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力量

2011-08-15 00:52黄晶
关键词:主导者东亚地区东亚

黄晶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浅析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力量

黄晶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作为东亚区域一体化“领导者”的东盟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导者”,主导力量的缺失成为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大掣肘。明确合作的核心国,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成为东亚合作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现存四股主要力量——东盟、中国、日本、美国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没有一个力量能单方面主导整个东亚的一体化进程,唯一可以考虑的便是联合主导的情况,并提出了有别于欧盟“双核模式”的具有东亚特色的“双芯模式”作为东亚主导力量的出现方式。

东亚;区域一体化;主导力量

1997年以来,随着东亚“10+3”合作框架的建立,关于谁主导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就一直是官方、学界和媒体争论的焦点。在各股力量汇集的东亚地区,现在究竟有没有主导力量?如果现在没有,那将来有没有存在“主导者”的必要?如果有必要,那真正的“主导者”应该是谁?它将以何种方式出现?本文拟就以上问题作出简要分析。

一、主导力量的缺失

随着2005年东亚峰会的落幕,“主导者”问题似乎已是尘埃落定,但实际上,作为现实承认的“领导者”的东盟却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导者”,同时也未必会成为今后事实上的“主导者”。原因如下:

首先,东盟综合实力的欠缺使其在解决成员国间潜在怨恨及协调大国关系上力不从心,不具备凝聚地区力量的能力。欧盟框架下的区域一体化以法德联盟为主导,美洲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区域一体化以美国为主导。而法德联盟和美国在各自的区域中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科技等所有重要层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的东亚合作在形式上是由东盟来领导的,而实际上,无论在实力还是德望上,东盟10国都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强国(甚至10个加起来也不行)具备主导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资格。因此,东盟综合实力以及内部凝聚力的欠缺都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小驴难拉大车。

其次,东盟的“软制衡”战略和穿梭外交致使大国明争暗斗,其“新双边主义”导致东亚地区难以深度合作。为了驾驭地区事务,东盟试图使该地区的主要大国之间相互限制,为己所用。例如,东盟想借助美国和中国之手来缓和该地区内部的大量安全困境问题。一方面东盟想依赖美国防范和制衡日本、中国等地区大国,尤其是想采取“软制衡”战略,既接触中国,又试图拉美国制衡中国的权力增生;另一方面,东盟担心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存在引起地区动荡,又想通过与中国扩大接触的方式抵消美国影响。该战略导致“东盟+”模式不但没有成为大国合力推动一体化的平台,反而成了大国猜疑和角逐影响力的场所,对东亚地区整合明显具有分化作用。

二、主导力量存在的必要性

区域主导力量是推动一体化制度变迁的主体。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虽然没有明示区域主导力量这一先决条件,但从理论和实践上却暗含了区域主导力量不可或缺的作用因素。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集团内部客观上需要核心力量的存在。在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于具有“经济人”特征,各成员体有共同的意向获得集体行动带来的利益,但却不愿分担相应的集体行动成本,总是尽可能地采取类似“免费搭乘”的自利行为,这造成了交易成本随成员数量的增多而不断增加。由此,区域合作的成功将有赖于权力最优的国家提供一种类似 “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为机制的建立、维护和发展过程支付成本,监督各成员责任的履行,平衡成员间利益得失。这样,区域内的相对较弱的国家就可以在强国的带动下加入机制,避免所有的国家都想搭便车而一事无成。历史地看,地区组织的构建和成功运转需要主导力量的存在。比如在欧盟的形成过程中,法国、德国等大国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这些国家的坚定信心直接消除了众多中小国对欧盟前途的担忧。同样,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需要主导力量,才能质变为全局的东亚地区主义。因此,明确合作的核心国,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成为东亚合作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寻找真正的主导力量

(一)东亚主要力量的角色和作用分析

笔者认为,在东亚地区存在着四股主要力量:东盟(名义上的“领导者”)、中国(政治大国)、日本(经济强国)、美国(超级大国)。而一个地区主导性的国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主导者必须具有促进区域合作的思想;二是主导者在该区域拥有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三是主导者的期望值。按此标准对这些关键角色进行逐一分析。

1.东盟:小驴难拉大车

请见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进行的具体分析。

2.日本:摇摆不定

日本是本地区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从逻辑上看它应该有能力成为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者。但事实上它在这个地区扮演的却是被动和消极的角色。原因在于:

(1)日本在许多方面还远远没有正常化

要主导地区事务不仅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能为本地区奉献,同时还需要具有能凝聚本地区的一种文化认同,尤其是本地区各国对主导国的合法性身份的认同。日本要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获得东亚各国人民的谅解。然而无论是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还是日本政界人士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都表现出踌躇不定的姿态,缺乏对历史问题的反思,当其以地区大国的姿态出现时注定将在本地区引起疑虑。历史问题会成为日本扮演地区主导角色的一大障碍。

(2)日本依然坚持“太平洋国家”的定位

不同于欧盟的德国,日本对作为亚洲国家的认同感极低,对是否融入亚洲仍然犹疑不定,企图在“亚洲主义”和“亚太主义”之间保持平衡,致使其并不存在明晰的系统的东亚整合战略,难以全力推动地区合作向前发展。现在日本既怕错过东亚合作的班车,像英国在欧洲合作中那样被“边缘化”,又希望能像英国那样在欧盟和美国之间游刃有余,也能与东亚和美国等其他地区保持同样的密切关系。现实中的日本在亚洲(主要是东亚)和美、欧之间摇摆不定,一直对参与亚洲的外交事务扭扭捏捏,拒绝承担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的政治职责。这种瞻前顾后的投机心理以及不得不考虑美国反应的被动外交将限制日本参与东亚合作的步伐,阻碍其在一体化进程中作用的发挥。

3.中国:借“鸡”生蛋

中国是东亚地区的政治大国,近年来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东亚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不可或缺,但其外交奉行“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多次表明不争东亚主导权的态度。而且,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要在东亚地区发挥主导性角色也存在困难。当前,中国实力尚不足以全面抗衡日本,试图在日本极为看重的环节直接交锋,无疑是不明智的。同时,中国现行的国内制度与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上的东亚秩序遗产,导致东亚诸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感到担忧,尤其是西方国家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盛行更强化了它们对中国主导东亚的恐惧,希望借美日的力量来平衡中国在该地区的作用。而美国为继续保持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也积极阻止中国在东亚利益的扩大。故中国取守势为宜,即将目标定为阻日取得主导权,而不是自己冲上去与之对打。于是,东盟成了中国转移压力、借“鸡”生蛋的绝佳对象。

4.美国:局内旁观

毫无疑问,凭借超强的综合实力美国的东亚政策对东亚地区关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地理上说,美国是东亚地区的“局外人”,就现实而言,美国又是东亚事务的参与者和“局内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这种双重身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局内旁观”。但是,美国的角色和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平衡性功能——削弱中国在东亚的影响、限制日本在本地区的作用。美国担心东亚主导权旁落根本性地动摇以美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其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具有消极性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的存在使得东亚整合被打进一个楔子。尤其是作为一个非东亚国家,美国缺乏东亚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具备东亚国家积淀的文化内涵,这是美国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最大的结构性障碍。

(二)东亚主导力量的出现方式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以上这些力量中没有一个力量是决定性的,在当前情况下均不能单方面主导整个东亚的一体化进程,唯一可以考虑的便是联合主导的情况。从现实来看,东盟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更多体现出一种平衡者和联络员的角色,美国则是一种域外制衡者的角色,因此即使它们是主要力量也不能被划归为主导力量。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是一流的发达国家,正在向政治大国迈进。中日两国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它们具备主导区域合作的实力,自然应是区域一体化主要的制度供给主体,是真正能担当起主导者的角色。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短期内中、日直接联手主导东亚进程的局面很难实现,因为阻碍两国进一步合作的因素(中日的历史情结与日美的特殊关系等)仍没有消除的迹象,因此很难像法德那样拧成一股绳,整个东亚还难以构建如同法德主导的欧洲一体化模式的合作框架。基于此,笔者构想了一种“双芯模式”。之所以叫“双芯”,是为了与法德的“双核”相区别。我们知道,在计算机领域,真正的“双核”是指将两个处理器核心直接连接到同一个Die(晶元)上,核心之间通过直连架构连接起来,以芯片速度通信,集成度更高,以进一步降低处理器之间的延迟。而“双芯”则是将放在不同Die(晶元)上的两个内核封装在一起,采用多个核心共享前端总线的方式,可以设想,这样的两个核心必然会产生总线争抢,影响性能,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瓶颈,而这是由架构决定的。和解的法德能够直接联手主导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样的架构正是效率更高的“双核”模式。而心存芥蒂的中日之间需要借助“前端总线”——第三方的介入(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东盟也可以是美国)——以起到一种联系、调节和缓冲的作用,这种模式便是“双芯”模式,尽管这样模式较之“双核”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但也无疑提高了整体效能。反观现实,在东亚地区的二元权力结构中,次区域权力东盟在“10+3”中积极行动,扮演领导角色,主要的权力——中国和日本——却亦步亦趋,这非常不利于东亚地区一体化。

总的来说,在东亚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中,“主导权”仍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可以明确的是主导者不完全是选择的,而是在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渐产生的。

[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长征出版社,2001.

[3]高卓杰.东亚地区一体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4]卢春光.东亚地区主义的结构、特点与前景——兼论中国的东亚地区战略[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5]李德迎.东亚合作的前景分析及中国的现实选择[D].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6]赵银亮.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政治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

[7]王秋彬.东亚共同体:挑战与对策[J].长白学刊,2009,(4):47-50.

[8]张蕴岭.东亚合作之路该如何走[J].外交评论,2009,(2):1-8.

[9]李开盛,颜琳.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能性分析[J].国际政治, 2009,(2):7-11.

[10]段霞,羌建新.东亚安全共同体路径探讨[J].现代国际关系,2007, (6):7-12.

[11]刘军红.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力学[J].外交评论,2009,(2):16-20.

[12]坂田幹男.东亚合作的区域主义分析[J].日本研究,2009,(1):9-12.

[13]翟崑.小马拉大车——对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地位作用的再认识东亚合作的区域主义分析[J].外交评论,2009,(2):9-15.

猜你喜欢
主导者东亚地区东亚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会“珰”洞鉴以昭然——古代东亚地区冠饰“珰”之探究
学霸“三小只”
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校长的主导者角色
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凌华科技:专注行业做技术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