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卿彦
(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系,福建福州 350007)
S
朱熹政治学说中的“诚意”思想
许卿彦*
(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系,福建福州 350007)
朱熹对“诚意”的关注态度是和“天理”一起并列的。朱熹一生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腐败,他把希望放在君主身上,盼望通过对君主教授“诚意”来“正君心”,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
朱熹;诚意;正君心
诚意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语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历来的学者们对“诚意”思想都是十分的关注,而朱熹则更加关注的是它的政治用途。
“诚意”在朱熹那“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朱熹教育育人、议政讲学、与人争辩所要灌输的头等大事,甚至是把“诚意”抬到了和“天理”同高的地位,“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只是一理。”①他不仅以“诚意”来要求自己,也用“诚意”来要求别人,“《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②只要人们都做到了“正心诚意”,那么社会就会太平,民众就会安分守己,统治者就会管理好国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在朱熹众多的著作当中,《四书集注》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正是带着对“正心诚意”的关注,在庆元六年(即1200年),朱熹虽然带着满腔的忧愤而与世长辞,但临死前还在修改《大学》的诚意章节,③可见他是如何看待“诚意”在自己“理学”当中的地位。
“诚意”自古以来就是儒家学者们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孔子说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⑤强调为人处世首先就是要“以诚为本”。孟子也说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⑥突出“诚”是自然界所遵循的规律,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安身立命之本”。而朱熹则把“诚意”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他认为“诚”是诚实、诚恳,不搞虚假欺骗,“诚者,真实无妄之谓”⑦具体有四层的内容:其一,“诚”和“理”是等同的地位,都是应有的道德本体,“诚是理”,“诚者,实有此理”,⑧“诚在道,为实有之理,在人为实然之心”,⑨是人们都应该遵循的规律,是“所以然之故”。其二,“诚”是本然存在的,是对客观必然性的概括,“诚,天然之本然也”,“诚只是实”⑩,是“所当然之则”。其三,指真实不欺的美德,它要求人们要言行诚实,真诚地为人处事,反对欺骗、虚伪,包含着忠诚的做自己和诚实地对待别人的双重内涵,“诚者,合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内实如此,外也实如此”,(11)“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之谓也”(12),做到“达己也达人”。其四,“诚”是做人的根本,是人能够“安身立命”的道德源头,是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石,是衡量人品的标准,区分善恶的关键,是修身的根本工夫,“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13)“道之浩浩,何处下乎?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才可修业”。(14)“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15)“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信配土,以见仁义礼智实有此理,不是虚说”。(16)可见“诚”不仅主宰着人也主宰的天,成为天地人之间所共同遵循的道理。[1]
面对南宋的内忧外患、政治黑暗,朱熹认为要解决这些积弊的头等大事就是“正君心”,只要君主做到“正心诚意”,那么天下就会大治,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君主之心为天下的根本,君主其身不正,天下就不正,君主一旦身正,天下根本就会正,“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其余万事各有一根本。”(17)而“诚意”正是让君主“正心”的关键。
在朱熹的生平年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多次对皇帝讲说“诚意”。隆兴元年(即1163年)十一月六日上朝登对垂拱殿,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议和;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孝宗宠信佞幸。[2]淳熙十五年(即1189年)十月上京入对,大讲“正心诚意”,并上奏扎五篇。而且在他死后,后人对他是多加追捧,在康熙四十四年(即1705年),康熙皇帝亲笔赐御书“大儒世泽”额,又有对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廉洛之真传”各悬于祠。可见“诚意”在朱熹学说中的地位。
孝宗在位时,朱熹多次就国家的时弊向孝宗上疏,重点就是“是以古者圣帝明王之举,必将格物致知……使义理所存,纤细必照……则自然意诚心正。”(18)要求孝宗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遵照儒家经典中的义理办事,用“三纲领”和“八条目”为指导,做到“正心诚意”,先正己,再正民。虽然这些意见受到了孝宗的赞许,但是随后朱熹的奏疏中一直强调要孝宗“诚意,正心,修身”,甚至是说到“交通贿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窃者皆陛下之柄。”(19)终于触怒了孝宗,所幸有人替他说情,才免于责罚。而后朱熹就辞去官职,专心于学术,但本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热忱之心,朱熹继续向孝宗进言。此时就有人劝他“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但朱熹答道: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20)可见朱熹对”正君心“的”诚意“之法是永远不会放弃的。
当宁宗即位之后,朱熹得到了宰相赵汝愚的推荐,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帝王师”,他抓住这次为皇帝讲学的机会,多次向宁宗大谈“正心诚意”的意义,要求皇帝身体力行去实践儒家的义理,并提出三件大事要宁宗去做:其一,不要在百姓遭灾之年大兴土木,要“以慰斯民饥饿流离之难”。二是要求宁宗“下诏自责,减省舆卫”。三是要求整顿纪纲,令“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臣不得专任己私”。(21)起初,宁宗对朱熹的“诚意正心”之道还是能听下去的,但随着朱熹每次都是宣扬同样的内容,要宁宗克制自己,做好自我的修养,宁宗也就失去了耐心,对朱熹产生了反感。但朱熹仍然是多次进言,在讲到“斥言左右窃柄之失”(22),宁宗终于是忍无可忍,把朱熹撤除官职,打回了老家,朱熹短短46天的“帝王师”的日子就这样的结束了。[4]但朱熹对“诚意正心”的追求一直没有变,仍然以此来教书育人,庆元六年(即1200年)三月初,朱熹已经是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但仍然对他的门人讲说《太极图》、《西铭》、《大学·诚意》,甚至是死前还在修改《诚意》章节,[3]真是“求道”的精神至死不渝。
朱熹本着“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23)的态度,多次上疏奏章要让皇上以“诚意”来克己修身,使心回归“道心”,可谓是用心良苦,在“诚意正心”的途径和作用上则在朱熹的两封重要奏折当中有所体现:《壬午应诏封事》和《戊申封事》。[5]
在《壬午应诏封事》中朱熹说道:“盖天下之事,至于今日,无一不弊,而不可以胜陈……然求其所谓要道先务而不可缓者,次三事是也。”这三件头等大事概括起来为:其一,“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其二,“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其三,“斯民之休戚不可以不加意”。把“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放在三件大事的第一位置,显然是为“正君心”而量身裁定的,加强对皇帝“帝王之学”的研习无疑是“诚意正心”的最佳路径,也是接下来两件大事能成功的基础。朱熹于是说道:“臣愚伏愿陛下捐去旧习,无用浮华之文,攘斥似是而非邪诐之说,少留意圣意于此遗经……于是考之以《六经》之文,鉴之以历代之迹,会之于心,以应当世无穷之变。”(24)要做到“诚意正心”就要抛弃南宋政府当时已经存在的政治弊端即“旧习”和那些表面看起来华丽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误国误民的议章、奏疏即“浮华之文”;其次要抵制那些看起来正确,但实际上却漏洞百出的、对社会有巨大危害的“邪诐之说”,也就是所谓的“佛老学说”,树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政治上的指导,以儒家的学说经典为教条,以儒家的圣贤为榜样,通过对《四书》、《五经》的研读和对儒家大师们的学习把握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把儒家思想和政治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帝王才是明君。“是以古者圣帝明王之举,必将格物致知……使义理所存,纤细必照……则自然意诚心正。”(25)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达到“意诚心正”。
在《戊申封事》中,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到:“盖臣观今天下之势,如人之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盖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他认为想要根除这一顽疾则需“是必得如卢扁、华佗之辈,授以神丹妙剂,为之之湔肠涤胃,以去病根,然后可以幸于安全。”所以他提出了六项措施,“今日之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而辅翼太子又被放在了第一条的位置,明显看出“诚意正心”的“帝王之学”要从娃娃抓起。为了让太子早日的领悟到“古先圣王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之要”而掌握“为君之道”为天下的苍生社稷所着想。先是“此古之圣王教世子者,所以必选端方正直、道术博闻之士与之居处,而又使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盖常谨之于微,不待其有过而后规也。”要选择那些为人处世正派、学术道德良好、知识广泛,见多识广的人与太子多接触、相处;驱逐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奸邪人士,做到“亲贤臣,远小人”。教育太子对于那些细节的事情要谨慎的处理,不要等犯了错误之后才来规范,要未雨绸缪。接着要“东宫之官,师傅宾客,既职辅导,而詹事府、两春坊,是拟天子之三省,故以詹事、庶子领之,其选甚重。”在宫中要设立师傅、宾客这样的官职来辅导太子,还要设立詹事府、两春坊这样的官署,以詹事、庶子这样的官位为两署的负责人,时刻对太子负责,辅导太子。不仅如此还要“又置赞善大夫,拟谏官以箴阙失……置傅友咨议,以司训导;置长史、司马、以总众职……妙选其德,不杂他材,皆置正员,不为兼职,明其职掌,以责功效,则其官属已略背矣。”又要设立置赞善大夫为太子的幕僚,谏议大夫要时刻劝诫太子,指出其过错;设立傅友负责太子的政治咨询,对太子进行训导,设立长史,司马来统领各个职位;精挑细选德高望重的人对太子专门负责,随时开导太子,能做到这样,对太子的辅导就差不多了。最后朱熹提出:“陛下又当以时召之,使待燕游,从容启迪。”时不时的让皇上要求这些大小官员陪同太子一起吃喝玩乐,并在吃喝玩乐、朝夕相处当中对太子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做到“寓教于乐”。最终是摒弃佛老之类的异端杂学,回归到儒家的圣贤之道,“彼老子、浮屠之说,故有疑于圣贤者矣。”朱熹对于“诚意正心”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着统治者要“心正而民从”。
如果统治者可以做到“正心诚意”,那么对社会弊端的解决有重大的作用,在《戊申封事》中朱熹就说到“正心诚意”的作用。
1.正己。“此心既正,则视明、听聪、周旋中礼。”“而身无不正,是以所行无过不及,而能执其中,虽以天下之大,而无一人不归吾之仁者。”只要君心一正,那么皇上就会明辨秋毫、虚心纳谏、不会再忠言逆耳,受到奸臣的蒙蔽,自然而然的就会听取意见、眼明目聪,自觉的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作为一个君王所应该遵循的礼法道德,做到中规中矩,符合中庸之道。只要君王按这样的准则来办事,天下虽然很大,但所有人都会被君王的仁义道德所感化,臣服于君王的脚下,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正家人。“若宫闱之内,端庄严肃,后妃有关雎(26)之德,后宫无盛色之饥;贯鱼顺序,而无一人敢恃恩私以乱典,常纳贿赂而行请谒,此则家之正也。”只要君心一正,那么后宫之中的家人自然就会“端庄严肃”,姘妃、宫女们就会有像关雎一样的美德,安守妇道,少于淫乐;别人也不会向后宫指指点点、有所讥讽,后宫不会成为人们嘲笑的把柄。家人们自然就会遵守规矩,不破坏制度,没有人胆敢倚仗皇上的恩典而破坏法纪,不会收受贿赂为人办事,真正做到“家和万事兴”。
3.正百官。“退朝之后,从容燕息,贵戚近臣,携仆奄尹,陪侍左右,各恭其职,而上惮不恶之严(27),下谨戴盆之戒(28),无一人敢通内外,窃威福,招权市宠,以紊朝政,此则左右之正也。”只要君心一正,那些陪伴在皇上左右的皇亲国戚、大小官员、宦官们就会各司其职,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上不会因为君主的威严而感到畏惧而不敢言,对下不会使百姓们因为皇上的高高在上而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这样就没有人敢作威作福、盛世凌人、结党营私、因为和皇上的关系而胡作非为了,朝政也不会因此而紊乱,真正做到“战胜于朝廷”。
4.正纲纪。“内自禁省,外彻朝廷,二者之间,洞然无有毫发私邪之间。然后发号施令,群听不疑,进贤退奸,众志咸服,纪纲得以振,而无侵扰之患。”只要君心一正,朝廷之臣,衙门之官都会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而正大光明,只要君主一声令下,自然是群雄呼应、无人异议、明辨贤臣、驱逐奸邪;从而众志成城、恢复纲纪、无营私舞弊、无边疆之患,自然是政治清明,法制有序,真正做到“攘外必先安内”。
5.正天下。“政事得以修,而无阿私之失。此所以朝廷、百官、六军、万民,无敢不出于正,而治道毕业。”只要君心一正,就会政治清明而无假公济私。这样全天下的百姓都会“正”,一切的行为举止都会有相应的法制来遵守,没有人敢做破会政治稳定的事情,这就是天下大治的道理,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朱熹的一生当中,“诚意”思想是贯穿其人生始终的,无时无刻的不表现出对“诚意”的追求。朱熹的为官时间是短暂的,但就在这短暂的时间当中,朱熹一直在用“诚意”来“格君之非”,通过“正君心”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和孔子一样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就算是“穷,也要达济天下”。
注释:
① 《四书集注·孟子》。
② 同上。
③ 详见《晦庵文集》卷五十三。
④ 《论语子路》。
⑤ 《论语·为政》。
⑥ 《孟子·离娄上》。
⑦ 《四书集注·中庸》。
⑧ 《朱子语类》卷六。
⑨ 《四书集注·孟子》。
⑩ 《朱子语类》卷六。
(11) 《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12)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
(13) 《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九。
(14)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15) 《四书集注·中庸》。
(16) 《朱子语类》卷六。
(17) 《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八。
(18) 《朱文公集》卷十一。
(19) 《朱子年谱》卷二。
(20) 《宋史》本传。
(21) 《朱文公集》卷十四。
(22) 《宋史》本传。
(23) 《朱文公集》卷十一 。
(24) 遗经指孔氏所遗留下来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5) 《朱文公集》卷十一。
(26) 关雎乃《诗经·周南》篇中的人物,相传其有美德。
(27) “不恶之言”语出《周易》,本意为君子与小人要划清界限,若力量不足以讨伐,也不要同流合污。
(28) “戴盆之戒”语出《汉书·司马迁传》,本意为手段与目的的相反。
[1]詹向红.朱熹诚信思想论[J].江淮论坛,2008,(6).
[2]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朱汉民,萧永明.旷世大儒——朱熹[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王瑞明,张全明.朱熹集[M].四川:巴蜀书社,2001.
On the “Sincerity”Thought in Zhu Xi's Political Theories
XU Qing-yan
Zhu Xi's“sincerity”of concern is the attitude and the“Justice”tied together,is representative of some of his thoughts.Zhu Xi's official time is not long life,bu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he hopes on the monarch's body,looking through the Professor of monarchy“sincerity”to“the heart is king”,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orld's great order.
Zhu Xi;sincerity;mind of king
B244.7
A
1009-5152(2011)03-0035-04
2011-09-14
教育部和福建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成果“真德秀理学及其对朱子学的普及与发展”(2009B168)。
许卿彦(1986- ),男,助教,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