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灿 韩宏韬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论河洛地区的 《诗经》及其价值、开发和保护*
王 灿 韩宏韬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诗经》与河洛地域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相当多的《诗经》篇章就是反映了河洛地区的生活和文化,或产生于河洛地域;这其中应该包括《周南》、《小雅》的全部和《召南》的一部分。这些产生于河洛地域的《诗经》篇章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河洛地域文化的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方面,尤其具有积极意义。
《诗经》;河洛地区;文化价值;开发;保护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儒家“六经”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重要。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诗经》产生和形成的时代很早,而中华文化最重要和最早的发源地就在河洛地区。河洛地区与包括《诗经》在内的中国文化元典关系紧密。其中,《诗经》相当多的篇章都与河洛地区有关,而且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诗经》某些篇章在与河洛地区的关系上,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厘清、发掘并发扬包括《诗经》部分篇章在内的河洛文化遗产,在当今形势下,对河洛地域文化的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首先要加以说明的是,本论文所言之河洛地区,是指今天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河交界处的地区。按照学术界一般的看法,这属于狭义上的河洛地区而非“河洛文化圈”,河洛地区主要在今河南境内。
《诗经》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如果在此三部分以下,探求其分类标准,则地域标准为其首要,最典型者莫过于十五《国风》——它全是依照不同地域予以划分的。其实,推而广之,即使是《雅》、《颂》部分,也未尝不含有以地域划分的意味在内。可见地域标准在《诗经》内容划分中的重要性。
关于《诗经》中的地域分布,曾有不少学者予以探究。尤其是因为行政区划代有更迭、变化,因而,仔细辨别《诗经》地域分布,确有学术上的需要。
由于《诗经》诸篇所写作和汇编时代在西周到春秋时期,而这一时期,毫无疑问以古代的“中原地区”为核心区域;以今日行政区划而论,这一地区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这点学术界并无异议。但是,具体到各个篇章,则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明。
虽然有学者认为,河洛地区的《诗经》自然包括“《周南》、《王风》、《郑风》、《桧风》的全部和《召南》、《魏风》、《小雅》的一部分。”[1]但是,现在对周南和召南的地域分布仍然未取得一致看法。过去曾经长期有说法认为《周南》、《召南》主要在湖北省的江汉流域;①例如,《〈诗经〉作品产生的地域》(见:《陕西教育》,1994年第4期,第45页。此篇未注作者)言:“《周南》《召南》属南方作品,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带,北起汝水,南到江汉合流的武汉一带,召南南到武汉以上的长江流域。二南包括今河南的临妆、南阳和湖北的襄南、宜昌、江陵等地。”这种说法将《周南》和《召南》的地域大部分划分在了湖北省境内的江汉流域。在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上,《周南》也主要被划归到江汉地区而非河洛地区。②“百度百科”中说:“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见《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 (见: “百度百科” “周南”条,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23867.htm)当然,此处虽然有“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的附加说明,但是它以“江汉流域”作为《周南》的主要地域则无可置疑。可见,《周南》和《召南》的产生地域有进一步加以辨明的必要。
对《周南》和《召南》的地域分布尤其是它们与河洛地区的关系问题,虽有学者不同程度地涉及,③比如,郭康松先生曾有《〈诗经〉所反映的河洛文化》一文 (参见:郭康松《〈诗经〉所反映的河洛文化》,《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37—40页)。在此文中,郭先生曾经引用金启华先生在《诗经全译》中所绘的《诗经十五国风分布示意图》指出“周南”的全部和“召南的部分诗歌都在河洛地区;郭文还引用戴逸先生《关于河洛文化的四个问题》指出“二南”中也很多产生在河洛地区。但是没有人予以专题论及,因而应该进一步探讨。已有不少学者明确指出,《周南》和《召南》的主要地域都在河洛地区,或者对《诗经》与河洛地区的密切关系予以论述和强调。这方面的论述,除了有金启华先生在《诗经全译》中将“周南”的全部和“召南”的大部都划在河洛地区、戴逸先生指出“二南”中“很多可能也是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外,[2]还有不少学者指出“周南”和“召南”与河洛地区的密切关系。比如,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就曾经说:“《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黄河为中心。其十五国中,周南召南王桧陈郑在河南,邶鄘卫曹齐魏唐在河北,豳秦则在径渭之滨,疆域概不越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四省之外。”[3](P366)另外,孙作云先生也曾经多次论及这个问题。
首先,关于“周南”和“召南”的东西二界,孙先生说:“我以为‘周南’即自陕县(河南省西边陕县)以东,周公所管理的南国之地;‘召南’即自陕县以西,召公所管理的南国之地。”[4](P82)既然“周南”是在“河南省西边陕县”“以东”,那么很明显就在河南境内了;“召南”既然“自陕县以西”,则至少部分在河南。
关于“周南”和“召南”的南北二界问题,孙先生更是予以详细引证,指出:“周南的范围北自成周 (洛邑),南至江汉之间。《周南》第一篇《关雎》曰:‘在河之洲’,这足以说明周南的北限在黄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集解】徐广曰:‘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索隐】张晏云:‘自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也足证周南的北限在黄河。其南限则在江汉之间,周南有《汝坟》,言汝水;有《汉广》,称江汉。又汉水二女故事盛传于汉北襄阳一带,因此《汉广》的地望,也必在襄阳一带。《水经注·江水篇》引《韩诗·周南序》曰: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召公述职舍于甘棠,陕间之人皆知其所。这南郡与南阳之间,应该是南国的南限;申、邓、蔡、随等南国,皆在此地。所谓周南之诗,大概就是这些小国的诗。后来这些小国被楚人蚕食,所以把他们的诗,统名之曰《周南》。……召南的北限,似在终南山。《草虫》篇曰:‘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殷其雷》曰:‘在南山之阳’。这南山即终南山,也就是《秦风》所说的‘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终南’。可见召南的北限在终南。召南的南限,似达到蜀地的长江,由召南《江有汜》一诗可证。”[4](P83)
以上孙先生的论证有理有据,尤其是他引用众多的古代典籍作为旁证,更有说服力。由此可见,《周南》的全部和《召南》的大部在河洛地区是能站得住脚的。
另外,《小雅》部分,也有必要重新辨析。前文已述,曾有学者认为《小雅》的一部分是河洛地区的。但是,还有学者更进一步认为,《小雅》的全部都是成周作品,也就是说是洛阳地区的作品,因而,“小雅”也全部属于河洛地区。[5]从情理上推断和文献上分析,这位学者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可见:《周南》、《召南》和《小雅》都应该属于河洛地区。
顺便从河南省地域的角度总结一下《诗经》篇章的地域分布:十五《国风》中,郑、卫、桧、鄘、邶、陈、王诸“风”毫无疑问都在河南;①孙作云先生说:“《诗经》中所包括的地区为黄河流域以及汉水流域。若以现在的省份来说,则西起陕西,东至山东,南至湖北,北至河北(《大雅·韩奕》言周宣王改封韩侯于北韩,其地在今北京南固安县,此燕师指北燕),而以河南为天下的中心。国风中的周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桧风 (密县)、郑风 (新郑)、陈风 (淮阳),八风之诗皆在其地。这以上地区就是当时所说的天下。”(见:孙作云《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另外,宋金华女士也曾经部分论及 (参见:宋金华《〈诗经〉河南民歌简述》,《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41—144页)。另外,《小雅》、《商颂》产生的地域也在河南。
既然《周南》、《召南》和《小雅》的归属有了着落,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诗经》的内容特色和影响。
从内容上看,河洛地区的《诗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歌颂纯真爱情和深厚亲情。这一类诗歌在河洛地区《诗经》中占有很大比例。最典型且有名者,比如《关雎》描写青年男子对恋人的思恋和爱慕,[6](P22—27)《君子于役》则表达了思妇对于远方征夫的思念。[6](P256)再比如《棠棣》篇: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6](P568—575)对兄弟的重要性进行了极为动人的描述。
2.歌颂德政。比如《天保》中对于统治者的歌颂,就曲折地反映出当时还是存在施行德政、得民心的统治者的。
3.表现忧患意识和家国之思。这主要可以从《小雅》中体现出来。比如《四牡》、《黍离》等篇。这一类题材往往被忽略,其实在河洛地区《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成分。比如著名诗篇《黍离》,虽然仍然存在不同解读,但是,它表现了思念和忧患之情则无疑义。
有学者指出这些《诗经》的篇章具有如下特点:“率真之美”、“人伦之美”、“重视婚礼、重视夫妻之情”、“重视生育”、“中和之美”等等,[1]这是很有道理的。
以上是从内容特征方面对河洛地区的《诗经》进行了简要分析。如果要用一言以蔽之,则是孔子之言尤为定论:“思无邪”。[7](P14)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而不邪僻的意思。确实,从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来看,河洛地区的《诗经》也堪当这一评价。
正是这些河洛地区《诗经》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它们的特殊价值。学者们公认,河洛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概而言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源性。这也是包括河洛地区的《诗经》在内的整个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正如徐正英先生所说:“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思想元典的原创性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最有力证明。”[8]徐正英先生所言,主要是从学术源流角度而言的,非常有概括力。除了徐先生所言的理由外,河洛文化的根源性,还可以从它对其他文化的影响中窥见一斑:河洛文化对中国其他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影响巨大。从河洛地区的《诗经》而言,同样具有文化上的“根源性”这一重要特征。河洛地区的《诗经》,其中的思想、艺术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根源性”的作用。
2.丰富性。河洛地区的《诗经》具有丰富的内容。举凡男女情感、家庭亲情、爱国之心、忧患之思等等,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河洛地区的《诗经》中有所反映。这一点可以从上文中我们对于河洛地区《诗经》内容特征的梳理中看出,此处不再多赘。
3.人文性。河洛地区的《诗经》的基本思想倾向是人文性。无论是重视家族、亲情还是中和之美,都是人文性的表现。尤其是重视家庭亲情的思想 (比如对兄弟之情的强调),带有非常突出的中国式宗法思想的特点。另外,对爱情的执著和对爱人的思念,深沉而不放纵,同样具有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中庸”色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文性的体现。
正是以上河洛地区《诗经》的内容和重要影响,决定了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1.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复兴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河洛地区的《诗经》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世界非常重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时代潮流。例如,日本和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就极为重视,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果。①日本、韩国等国家对各种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高,起步早,规章制度健全,落实程度好,全民参与程度高,其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受到了广泛赞誉,其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有关内容请参见:古月《日本“文化财保护”卮言》 (一),《日语知识》,1997年第6期,第38—41页;古月《日本“文化财保护”卮言》(二),《日语知识》,1997年第7期,第40—44页;古月《日本“文化财保护”卮言》(三),《日语知识》,1997年第8期,第37—41页。高寿福《韩国非物质文亿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之我鉴》,《延边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62—64页。都重弼,潜伟《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88—95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后起者的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大有可为。而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双重价值。首先,作为古文化成果的文字性凝成和遗存,它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它所蕴含的隐形遗产也可以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隐形遗产既可以是用古音朗诵河洛地区《诗经》(因为闽南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代河洛语的发音,因而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至少部分复原古代《诗经》的读音),从读音的角度部分重现《诗经》的古代风貌,也可以是其他与河洛地区《诗经》有关的各种非物质文化因素,比如河洛地区《诗经》中所隐含的相关民俗文化内容等等。
2.从发展旅游业、振兴地区经济的角度来看,河洛地区的《诗经》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尤其是河洛地区《诗经》中蕴含有丰富的音乐、舞蹈以及民俗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努力开掘。
3.河洛地区的《诗经》产生的地域文化教育作用是河洛地区乃至整个河南省重要的地方教材内容。明确了河洛地区对《诗经》上述篇章的“产权”,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它们纳入地方教材中,加强对学生的地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乡土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河洛文化对闽南文化的影响很大,因而,发掘和保护包括河洛地区《诗经》在内的河洛文化资源有助于统一大业。河洛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的母体。很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都自称是“河洛人”。如果我们能够将河洛地区的《诗经》中的文化遗留和民族文化基因充分发掘和复活,以多种形式尽可能地展现出来,使得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来河南寻根祭祖和发思古之幽情时能够受到更多的感染和启发。当然,进一步看,重视河洛地区的《诗经》所蕴藏的文化资源,对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发掘河洛地区《诗经》人文价值的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河洛地区《诗经》为载体,充分发掘其中的人文资源,并将之纳入河洛地区和河南省的文化产业规划之中。
既然《虞美人》可以谱曲演唱,那么,河洛地区的《诗经》也完全可以如此。完全可以邀请方文山来研究河洛地区的《诗经》。《青花瓷》、《兰亭序》等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古典文化的体裁完全可以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机,而并非如过去所认为的那样与现实凿枘不入。尤其是《诗经》在这方面已经有《在水一方》(从《诗经·蒹葭》改编而来)作为先例,完全可以摹仿。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民俗表演,就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景点和孔庙祭孔表演一样。
另外,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可以考虑部分地复原河洛地区《诗经》的文化生态。山西大同的复古城市建设,虽然其具体做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其思路确实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重点发掘关于河洛地区《诗经》中的有关内容,尽量复原其古代生态,包括古代建筑的修建、古代歌舞的表演等等;树立有关河洛地区的《诗经》的文化宣传意识,比如壁画和广告牌的设立等等。就像洛阳十字街的保护一样,我们可以依托《诗经》的内容,将客家文化中所保留的文化基因和《诗经》内容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复活《诗经》中的音乐因素,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2.树立标志。在城市或者风景区的有关地方,树立有关河洛地区《诗经》的标识或者宣传牌,包括河洛地区《诗经》原文、解说、配图等等。
3.通过动漫复原、推销河洛地区的《诗经》。动漫行业是现在的朝阳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对传统文化的复原、发掘和宣传,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有力方式进行。
以上各种方式都可以用在河洛地区的旅游开发方面。总之,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彰显河洛地区《诗经》之美和它的人文价值。
[1]郭康松.〈诗经〉所反映的河洛文化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
[2]戴逸.关于河洛文化的四个问题 [J].寻根,1994,(1).
[3]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孙作云.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凤贵.〈大雅〉〈小雅〉辩 [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1).
[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简体字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简体字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徐正英.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J].河南社会科学,2010,(6).
The Value,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Book of Songs(Shijing)in Heluo Area
WANG Can;HAN Hong-tao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Book of Songs(Shijing)is related to Heluo area closely.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oems in Book of Songs(Shijing)are the reflection of life and culture in Heluo Area,in other words,they arise from Heluo area including all Zhounan,Xiaoya and parts of Shaonan.The poems have influence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greatly and are of special cultur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well,particularly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eluo culture,the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across Taiwan Strait.
Book of Songs(Shijing);Heluo Area;cultural value;development;protection
I207.22
A
1671-7406(2011)08-0016-05
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一般课题“《诗经》产权保护及利用对策研究”,项目编号:E114/B208。
2011-05-25
王 灿 (1972—),男,山东枣庄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责任编辑 王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