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
加强工会工作为助推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源动力
唐军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严峻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2007年6月,中央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在重庆这样一个具有中等省构架和欠发达省特征的直辖市,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寻求突破。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形成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新格局作为很长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本文在阐述中央选择重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强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我市各级工会组织在助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所取得成绩,创造性地提出了下阶段工会工作的重点,旨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二)城乡二元特征尤明显,使重庆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试验极具示范效应
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是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比较发达的城市与相对落后的农村并存。全市人口3100万,三分之二在农村,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重庆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再加上大库区,又处内陆腹地,城乡统筹发展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和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统筹城乡改革的试验,为重庆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极大的挑战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城乡统筹既是重庆发展要解决好的问题,也是重庆改革要突破的问题。重庆作为改革先行先试者,这是中央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高度肯定,也是国家推动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庆将得到“四大机遇”,即改革先行试验的机遇、知名度提升带来的机遇、国家重点支持的机遇、川渝携手发展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这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能力方面的挑战,保护耕地与工业、城市用地矛盾的挑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欠帐多的挑战,农村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少增收难的挑战,农民素质差、组织化程度低的挑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的挑战等方面。
(一)组织教育农民工行使民主权利,是法律赋予工会机构的主要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一章第五条、六条指出,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各级工会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工的民主合法权益,维护城乡职工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民主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和教育广大农民工增强权利意识,积极探索农民工维权新模式,切实服务好、维护好广大农民工群体权利,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工会的神圣职责,实现城乡职工均衡、持续、协调发展。
(二)广泛吸引农民工入会,是中央交给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出发点是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在工业和城市,难点在农业和农村,关键在减少农民,目标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近两年,我市各级工会积极实施“农民进城、工会进村”工程,稳步推进村工会、社区工会建设,目前全市共有村、社区工会组织8122个,工会组织覆盖面为77%,但大量的农民工没有入会。所以,建立完善工会组织,吸纳农民工入会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落实“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目标要求的切实举措。
(三)促使农民向知识型产业工人转变,将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农村改革推进和各种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的发展,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工作和生活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近几年工会组织的大规模走访调研,证实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吸收进工会组织中来。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和适应重庆产业大发展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育才,依企成才,广泛开展“五个重庆”建设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通过技能培训、技能比武和劳动竞赛,不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之变成知识性的产业工人,为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把握时代主流,工会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再谱新的光辉篇章
自重庆市工会成立80余年来,重庆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是联系职工最为广泛、了解职工最为全面、做职工群众工作经验最为丰富的社会团体。在城乡统筹改革试验中,市各级工会组织应该尽快完善组织机构,拓展工作领域,一如既往的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民工从困难帮扶、法律援助、权益维护、技能提升、就业指导、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创新体系,增强工会组织活力
为切实加强对统筹城乡改革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确保这项重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市总工会专门成立了农民工工作委员会,下设农民工工作办公室(现与基层组织建设部合署办公),落实了办公人员。同时,市总工会进一步整合部门、产业工会,调整充实职能,加强区县总工会建设,按照“农民进城、工会下乡”的思路,大力发展乡镇、街道乃至村级工会组织,大力发展“两新”工会组织,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增强基层工会组织特别是农民工工会的活力。
(二)深入调研,切实把握新时代农民工的特点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对农民工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把握农民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2006年以来,市总工会把农民工问题作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专题调研的一个重要内容,努力掌握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先后形成了《重庆市农民工社会心态和发展愿望专题调研》、《新形势下农民工维权工作调查与思考》、《城乡统筹发展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会工作的思考》等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通过对农民工问题的深入调研,各级工会提高了对做好农民工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重庆工会组织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调研和对策建议,引起了地方党政的高度关注,一些调研成果成为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体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的重要参考。
(三)多方协商,维护农民工权益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各级工会积极协助参与地方政府有关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制定,推动有关方面将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总工会、各区县(自治县)总工会还主动参与同级党委政府建立的农民工工作领导协调机构,推动将农民工维权工作纳入政府联席会议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在配合人大、政府开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中,注重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指导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大力推行工资、安全卫生等专项集体合同,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落实农民工的民主权利。近三年来,全市各级工会为农民工追讨欠薪累计近2亿元,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位于全国前十位。
(四)多办实事,得到农民工的广泛好评
各级工会积极为农民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2010年起,重庆市总工会与重庆银行每年共同筹资400万元,连续5年共计筹资2000万元,壮大了“金秋助学”的资助实力,2010年资助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32394人(比2009年增加了28%)。近两年,各级工会连续开展“工会干部与农民工一起吃年夜饭、一起过春节”活动,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放映露天电影,为在岗工作的农民工送去欢乐祥和。同时,各级工会加强了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对3000余名农民进行了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主动联合有关部门召开民营企业招聘周、组织返乡农民工进疆务工等系列就业服务活动500余场,帮助近10万名农民工实现了就业再就业。这些做法,使农民工得到了实惠,也使工会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欢迎和好评。
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民工是随着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而出现的一支新生力量,农民工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还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推进才能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套路。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结合重庆实际,进一步找准工会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工会工作更好地为大局服务的新思路、新途径、新载体。当前,要突出重点,狠抓五个关键:
(一)抓组织,切实加强源头入会和会员管理工作
组织起来是工会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夯实组织基础。要按照“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乡镇(街道)工会联合会的规范化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村、社区和企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建设。二是要扎实细致地做好源头入会工作。农民工流动性强、相对分散,唯有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才能尽可能地吸引他们入会。各基层工会要根据工作对象的特点,充分利用春节和农忙等农民工返乡集中的时间,采取工会下乡“赶场”、工会知识院坝会等形式,向农民工发放宣传手册,讲解工会知识和服务内容,让广大农民工了解工会、熟知工会、信任工会,在外出务工前主动加入工会组织。三是要加强管理,巩固会员发展成果。要按照全国总工会关于农民工会员“一次入会、持证接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的管理制度,简化农民工入会程序,畅通农民工会籍接转渠道,防止农民工会员流失。我们只有在方便上下功夫、在待遇上做文章,农民工会员才能进得来、留得住。
(二)抓维权,着力帮助解决农民工的现实利益问题
这是农民工工作的根本,是对工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检验。工会做好农民工工作,就是要叫响做实“农民工有困难,要维权找工会”。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积极推动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积极促成并配合参与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的执法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二是要深化和扩展双向联动维权机制。进一步深化省际城际间双向联动维权机制,积极推动输出地与输入地工会间的联系协作。在农民工外出相对集中的省市,探索建立工会工作信息员、联络员制度,定期反馈外出农民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及时反映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重大侵权情况。三是要整合力量,形成维权合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好《重庆市职工法律援助办法》,依靠政府力量,依托社会资源,建立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逐步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困难农民工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三)抓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工在重庆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是工会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素质。各级工会要把提高农民工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习惯养成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农民工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二是要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构建“企业+培训(实训)基地”的模式,通过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式等多种方式的技能培训,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不仅提高就业能力,而且逐步具备发展能力,在企业能够成长为业务骨干,甚至离开企业也能够逐步走向创业。三是要投身劳动竞赛,锻造新型农民工。壮阔的劳动场面、火热的劳动竞赛,是把农民工锻造成现代产业工人的“大熔炉”。要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一系列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中,大力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等适合农民工的竞赛活动,努力取得更多的技术革新、发明成果,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成为真正的现代产业工人。
(四)抓帮扶,真心为农民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各级工会要把推动解决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农民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民工困有所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子有所教,沐浴党和政府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要平等纳入。全市工会要对所有的帮扶救助工作进行一次清理,全面、平等地把农民工纳入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和政策咨询,为困难农民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二是要创新高效。对农民工的帮扶救助,要帮到点子上、扶在关键处、救于必要时,促使他们最迫切、最关心、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得到解决,必须探索创新,采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和途径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真心关爱。工会是所有职工包括农民工的家,农民工这个新成员,应该得到“家里人”更多的关心、帮助和呵护。全体工会干部要当好“家里人”,首先应解决好感情问题,自觉用“四热八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五)抓形象,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树立工会农民工工作的良好形象,是争取党政支持、凝聚各方合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让全社会形成“农民工有困难,要维权找工会”的共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理论的高度,向全社会阐明农民工工作为什么是工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阐明工会叫响做实“农民工有困难,要维权找工会”,就是替党政分忧,替农民工解难,就是向社会和广大农民工表明,农民工有困难要维权,工会要承担起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第一监督人的职责,发挥反映诉求、组织协调、帮扶解困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强化工作措施,以扎实高效的工作树立形象。全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搞好农民工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用扎实高效的工作去树立良好形象,去赢得理解和支持,去发挥好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的作用。三是要搞好宣传引导,塑造农民工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的形象。要通过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的塑造,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民工、尊重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作者:重庆市总工会常委、经济技术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