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华 刘洪彪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唱、诵、辩、视”
杜俊华 刘洪彪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理论性强和枯燥性的特点,容易形成“学生没兴趣学,教师没兴趣教”的局面。因此,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本文拟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为例,探讨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唱、诵、辩、视”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愉快教学的始祖,在《论语》中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而使学生通过愉快学习,达到“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乐知”呢?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该课程作为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讲授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等重大历史内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该课程具有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双重学科性质,在一些人看来具有枯燥性和说教性的特点,尤其不易引起成教学生的注意和共鸣。加之这门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讲桌,教师在三尺讲台靠三寸不烂之舌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这种教学把学生作为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常使学生感到历史的枯燥无味,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为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教师可结合所讲内容以及成教学生的实际,抽同学或教师与同学一起重温经典歌曲,学习理论知识。比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列强割占中国领土,激起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七子》。“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1999年,在澳门回归之时,澳门小女孩容韵琳清澈的眼神和纯真的歌声,唱出“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在课堂上演唱该歌曲即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教学中运用演唱经典歌曲的方式让学生来感染气氛,受教学时间的限制。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联系教学内容,从众多歌曲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歌曲。比如,关于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的歌曲就有很多,为什么选择《南瓜汤红米饭》这首歌呢?最主要的是该歌最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当时红军官兵一致,在艰苦的环境中以苦为乐,打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其次,教师教学中所选择的歌曲不要太难,应该具有一定的通俗性,至少绝大多数学生听过或唱过,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形成一种氛围。如果所选的歌曲学生都没有听过,即使教师唱得再好,可能学生的反响并不太好。比如,在教学红军长征时期四渡赤水摔掉后面跟踪的大量国民党军,可以选择《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通过演唱和教师的讲解,使同学认识到,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其三,可以联系实际,巧妙地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点,编成歌曲让学生便于记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游击战思想时,可以巧妙地把范晓萱的《健康歌》用上。将歌词改为“(红军牵着敌人)左三圈,右三圈,(敌人)脖子扭了,屁股扭了,敌人都傻了眼”,然后又念道白:“胖子被拖瘦呀,瘦子被拖死,蒋介石的嚣张气焰全都拖没了。”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兴趣、动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学生内在的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要依靠外部的作用而起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了提高成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老师还可以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相关诗词,教师加以激励(称赞其普通话标准,朗诵有感情等),教师再联系相关诗词内容加以讲解。比如,在教学“毛泽东去重庆谈判,重庆民众的积极反应”时,可以请学生朗诵柳亚子的七律诗:“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归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在诗中,作为民主人士的柳亚子,念念不忘昔日“羊城初晤”,津津乐道而今“渝州重逢”,更崇拜毛泽东不畏艰险亲赴虎穴的“弥天大勇”。
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诵诗词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应对让学生了解背景,明确目的。朗诵诗歌前,教师应让学生搞清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背景和目的后,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使学生在朗诵时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意志和胸怀。
其二,要让学生了解当时革命者的心情,深入理解革命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黄花岗烈士誓死如归的精神时,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朗诵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所写的《与妻书》:“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林觉民在信中,委婉而又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
其三,要让学生掌握好朗诵的节奏,语言流畅。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及其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语音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人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学生在朗诵诗词中中,该激昂的就激昂,要悲愤的就悲愤,该提高音量时应提高音量。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注意听和记,而且还要开动脑子想问题,以及组织语言进行辩论,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和辩论。特别是对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或者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会产生很好的效果。陶行之倡导的“六大解放”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学活动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情,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组织学生讨论,“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谈”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成熟的社会基础时,可以先摆出一些错误的观点诸如“中国共产党是早产儿”、“中国共产党是舶来品”等,然后请学生批驳这些错误观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干部条件和外在因素,其中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是外因,是催化剂,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根本原因。
当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而巧妙地设计好讨论题。选题难度要适中,太简单或太复杂都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其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其三,应注意首先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讨论前,教师应简要地说明讨论题及意义,讨论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深入思考,不得放任自流。要求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质疑、辩论和补充。其四,当学生碰到力不能及的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提示,帮助排除障碍。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分辨是非,自己纠正,不要轻易表态,简单地当裁判员。发言不宜过多,既要以学生讨论为主,又不当“袖手旁观”者。其五,在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结束讨论时,教师要及时作总结和评价,升华教学内容,也可以提出巩固、提高所学内容的要求。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非智力因素(动力系统,包括兴趣、情绪、动机等)与智力因素(工作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实施愉快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努力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中观看相关的视频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图象、声音、图表、视频等快速传递的特点,配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有关的录象片段,往往能做到形声并茂,创设学生快乐学习的环境,更易引起学生共鸣,使教材内容生动化,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趣味化、形象化。比如,在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当讲述“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时,可以播放台儿庄战役的相关视频。
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视频资料的时间长度。视频只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不能整节课整节课地看视频,使学生处于“放羊状态”,而应该联系教学内容,选择视频中的相关片断进行教学。比如,观看电影《秋收起义》时,就主要看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往哪里发展的相关视频内容。
其次,教师应该选择是那些符合历史事实的教学视频,不能选择那些“导演为了创新而增加了许多现代元素或导演自己的想象东西”的视频材料来教学,有些经过导演改编的电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其三,教师在让学生观看视频时,注意在关键环节时停顿下来,让学生思考和辩论,然后再继续观看,以加深印象。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7章第3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时,可选择观看视频《民主之澜》张澜与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合作。在观看张澜为主席的民盟被蒋介石解散时,先停顿下来,让学生讨论民盟会有什么反应,中共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然后再看相关的视频。
[1]张以文.译注〈论语〉[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2]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2002.
[3]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闻一多.七子之歌,现代评论[J]第2卷第30期,1925-07-04.
[5]柳亚子.赠毛润之老友[N].新华日报,1945-09-02.
[6]陈昌铎.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主张的现实意义[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5(7).
[7]彭聃龄.认知心理学(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杜俊华,博士,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刘洪彪,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