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校长的主导者角色

2017-03-21 18:39满建宇孙继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部治理供给侧改革

满建宇+孙继涛

摘 要 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教育供给的高质量要求,是现代学校发展及其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在内部治理逐渐走向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校长管学治教的主导作用,则会在提升治理水平、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水平上凸显校长的角色职能。校长不仅要主导学校发展,保证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且在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尤其在当今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校长的主导者角色,其主导责任、意识和角色行为将会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内部治理 校长角色 主导者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1]。校长的领导力、领导风格、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直接关系到校长领导的高效性和学校治理水平,关系到作为教育供给主体的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教育供给能否满足教育需求,能否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优质教育供给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和需求是相辅相生的一对概念,需求是从受众的心理和需要出发,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供给就会提供或改善什么样的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供给随着需求走。从供给的特点来看,供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原动力的作用,不仅能引领需求的变化,而且还能根据需求不断地调整供给思路和方法,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教育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体现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上,这就要求从需求侧改革转向供给侧改革,其实质“就是要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上来”[2]。借用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提供教育和为教育提供服务的各方作为教育供给方,把接受教育和与之相关的利益相关方作为教育需求方,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不断增强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从短期来看,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挑战,从长期而言,则是根据教育价值观扭曲而导致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匹配的缺陷,解决因单纯分数竞争所带来的“钱学森之问”问题,构建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教育结构,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从教育的本源出发,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让受教育者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达到为受教育者一生成长奠基的目的;从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出发,只有教育得到优质发展,只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人才;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教育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教育达到既能有学上又能上好学,既能提高能力,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是教育供给侧改革,而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明确教育目的和方向,通过编制并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案,采取符合受教育者身心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春风化雨般的思想和知识浸润,使受教育者心智不断成长成熟,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改变思路,从发号施令者转换为服务者,从狭隘的教育质量观向教育内涵发展转变,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二、校长主导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仍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近年来,择校热问题较为突出,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高价学区房在各个城市渐次出现。在基础教育普及之后,公众对教育的供给显然有了更高要求。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3]择校现象越演越烈凸显的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从而导致了家长借助各种力量,不惜一切代价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催生了择校热愈演愈烈的现象。从供需的角度分析,则是学校办学水平不高、办学效果不明显所带来的教育需求选择现象,即教育供给不能满足教育需求,从而让教育需求方寻找更好的教育供给方。学校是教育供给侧的主体,是教育供给侧的直接对应者,校长对外代表学校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既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也是教师利益的代表者;既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掌舵人,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提高教育供给质量、水平和学校发展过程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不断进步,承担着引领者的角色职责。

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办学行为,是校长首先要做好的一项工作。校长要承担起主导责任,围绕提高供给端即学生教育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从而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包括已有的认知体验、情绪情感、生活和学习习惯,让教育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教育內部治理不断推向深入的改革背景下,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供给呼声越来越成为国民对教育的诉求,教育供给侧改革则为校长治学和办学带来了机遇的同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校长主导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校长不仅要承担办学的主体责任,在办学过程中大力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水平,为受教育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而且要在教育发展中承担主导责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校长主导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学校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阵地,校长是这个主阵地的发展“灵魂”,因此,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充分发挥好校长的“灵魂”作用,这不仅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校长角色的内在要求。

1.主导学校发展,做学校发展的掌舵人

(1) 明确发展定位,引领目标方向。校长不仅要综合分析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基础,而且要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学生认知发展理论,科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并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如城区名校的定位应该在守住“名校”的基础上,在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不断积淀学校人文气息,形成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要不断放大“名校”效应,发挥“名校”对其他学校的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农村中学,尤其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居多的学校,要在做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和疏导上做文章,不断研究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根据他们外在和内在的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如心理健康教育,代理爸爸、妈妈行动,可以联合社区创办四点半学校等,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相对温馨和安全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薄弱学校要在改薄上下功夫,不仅要大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要在体制改革上做文章,借助体制的优势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打造高效课堂,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阳光的生活,健康的成长。

(2)形成共同愿景,建设精神家园。形成学校发展共同愿景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愿景是针对组织外部变迁及组织成员的渴望,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藉由团队讨论,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以达成组织变革与发展,并获致组织成就的渴望”[4]。

学校愿景是师生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和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方向,是构建教师愉悦教书、学生快乐学习的精神家园,是优质高效教育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校长主导学校发展的角色任务,要求校长在提出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对学校愿景进行师生化的解读,并通过一系列学校本土化行动,将学校愿景深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尤其要通过通俗易懂的师生容易理解、记忆的语言,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节和场合进行展示,如校歌传唱、教师和学生宣誓、学校形象阐释、路标、班级墙画、校风校训等,尤其是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要简洁好记,易于理解,师生才会在在理解并接受的情况下,教有目标,学有方向,不断地积累和坚持,从而内化为师生的共同行为。

(3)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当一所学校形成一种优质的文化氛围的时候,这所学校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让组织保持学习、开放、反省的优良作风和氛围,从而使学校随着时代发展的发展不断进步,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5]底蕴丰厚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引领师生通过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内化并通过外显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师生共同遵循的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是保证教育供给优质高效的重要因素。

因此,校长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有外显的校园文化,如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宣传展板、灯箱、路标等载体进行展示宣传,同时更要关注内在的精神文化,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等,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师生中存在的潜在的圈子文化的引导,以文化的引导来带动学校的长足发展,以“文”“化”人,以“教”“育”人,以“情”“感”人,以校长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并带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学业水平的提高。

2.主导教师发展,做教师发展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教育供给最前沿的“人”的要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才能提高教育供给水平,保证供给质量。校长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而且还要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以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不断成长与进步,以教师不断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向着优级学校前行。“校长首先是教师, 其次才是领导;校长首先是教师的业务领导, 其次才是教师的行政领导;校长与教师首先是合作的关系, 其次才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6]因此,要履行好主导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职能,首先要摆正校长和教师之间的位置,建立起良好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

(1) 提升从教意愿,强化师德素养。“教育生活是人积极地获得精神有价值的成长的过程,它意味着人对自己的自我创造的生活过程负有理解、判断、选择和实践的责任。”[7]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师德就从来没有离开过讨论的话题,从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到国家颁布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无不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到“春蚕”“蜡烛”等对教师职业的隐喻,教师一直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光环,因为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实现其工作目标和工作价值,所以自然就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严格的要求。而教师良好的从教意愿则是奠定教师幸福生活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从教意愿而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就很难在教育工作中用心、用情,也不会感受到从教生涯的快乐与幸福。校长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从教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引领教师热爱教育职业,喜欢孩子,爱孩子,因为只有热爱才可能在工作中付出真诚,作出成绩,从而成就孩子。

(2)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供给水平。随着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要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脚步。叶澜教授就强调“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8],因为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并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效果,保证教育供给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同时,教师育人的过程也是育己的过程,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前行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校长不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而且要不断引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多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要引领教师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了解受教育者心理发展过程、趋势和规律,做受教育者心理成长的疏导师和引路人,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心智水平,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巩固专业基础,强化继续教育。随着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从教意愿越来越强,从教人数越来越多,教师的学歷水平和学识素养也得到不断提升。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历不等于学力,尽管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其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却未必能适应教情和学情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培养,既要进行师德师能的培养,又要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培养。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校长的引导和引领。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继续教育工作,以自己的行动带动教师继续教育的行动,而且还要不断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把握教师教育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和引领。

3.主导学生发展,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教育供给的终端是学生,目的也是学生,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得到检验,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促进学生心智的不断成长与成熟,引导学生从混沌走向明晰,从无知走向成熟”[9]。校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主导学生正确发展的责任,因此要克服浮躁和功利心理,从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教育良心出发,大力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 客观对待成绩,尊重个体差异。尽管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中小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的怪圈,距实现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愿景还有不小差距”[10]。自有考试以来,学习成绩就一直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下,分数更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于是乎“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被奉为至理名言,自然产生了为追求高分数而不惜加班加点、补习班、特长班等教育乱象丛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不满情绪。同时单纯追求分数下的教育必然会忽略了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优秀生成为“学校场域”的最大的“资本”享有者,而“学困生”则在某种程度上主动或者被动的“出场”,甚至被“清场”,导致了学困生被边缘化的教育问题,带来了学生漠视生命、厌恶学校、不适应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个体差异的独特性,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多元智能也会因不同的个体而不同,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与管理,才能促进不同类型的孩子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进步。

(2) 树立正确教育观,奠基学生终生发展基石。校长首先要将学生的“成人”教育放在首位,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以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引领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要避免单纯以学生成绩量化教师教学质量的做法,通过对学生的“道德引领、素能提升、学养培养”等方面全面考核教师的从教业绩,改变单纯的分数竞争的教学量化考核模式,引领教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第三、校长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尤其是要克服“升学第一要务”的狭隘的政绩观,从为学生一生发展做准备的角度全面抓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3) 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多元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谐发展,让孩子的心智得到不断的成长与成熟。尽管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但是作为教育供给方的主体责任人,校长要为学生搭建多种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这不仅符合生本教育思想,更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

主导者角色是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校长必然要承担的重要角色,当代校长要借助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和教育供给治理,不断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高质量的要求,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从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让学校成为家长信任、学生向往、社会满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李奕. 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N]. 人民日报,2016-1-14(1).

[2] 姜朝晖.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3] 傅蔚冈. 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教育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6-3-05(2).

[4] 陈瑞贵. 愿景管理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 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教育研究,2004(3).

[6] 俞可.对话的教育领导力——德国中小学校长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4).

[7] 刘铁方 .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满建宇. 心灵的救赎—教育的怀想与叩思[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5.

[10] 钟秉林. 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J]. 教育研究,2016(2).【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内部治理供给侧改革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失真问题的思考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内部治理研究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河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