生活化语言,人们学习起来就不那么难了。毛主席的文章就很通俗,比如他的许多经典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打土豪,分田地”、“三大法宝”、“糖衣炮弹”、“纸老虎”、“放下包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贴近生活,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邓小平也十分注意使用大众语言,如“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浅显直白,直指问题要害,也是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又如“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等等。虽然其内容是庞大的,但这样简化起来,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因此,在农村普及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充分考虑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理论宣传并不是越玄妙晦涩就越代表其水平高,相反,这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真正理解的表现。对于广大农民同胞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必须使自己的语言生活化、平民化,这样才能让大众听懂,才能被大众所理解,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三、涉及范围普遍化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上,我们在党员干部、老师学生等这些群体中宣传力度还是很大的,但是在普通民众间的力度显然不够,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真正实现大众化,就得花大力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宣传,尤其是像农村这种难度比较大的区域。在农村内部宣传范围也必须广泛,不能只限于基层干部,限于年轻的可塑性强的,那些老弱病残者,一定要普及到,否则就起不到理想的效果。

(一)对象要分层

农村地区人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别,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能一概而论,要“分众受教”。主力军当然还是基层干部,首先要对这批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只有他们把自身武装好了,才能为群众起表率作用,也才能为群众所信服;其次是青年男女,他们是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理论。可以从落实最直接的最切身的党和国家政策抓起,在他们感受到这些措施的确带来很大便利的时候,灌输相关的理论,在不知不觉的熏染中,他们不仅感到这些理论的实用,还有兴趣了解更多更深入的理论;最后是老人,他们文化水平低一些,可能并不容易接受那些理论,但他们是看着新中国建立起来并走向富裕的,所以,讲讲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人生经历,甚至还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样传播起来就不是那么难了。此外还应当让青少年读书人回家时帮忙宣传。总之,在农村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是一项全民运动,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教育身边的其他人。当然,进行理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二)地域要分块

农村向来是地广人稀,把群众集中到一个地方教育会让偏远地方的人们不愿意前往,让宣传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教育又劳力伤财,还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分工合作是最佳选择。把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划为一块,这样就把整个村庄划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好几块。然后每个宣传人员负责一块。不仅如此,块与块之间还要进行比赛,民众既积极又团结的,而且还主动举办各种会议、红歌比赛、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宣传的区域,就可以获得理论学习先进奖。

四、教育结果实效化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③由此可见,在农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不能取得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理论是不是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

(一)评价标准要科学

在农村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否取得真的成效,能否切合民众利益,是否只是完成任务,只是浮于表面,关键还得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民众是否真的喜欢和接受、问题是否解决、影响是否持久、发展能否持续等都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因素。只有评价标准科学合理,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和途径进行教育和宣传。

(二)教育成效合民生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育的结果一定要起到实际的作用和效果,合乎民生,切实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只有解决和改善了这些问题,才能使理论深入人心,让更多的民众学习、了解、熟悉并接受它。

毛泽东十分关注农民的问题,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做出了“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的科学论断。没有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就不可能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也就不可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邓小平总是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他提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为了把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党的十七大又重申关注民生问题,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主张。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准确契合了这一时代人们最现实的内在需求,能让广大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要它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也就是要与广大农民的生活相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答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收入差距、就业、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使农民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在帮助民众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理论学习热情,增加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和信赖,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

注 释:

①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808、123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德军,陶传平,张以刚.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当代中国[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4]程伟礼.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