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的调查

2011-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贞操婚恋观性行为

温 蓉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的调查

温 蓉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采用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呈现复杂多元化趋势,注重情感体验;择偶标准综合化,注重人品与情感;结婚动机趋于多元化,晚婚趋势明显;性观念趋于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进步性、开放性与矛盾性并存;男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一些差异。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特点

一、问题提出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是家庭道德观的重要内容,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晚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甚至性的尝试成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恋爱和婚姻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21世纪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姻家庭状况,揭示中国社会变化对个体发展的长期潜在影响。不能因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还没有经历过正式婚姻就无视大学生婚恋观的存在以及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研究是目前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从社会学学的角度,选取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调查,揭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目前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把握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还可以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对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以西北民族大学全体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共发放自填式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95.3%。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1.7%,女生占48.3%;一年级占30.2%,二年级占32.5%,三年级占21%,四年级和五年级占16.3%;汉族占42.5%,少数民族占57.5%;来自城镇的占57.8%,来自农村或牧区的占42.3%。问卷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观念等方面。调查资料及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一)恋爱观:恋爱动机趋于复杂多元,注重情感体验

从恋爱经历看,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4.1%的人正在恋爱,有36.2%的人表示 “曾经谈过,现在暂时没有谈”,另有29.7%的人表示从没有谈过恋爱。可见,在大学中,恋爱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七成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只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没有恋爱经历,这也是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同步的。

从恋爱动机看,排列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找学习生活的伴侣”,“双方接触产生感情”,“寻求精神寄托”,“体验爱情的美好”,“满足心理需要”。总的来说,大学生恋爱的盲目性因素在减少,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恋爱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找学习生活的伴侣体现出实用主义,而体验爱情的美好和寻求精神寄托反映了大学生恋爱中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有出于非爱情因素而恋爱的,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除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也反映出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并不纯,恋爱目的不明确。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出现复杂多元化的趋势,基于这样的动机,大学生们往往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看重恋爱的过程而不考虑恋爱的结果,调查中以“寻觅结婚对象”为恋爱动机的大学生占一成。这在“你觉得大学恋人是否最终可成为夫妻?”的回答中也得到了回应,22%的人认为会,78%的人认为不会或说不清。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没有明显差别。

(二)择偶观:择偶标准综合化,“男才女貌”的择偶模式被体现

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择偶观。本研究设计了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生理条件、人品条件和感情条件等5个方面的择偶标准,具体包括24个择偶条件。调查结果显示,24个条件排列在前十位的依次是:道德品质(79.6%)、两人感情(67.6%)、性格脾气(66.3%)、气质修养(62.1%)、健康情况(54.1%)、能力才干(52.5%)、相貌身材(49.9%)、文化程度(43.5%)、生活习惯(38.5%)、兴趣爱好(35.3%)。被试者还对自己所选的最重要的5个择偶条件进行了排序,依次为:两人感情、道德品质、性格脾气、能力才干、相貌身材。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综合化,在要求具备情感的基础上,既看重对方内在的品质性格,也注重外在的生理条件,总体上感情条件、人品条件和生理条件重于社会经济条件。从性别角度来看,男女大学生择偶时都很看重双方的感情,对方的品质、性格与气质,都不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但男生比女生更强调对方的品貌,女生则比男生更看重对方的才能才干和健康。传统的“男才女貌”的择偶模式还深深地影响着在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此外,不同民族、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与总体趋势有很高的一致性。

(三)婚姻观:结婚动机多元,向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存在晚婚趋势

关于结婚动机,在“真心相爱”、“经济利益”、“生儿育女”、“到结婚年龄”、“对另一半的责任”、“生理和心理需要”这7项中,选择最多的前三项依次为:真心相爱(73.4%),对另一半的责任(32.7%),到结婚年龄(30.3%)。大学生对于结婚的动机首先是出于情感的因素,再就是责任感,还有社会文化规范要求。从性别看男女大学生的结婚动机有所差别,出于真心相爱动机的女生占71.2%,男生占75.4%,认为“理所当然到了结婚年龄”的女生占 35.3%,男生占25.6%;出于对另一半的责任的女生占27.2%,男生占37.9%;出于经济利益动机的女生占 10.3%,男生占 8.2%;出于心理和生理需要动机的女生占10.9%,男生占23.1%。大学生结婚动机开始趋向多元化,而考虑最多的还是情感因素,向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同时女生受传统社会文化规范的影响比较明显;而男生的责任感、生理和心理需求较之女生要突出一些。

关于结婚时机,对在校结婚持宽容态度,但自我选择相当现实,本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在校期间结婚,有60%以上的大学生也表示不反对。关于大学生理想的结婚年龄,调查显示,大学生理想结婚平均年龄为27.8岁,女生理想结婚平均年龄为27.3岁,男生理性结婚平均年龄为28.3岁,大多数大学生择在26 岁到30 岁之间,大学生极可能存在晚婚的趋势。

(四)性观念:性观念趋于开放,贞操观淡薄,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

对大学生贞操观的调查结果显示,50.8%的大学生认为贞操对于男女是一样重要的,35.6%的大学生认为贞操对于女生更重要,1.6%的人认为贞操对于男生更重要,还有12.1%的人认为贞操对于男女都不重要。从不同性别看,男女大学生的贞操观存在一些差异,更多的女生认为贞操对于女生来说比男生重要,更多的男生认为贞操对与男女生都不重要。可见,传统的贞操观念在大学生中淡薄,同时贞操观作为男女共同遵守的性道德准则则对男女大学生都还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而传统的贞操观对于女大学生的影响更深。

对于婚前性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的态度,六成的大学生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提倡,31.5% 的大学生“抵制坚决不尝试”;但男女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更加宽容的态度,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只占17.8%;女生则对此持更加保守的态度,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占46.2%。

四、大学生婚恋观特点

(一)现代性与传统性

被调查大学生中 79.9%的人认为大学生在校谈恋爱应该顺其自然;对于恋爱途径,89%的大学生人选择“自由恋爱”,即自己认识后发展恋爱关系;大学生普遍认为情感是恋爱,择偶,婚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注重恋爱、择偶过程中的自主性;对择偶中的社会经济地位“女高男低”情况,51.1%的大学生会视情况而定,19.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偶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现代性,有别于过去,不拘泥于传统。另一方面,男女大学生择偶时,男生比女生更强调对方的品貌,女生则比男生更看重对方的才能才干和健康,体现出传统的“男才女貌”的择偶模式;对于择偶年龄,60.5%的大学生主张“男大女小”,76.4%的女大学生选择了男大女小;70.4%的大学生在选择配偶时主张“父母意见和自己感觉综合”,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感觉;74%的大学生对婚外性行为持否定态度;86.6%的大学生对一夜情持否定态度。这表明在恋爱对象的选择,婚姻和恋爱中的忠贞问题上传统的道德取向在大学生群体中仍占主流,传统婚恋观念对当代大学生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多。

(二)进步性与开放性

当代大学生在择偶标准的选择上,主要强调“品德”、“感情”、“性格与气质”、“能力才干”等内在品质与素养,而相对忽视“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这反映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以往重视家庭门第和经济条件到现在强调个人因素,尤其强调个性、品德、感情等,反映了择偶观念上的进步。

18.3 %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12.2%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个人行为,别人管不着”,53.1%的人认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7.2%的人认为“很不道德,没有婚姻就不该有性”,6.7%的人认为“不成体统,坚决反对”,还有2.7%的人选择了其他,与其他学者几年前研究结果相比,其宽容和认同程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婚恋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复杂化,重过程而轻结果,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近六成的学生并不认为二者间有必然的关联,认为“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爱过即可”,而主张恋爱就应当结婚的学生仅占5%。本调查对象更倾向于将恋爱与婚姻分开对待,恋爱的婚姻取向较弱。

(三)矛盾性

在恋爱与婚姻的一些问题上,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态度并不明朗,体现出矛盾性特征。比如,对于婚前性行为,23.1%的大学生选择“接受并可能尝试”,29.9%的大学生选择“接受但不尝试”,8.4%的大学生选择“不接受但有机会愿意尝试”,31.5%的大学生“抵制坚决不尝试”,还有7.1%认为无所谓。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态度宽容,同时接受婚期性行为的可能性也较大。83.6%的大学生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同时也有 72.1%的大学生认为“人不一定非得结婚”。这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汇、新旧道德的冲突、中西价值的碰撞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四)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中男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择偶标准上,男生比女生更强调对方的品貌,女生则比男生更看重对方的才干和健康,体现出“男才女貌”择偶模式;(2)男生对婚前与婚外性行为持更加宽容的态度,在性的问题上存在双重标准现象,女生则较为保守。(3)女大学生更重视恋爱中的忠贞性。(4)女大学生更重视选择恋爱对象时征求家人意见的重要性。概言之,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更为传统。男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概言之,本研究发现,社会变迁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处于以传统为主体,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和转变的时期,其婚恋观体现出了现代性与传统性,进步性、开放性与矛盾性并存的特点;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不一,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性别差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

[1] 陈小琼,崔小璐. 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2] 杨南丽. 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 昆明大学学报,2007,1.

C913.13

A

1008-7427(2011)06-0042-02

2011-04-07

西北民族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当代高学历青年婚恋观及行为研究”;项目编号:X2008-011 XBMU-2008-AD-78)。

猜你喜欢
贞操婚恋观性行为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比 干
我国15省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及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贞操权
——一项失“贞”的民事权利和概念①
守住企业贞操
话语男人“贞操”,价格持续上涨不要随意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