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历史遗产与两岸政治共识建构

2011-08-15 00:50林华山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共识

林华山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 400064)

【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

辛亥革命历史遗产与两岸政治共识建构

林华山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 400064)

台湾政治认同现状要求两岸积极建构政治共识。辛亥革命珍贵的历史遗产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深入继承辛亥革命遗产,采取立体措施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共识建构。

辛亥革命;两岸;政治认同;政治共识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在这个历史时刻,隆重纪念中国 20世纪发生的第一场历史性巨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经磨难,已经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国家完全统一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诉求。我们要通过纪念辛亥革命来更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台湾政治认同现状要求两岸积极建构政治共识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关于自身属于何种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的意识。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它具有经济利益、文化和信条三种要素结构[1]。当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比较活跃,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结构中的经济与文化基础是相对牢固的。由于历史隔阂,台湾政治认同结构中的政治共识则较为薄弱。在这个意义上,台湾问题就是认同问题,要求两岸积极建构政治共识。

1.两岸交往的不均衡格局要求积极建构两岸政治共识

近些年来,两岸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开启了两岸经济交流的新阶段。文化领域的交流也十分喜人。相比之下,两岸的政治交流则呈现出较冷格局。现阶段台湾内部认同的多元复杂状况,既有统独之对立,又有变革与维持现状之分野。因应岛内历史发展、政治竞争需要产生的台独意识和所谓“台湾国家”认同,构成了对两岸达成政治共识的严峻挑战。台湾民众的复杂认同状况彰显了建构两岸政治共识的极端重要性。根据台湾政治大学对台湾民众从 1992年到 2010年关于“我们是谁”问题的调查,认定“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人数比例维持在 40%-50%之间;而认定是“中国人”的比例由 25.5%下降为 3.9%;认定是“台湾人”的由 17.6%上升为 52. 6%[2]。

2.“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战略要求积极建构两岸政治共识

三十年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战略逐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思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这一战略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台湾民众对大陆关于台湾问题基本主张和政策的认同程度。其核心是对一个中国和两岸统一的政治认同程度。虽然大陆和台湾有识之士做了诸多努力,然而台湾民众政治认同中出现的新特征、新现象对该战略提出了严峻考验。在历史嬗变过程中,台湾民众的认同逐步具有二元性、虚构性、不对称、台湾化等特征。台湾《联合报》在 2010年 9月 11日发布的“民众对台湾前途的主张”调查显示,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占51%,主张急独的民众占 16%,主张缓独的占15%,主张缓统的民众占 9%,主张急统的民众占5%。

3.台湾民主化后的认同危机要求积极建构两岸政治共识

在近些年来台湾岛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岛内主要政党的大陆政策往往深受政治权力竞争实用主义的影响。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政治建构并强化台湾族群矛盾,使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乃至台独意识不断崛起。这种认知流向台湾民众的扩散势必对两岸统一产生十分迫切的影响。

二、辛亥革命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遗留了丰富资源

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增加两岸政治共识,需要确立双方均能容易接受的认识基点。毛泽东曾于1956年 11月 12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2006年10月12日,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40周年大会上也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辛亥革命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遗留了丰富资源。

1.辛亥革命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提供了直接资源

辛亥革命遗产中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提供了直接思想资源。孙中山先生关于祖国统一的论述对当代台湾问题的解决拥有诸多启示。

孙中山的中华民族统一观对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拥有积极价值。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固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华民国”国号的正式确立,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于“中华”一词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认同感[3]。孙中山旗帜鲜明地倡导“大中华民族”理念。他在《三民主义》一文中说到:“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的目的也”。 孙中山先生进而从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高度,指出了全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力量。”[4]528-529“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的使命”。[4]527

孙中山对台湾的直接关切增强了两岸政治共识建构的感召力。孙中山始终把台湾同胞视为中华民族一部分,视台湾同胞为革命事业同志,视台湾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部分。台湾也是孙中山传播革命火种,较早建立革命组织的地区之一。1897年,陈少白受孙中山委托在台北建立兴中会台湾分会。1912年,中国同盟会会员罗福星受派遣,在台北组织了名为“华民联络会馆”的革命机关。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先生曾分别于1913年8月5日和1918年6月 7日两次到台湾。1913年在台期间,孙中山先生曾四次同台湾有关人士商议台湾回归祖国事宜[5]。据戴季陶回忆,孙中山在 1918年到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和台湾同胞见面,发表他的意见,宣传他的主张,唤起民族意识,鼓励爱国精神”[5]12。

尽管孙中山当时的祖国统一主张跟现在两岸统一所处历史环境存在根本差异。同时,碍于当时条件,孙中山也未能实现台湾的统一,但其思想对台湾问题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启示两岸同为中华民族,要跨越历史和现实的分割,融为一体、实现统一。

2.辛亥革命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搭建了精神纽带

辛亥革命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搭建了源远流长的精神纽带。这种精神纽带是两岸统一的凝结剂,有利于唤醒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我们要大力发挥辛亥革命作为两岸统一共同精神纽带的功能,增强两岸尤其是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共识,寻找共同出发点,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辛亥革命是在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下爆发的,旨在追求民族独立与富强。“辛亥革命的时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所启动的体制变革或社会改造,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追求的大建设理想,迄今仍然对两岸的建设发展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6]在“辛亥革命的大建设价值理想”的视野下,大陆与台湾都是在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两岸的各自建设和发展都可视为对辛亥革命开创的道路及其目标的继承。在两岸的发展问题上,两岸是“殊途同归”的。

3.辛亥革命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提供了历史经验

两岸政治共识建构离不开政治渠道保障。辛亥革命中的政党合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辛亥革命中国共两党成功合作为两岸统一进程中的政党合作开创了先例。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此期间,孙中山也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强调重视民权和民生,强调通过土地均权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根本性问题。他认为,其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目标是一致的。正如毛泽东评价的,孙中山“不但坚持了而且发展了统一战线”。[7]

孙中山强调不同政党要相互合作思想对两岸政党建构共识也具有重要启示。针对当时各政党相互倾轧乱局,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强烈呼吁各政党要通力合作。他在演讲中指出,“各政党不应计较彼此间的分歧,应共同致力于全国各方面的团结”;提出了“政党者虽意见之不同,行为之不同,要皆为利国福民者也”的重要原则;号召“各政党尤党互相磨砺,交换意见”[8]。

在两岸政党关系中,首要的是国共两党的和解。国共两党要致力消除历史上的不愉快记忆,发扬第一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中通力合作精神,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贡献应有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面对台湾岛内的新兴政党,要尽力化解它们因政治斗争需要倾向台独的几率。

三、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共识建构需要采取立体举措

在建构两岸政治共识中,我们要以促进台湾民众形成新的认知与共同记忆为目标,以辛亥革命遗产为媒介,不断消解不利于两岸统一的异化的政治认同观点,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推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战略的多元、有效政策。

1.要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交流政治效应的外溢

两岸经济交流具有较低程度的政治属性和较强互益性,使得两岸能在经济方面达成较多共识。《两岸经济框架合作协议》的签订就是明证。在后 ECFA时代,大陆方面自然要进一步探索两岸经济交流的做法和机制。这样方可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奠定经济基础。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由利益导致的政治认同是不牢固的。从去年台湾“五都”选举情况来看,ECFA等类似经济交流的和平红利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和发酵。在今后对台经济工作中,我们要着力探讨使经济交流进一步为政治认同强化服务的有力中介。基本思路是要使岛内分享红利的阶层更广泛,各群体受益更直接,台湾北中南地区的利益分配更均衡。

2.要进一步发挥文化交流在政治共识建构中的作用

中华文化在增强台湾民众政治共识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台文化交流的量与质,进一步解构台湾社会中不利于两岸统一的意识观念,化解两岸意识形态中的冲突,形成更多的民间互信和共识,促进台湾从“文化中国”向“政治中国”的逐步转化。

首先,两岸的文化交流应求同存异,承认多样性。大陆与台湾的文化形态同源于中华文化,但因各种条件的不同,两岸文化各自融入了不同元素,形成了新的子文化形态。两岸文化交流需要在尊重两岸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共同维护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促进两岸中华文化的创新。相应地,在传播策略上,大陆应尽量选取台湾民众容易认同的文化符号,避免对台湾文化现状做简单批判,避免大民族主义心态;而台湾民众方面亦应认同大陆所形成的特定社会文化面貌,避免狭隘的台湾民族主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出一个包容更多可能性的中华文化型态,才能为两岸统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两岸文化交流应进一步对称化、深入化和制度化。在对称化方面,当前两岸民间交流中,台湾民众来大陆者远超过大陆民众赴台者。因此,要引导更多大陆民众赴台交流。这既有利于增加大陆对台湾社会的了解,也有利于直接向台湾民众现身传播大陆崭新形象。两岸更应继续鼓励和支持青年之间的交流。两岸的文化互动应更多地推进到学术、教育、科技、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在制度化方面,应建立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架构和组织。这有利于消解台湾岛内相关政治势力对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隔离和政治工具性的操纵,为两岸政治共识的增强奠定必要基础。

3.要进一步完善两岸政治共识建构的政治交流机制

两岸政治共识建构还需有相应政治交流机制来保障。两岸政治交流能直接展现和沟通两岸政策和主张,是两岸政治共识达成的直接途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成果的巩固与深化也需要这种保障。在现阶段两岸政治共识的建构中,尤需要发挥好政党交流机制的积极作用。

台湾民主化后,岛内形成了政党政治竞争格局。在台湾,登记的政党就有一百四十多个。在未来台湾政治认同建构中,政党因其具有政治教化、政治动员、政治整合等功能,必将扮演日益活跃和重要的角色。2005年以来,政党交流开创了两岸对话的新模式,对推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共之间,经双方磋商成立的国共论坛已成为国共两党和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引发了两岸交流的新一轮大潮。两岸的政治互信逐步建立,两岸在事关经济、民生等务实议题上共识也不断增多。

我们也不应忽视岛内还有众多可以为两岸政治共识建构发挥可喜作用的政党。在一百四十多个已登记的政党中,亲民党、新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等八、九十个政党都标明信仰三民主义,反对“台独”、追求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岛内这些政党,在坚持一个中国前提下,亦可借鉴国共平台模式。对于像民进党这类型政党,大陆亦应以更自信的姿态去推动与民进党的政党沟通。这有利于消解该类型政党存在的敌意。同时,大陆的各民主党派亦可深入探索建立与台有关政党的有效交流机制。可以预期的是,两岸政党交流的持续推进将为破解制约两岸关系发展难题,为两岸今后政治和军事安全等问题协商预做准备、创造条件。

结语

在两岸统一进程中,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是重要基础,两岸达成政治共识是关键条件。两岸要以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契机,不断消解歧见和敌对状态。两岸均要站在历史高度,深入继承辛亥革命遗产,把握政治共识建构这个基点,为两岸统一探寻新思路、开创新道路。我们相信,辛亥革命未竟的国家统一事业必定能够早日实现。

[1]殷存毅,吕芳.认同与台湾问题[J].公共管理评论,2006,(1).

[2]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 (1992年 06月 -2010年 12月) [EB/OL],[2011-1-1].http://esc.nccu.edu. 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 ID.htm.

[3]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J].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2002年 2月创刊号.

[4]孙中山全集:第 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7.

[5]陈井三.国民革命与台湾[M].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0.11.

[6]潘锡堂.辛亥革命 99周年对两岸的省思 [N].海峡导报,2010-10-1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 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112.

[8]民革中央宣传部.回忆与怀念[C].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243.

D618

A

1009-6981(2011)02-0063-04

2011-01-04

林华山(1984-),男,福建泉州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主要从事中国政治与统一战线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袁树平]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孙中山共识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