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铜梁龙舞”的特色与价值

2011-08-15 00:53宗和云
重庆行政 2011年4期
关键词:龙舞铜梁大龙

□ 宗和云

试论“铜梁龙舞”的特色与价值

□ 宗和云

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在这个星球上,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场所,都有龙舞,而在千姿百态的龙舞艺术中,最亮丽夺目的当数铜梁龙。

早在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两条50米长的铜梁大龙飞舞在首都群众游行方阵中,荣幸地接受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检阅,这是铜梁龙首次作为中华龙的代表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铜梁龙舞的杰出价值

铜梁龙舞在中华龙舞艺术大家庭中代表性地位的确立体现了华人共同的价值取向,而铜梁龙舞的价值可以从它所具备的“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铜梁龙舞的“共性”

铜梁龙舞植根于中华文明肥沃的土壤,其基本特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规律都是中华龙舞所共存的。而这些共性,是铜梁龙舞被全球华人认同的前提。

(一)铜梁龙舞的历史沿革

考古资料证明,中华龙舞艺术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源于农业生产,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祭祀行为,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舞蹈艺术。铜梁龙舞的形成与发展自然遵循这一规律。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铜梁县志》载,明代河南巡抚胡尧臣(铜梁安居人)在《圣水寺灵异记》一文中记载:“邑(安居)治北五里许,有川名兜溪……上有圣水寺,考寺旧庙碑载:宋徽宗时,宫内火灾,兜溪龙王敖广仙妹珍淑,行雨解救有功,乃投金牌抛江设祭,敕封东淮洞达慈孝龙女元君。”胡亲见当地民众到圣水寺吊瓶投江求雨之盛事,乃著文以记之。此为铜梁舞龙最早的文字记载。这说明铜梁龙舞最晚应起于明代,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铜梁人民与龙和龙舞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新春要耍龙灯拜年,端午赛龙舟祭江,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年终舞大龙、火龙、稻草龙等庆丰年,祈求神龙保佑、人寿年丰。古往今来,由笃信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民间传统的龙灯盛会,从而孕育、滋生了铜梁龙舞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

铜梁龙舞艺术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龙舞”和“灯舞”两大系列共22个品种,其中“龙舞”类有“大蠕龙 ”、“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10个品种;灯舞类有“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鱼参”、“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等12个品种。22个品种风格各异,姿态万千。

(二)铜梁龙舞的基本特征

铜梁龙舞的道具“龙”形象仍然是鹿角、驼头、兔眼、蛇项、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即“九似之物”,辅助道具为云牌(即云纹图案)、水牌(即波浪图案),这些都符合华人的龙型理念。铜梁龙舞的游走、缠绕、回旋、升腾等基本套路也符合“龙”的生活习性。

(三)铜梁龙舞的文化内涵

铜梁龙舞很好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第一,协调一致的团结精神。从造型看,龙集百兽于一身,是华夏民族大融合之前各个部落动物图腾的复合体,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与融合的历史,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合力和凝聚力。就龙舞而言,龙舞是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集体舞蹈,它自始至终都强调舞者互相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紧密配合,龙舞的巧妙就在于全体舞龙者动作的配合默契,才能将龙舞“活”。可见,舞龙过程最好地体现和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道理。而从龙舞所揭示的这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它提示我们要一如既往地以兼容并包的文化观来处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在不同文化之间达到和谐的理想目标。第二,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因为龙是水神,那么呼风唤雨、普降甘霖、司水理水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龙的天职;龙又是保护神,守疆卫土,保佑百姓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六畜兴旺、天下太平就是龙的神职。龙的这些造福人类的精神虽然是由人们附会而来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但这种理想和愿望在今天却是可以达到和实现的。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第三,奋发开拓的进取精神。龙因为有着神妙无比的灵活性,腾飞太空、遨游四海、上天入地都是龙所具有的本领,而无论是水中行和天上飞,如果不聚劲凝神,不奋力开拓,就不能行得快、飞得高,因此,奋发开拓为腾飞所必需。而龙舞所体现的激扬磅礴的气势、翻江倒海的力量,神采飞扬的灵性、充满活力的精神,都直接地表现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腾飞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情怀。第四,与天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龙是水神,又是雷神,是天地的化身,龙所形成的物象和气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龙被赋予水、陆、空三栖神物,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的理念,因而它在本质上成为了天人合一的代言人。今天我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既是龙舞所蕴涵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深深地积淀在龙舞中,形成了龙的深层文化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夏儿女正是把龙作为中华民族奋进、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从而得到激励,感受到振奋。

(四)铜梁龙舞的功能

铜梁龙舞突显了四大社会功能。第一,祈雨祈福。这是龙舞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社会功能,祈雨有唯心的一面,而祈福则是龙舞从古至今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第二,娱神娱己。“娱神”是最原始的功能,意即通过玩龙使“龙神”愉悦从而造福人类;而“娱己”则是龙舞发展到汉代的产物,那时人们开始把它视为一种普通舞蹈艺术,从而具备了这一功能。第三,彰力显威。通过舞龙,舞龙人的力量和威风得以彰显。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舞龙本身是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跃、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没有大的力量就完不成;第二层,龙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都将自己的力量投赋在了龙的身上,舞龙就是在显示上天威力的同时显示人的威力。第四,凝聚人心。一方面,舞龙可以让华人追根溯源,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亲和力,它无疑是联系中华民族情感的一条重要纽带;另一方面,龙舞作为重要庆典活动营造氛围的工具,其聚集人气的功能显而易见。

二、铜梁龙舞的“个性”

如果说铜梁龙舞的“共性”是其代表性地位得以确立的前提,那么其鲜明的“个性”则是其代表性地位不容撼动的根本。

铜梁龙舞的代表性品种为“大蠕龙”,也称“铜梁大龙”,它在道具、音乐、舞蹈、“灯火”等诸方面巧妙结合,达到了精湛的水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下面详述这四大特征:

(一)铜梁龙舞的道具

铜梁龙舞使用的道具包括龙的形象及其附属道具,如龙门、云牌、水牌的扎制均为民间手工扎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铜梁扎龙艺术家在造型理念上,坚持在取其神似的前提下,博采我国南北龙具扎制技艺之长,突出自己的特点,扎美,扎活,有灵气。在扎制技艺上,采取了包括竹铝兼作、真丝裱皮、复色描金、组装龙头、金片点睛、口中含宝、曲唇翘颚、立体成腮、充填脊尾、美饰龙腹、新法制鳞、龙身增肉、通篾作脊、鲤鳌促活、软化鱼鳍、强筋固缝、电光照明、螺钉固柄、云水合牌等20余项改进措施,使扎制工艺古朴,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清晰,装饰性强,龙头、龙身、龙尾三个主要部分都极为别致。

其龙头既非北方龙头的马面样,也非南方通用的蛇貌状,同时也一返当地传统的 “哭龙慑虎笑狮子”形态,而取型雄狮大张口,使其龙头高耸,口含宝珠,鼓目突腮,虬角劲健,长髯飞鬃,神态十分端庄和威严。

其龙身硕大,既有北方龙的高、大、长特点,雄伟、庄重、浑实,体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又有南方龙的轻巧、灵秀与精致特征,并能够伸缩自如,便于玩舞和展示技巧。龙身的线条不似北方龙的直硬、刚劲,而多取南方龙的曲线、柔和;色彩上不仿北方龙的简单质朴,而有南方龙的多彩与艳丽。整个龙体由24栋组成,全长为54米,超长者可达百米以上。胸径粗大,全身显得丰满浑圆,丰硕壮实,极富立体感和逼真感,外加精心彩绘,给人以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之感,整体形态十分的威武雄壮,是迄今川渝民间龙舞道具之冠,被誉为“龙灯之王”。

其龙尾为五分叉的金鱼尾,而非人们常见的蛇尾或多分叉的蜈蚣尾,遒劲高翘,灵活自如,美感突出。

此外,大龙的其他附属道具,如云门、云牌、水牌等,也同样是手工彩描,且改过去云牌、水牌分开制作成为合二为一,一面为云朵,一面为波涛,不仅使用与保管方便,而且整体上显得协调统一。

(二)铜梁龙舞的舞蹈套路

铜梁龙的舞蹈语言及技艺总体上追求灵活、大气,以大龙具、大套路、大变化来体现大气势,因而凸显出“大”的鲜明特色。

铜梁大龙的龙具由龙头、龙身、龙尾共24节组成,代表中国农时的24个节气,每条龙有舞龙者25人,舞宝者1人。根据舞龙场合变化等特殊要求,龙体可增至50节甚至100节以上,通常表演是 “二龙二宝”,在盛大庆典中,可以多至九条巨龙同场竞舞。

铜梁大龙的动作套路也极为丰富。早期有“龙出洞”、“之字拐”、“三点头”、“拜四方”、“龙舔须”、“下钻洞”、“上翻身”、“横‘8’字”、“大盘龙”等。 近年来,随着数次大活动的推进,大龙的套路有了极大的丰富与改进,先后整理出 “三环套”、“龙摆尾”、“龙抱蛋”、“双起塔”、“马步回宫”、“双龙出水”、“双龙戏珠”、“双连环套”、“如意穿梭”、“翻江倒海”、“侧身翻”、“悬空翻”、“大劈叉” 和 “平盘”、“斜盘”、“高尾盘”以及“龙旋风”、“翻梅花”、“螺旋跳”、“车轮转”、“筑长城”、“高翘尾”、“腾身穿尾”等套路,现在甚至将竞技龙舞的 “挂腰”、“悬背”、“撑伞”、“磨盘转”、“绕身转”、“青龙绞柱”、“飞龙追珠”等高难度动作融入其中。至此,大龙的动作套路已达50多个,而且各个套路之间有机结合,千变万化,张弛有度,环环紧扣,显示出衔接顺当、起伏跌宕、高潮迭起的特点。

大龙在丰富的套路变化中,还同时采用了游、滚、翻、穿、绕、盘、腾、跃等多种技法,相互穿插运用,对龙的翻腾飞舞动势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般来说,在龙舞中要同时体现这些均有一定难度的技法已非易事,而对于龙体超长超大的铜梁大龙而言,就更为困难。但铜梁龙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对每一种技法的掌握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的“游”,游成了一条或快或慢流动的 “线”、或上或下起伏的“线”,“游”得活灵活现、威风凛凛、刚柔并济,极富节奏感,而且龙头、龙身、龙尾前后呼应,“游”出了美感。它的“滚”,滚得龙衣不皱、不折、不绞、不拖,滚得龙体不停不阻,浑圆顺畅。它的“绕”和“缠”,围绕人体缠绕成塔,绕出各种花形,活灵活现,变化无穷,使大龙在多变的构图和动作转换中,呈现出运动感和流动美,舞出了龙的灵性和翻江倒海、腾飞于天地间的动势,体现出大龙特有的神韵风采。

铜梁大龙在以大龙具、大场面、大套路、大变化来体现大气势的表演中,既体现出北方龙的浩大和豪放气势,又同时具有南方龙的精美与灵巧特征;既有北方龙舞刚猛有力、激烈奔放、浑朴昂扬、表达直接的“刚”,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轻捷矫健、活泼灵巧、变化有致的“柔”。正是这种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展示了铜梁大龙所具有的特殊美学品格——浩大与精美,磅礴与细腻,从而使之不同凡响,成为中华龙的杰出代表。

(三)铜梁龙舞的伴奏音乐

铜梁大龙属广场舞蹈,为适应大气势的要求,主要采取川大锣、川大钹、川堂鼓、川唢呐等民间吹打乐器进行伴奏,为了烘托气氛,有时加进了战鼓(高缸鼓)和小打乐器包包锣、二心、苏绞、云锣等。

音乐伴奏随着龙舞套路的丰富也在不断改进。过去,龙舞一般多在游乐队伍行进中表演,只有“龙出行”、“横‘8’字”、“螺丝绞”、“龙抱柱”等几个简单的套路,锣鼓伴奏多用【长锤】、【合牌】(又名【扣扣板】)、【赶眼】、【快扣板】、【陕锣】、【火把二流】 等曲牌。舞到广场、院坝或是机关、会社和地方头面人物住地,放鞭炮、挂红、悬红包时,舞者要玩新的套路,锣鼓也集中加套打(即锣鼓套唢呐吹打),用【亮子】、【霸王鞭】、【二巷子】、【凤点头】和唢呐【东锣】、【收江南】等,有的表演打【托】,或是尽其所长打其他的“花锣鼓”。

龙舞得以改进后,伴奏锣鼓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当时,龙舞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研究出了 “龙出洞”、“三抖须”、“大出宫”、“拜四方”、“双环套”、“舞天花”、“如意梭”、“漫游龙”、“三环套”、“大盘龙”、“马步”、“大回宫”等12个套路,为了烘托气氛,以节奏强烈的锣鼓曲牌【双竹马】开场,紧接唢呐【将军令】加【道锣】送牌灯和云牌出场,再用【亮子】锣鼓配合“龙珠”亮相、表演;用【三锤半】接【左五锤】、【赶眼】送“龙出宫”;龙亮相用【东锣】;【乍眼】伴“三抖须”,龙缩回头;在“龙珠”的逗引下,用【五锤伴】,龙一跃而出;接【赶眼】、【拗锣】伴“大出宫”;用唢呐的【点将·走板】配合“拜四方”;在【赶眼】、【拗锣】和【长锤】声中“舞天花”,【长锤】中加【燕登鳌】象征“龙登殿”;“如意梭”用较快的【霸王鞭】接【赶眼】、【拗锣】;“慢游龙”以柔和抒情的【伴灯鼓】套高雅悠扬的【朝天子】;节奏较快的“双环套”、“三环套”,锣鼓从【赶眼】、【拗锣】转换为三拍子的【水波浪】,中间加唢呐套打【收江南】、【鬼扯脚】、【水仙子】等;在“龙绕圈”时配合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战鼓声接 【三锤半】;“大盘龙”奏以【东锣】,“回龙”、“走圆场”伴以由小转大的【赶眼】;在节奏铿锵的【拗锣】中走“马步”;在【尾煞】声中“大回宫”结束。

整场表演以川味锣鼓伴奏,所用的曲牌音乐激烈火爆,或急或徐,或抑或扬,时而优美抒情,时而高昂激越,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铜梁龙舞的“灯火”

铜梁大龙的表演常与“灯”和“烟火”紧密相伴,互为烘托,共同渲染着现场热烈欢腾的气氛。因大龙的龙体内设有灯烛等照明装置,所以晚上玩舞起来龙身通体亮堂,飞鬃流彩,缤纷闪亮,令人赏心悦目。同时,在舞龙现场,还常常伴随着鞭炮燃放,黄烟喷出。在黄烟爆竹的掩映下,牌灯开道,大龙呈现在云雾缭绕的广阔天空,时而腾飞,时而下旋,忽隐忽现,活灵活现,使龙的那种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的神秘诡谲、变幻莫测的神韵更为突出。

作者:重庆市铜梁县文化馆馆长,铜梁龙灯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谭国太

猜你喜欢
龙舞铜梁大龙
灯会迎春,一夜鱼龙舞
铜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传承与开展现状分析
骆山大龙:500壮汉舞动“江南第一龙”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六项举措”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月缺月圆
对标对表 务实重行 扎扎实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铜梁大地上
铜梁农村综合广播信息工程方案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