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高地中聚集人才洼地的建设路径

2011-11-04 13:29蒋继华
重庆行政 2011年1期
关键词:高地重庆人才

蒋继华

内陆开放高地中聚集人才洼地的建设路径

蒋继华

随着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全国各地人才发展战略部署也相继展开,纷纷规划建设人才高地。而人才高地是个目标性概念,要实现人才高地,首先需要构建起聚集人才的洼地,做到人才汇聚,人才功能发挥,人才价值实现,达到人才量与质的制高点,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人才聚集的现实压力

面对全国各地建设人才高地的积极行动,重庆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

一是人才成长的制约性。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无论在知识、能力、才干的增长,还是在工作业绩的取得上,既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又需要实践锻炼。此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就是说,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仅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据统计,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大,但是能真正发展为人才、为社会创造出较大价值和财富的还是有限的,人才资源在一定的时期内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二是人才竞争的激烈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竞争力是最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进行深层次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技术与创新作用越来越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地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从四个直辖市人才需求对比看,北京和上海到2020年人才规划总量将分别达到638万和640万,天津着力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实现2020年人才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600万左右;从友邻四川省看,人才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成西部人才高地,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西部、紧跟东部、融入世界,人才总量将达到1100万,超过重庆400万。面对兄弟省市的人才竞争,未来五至十年,重庆要形成聚集人才的洼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是人才发展的选择性。人才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当重要,但是,人才自身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首先表现在对职业优劣、工作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判断和选择。除此之外,作为人才尤其优秀人才最根本的是要看一个地方是否有其施展抱负、发挥作用的平台与空间,是否具有人才价值实现所必须的环境。

二、重庆人才聚集的战略方位

落实“314”战略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五个重庆”,必须立足三个战略重点,推动人才发展,实现人才汇聚。

一是突出核心区域人才聚集。在未来五至十年,实现重庆跨跃式发展,需要引领战略发展的发动机引擎带动,更需要为经济加速提供人才保障。首先,围绕两江新区建成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培育一批各领域创新型人才。其次,围绕加快建设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人才集聚区,大规模集聚一批相关产业高端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再次,围绕重庆主城核心区建设,着力在各发展组团建设中,培育研发设计、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中介会展、文化传媒、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社会服务等类型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是突出梯度人才聚集。在强化主城核心区域人才发展与聚集的同时,要注重重庆整体人才发展的规划与实施,使人才集聚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拓展的人才汇聚态势。首先,突出主城以外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园区,如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对人才的需求。其次,积极谋划区域中心区县人才发展工作。积极为江津、涪陵、永川、合川、南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再次,充分考虑和支持区县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突出发展和聚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纺织服装、食品药业、冶金建材、汽摩零部件等产业方面的人才。

三是突出持续性人才建设。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重庆发展所需要的城乡高技能人才和农村领军人才、农业产业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还很缺乏。未来五到十年,需要积极开发统筹城乡人才资源,进一步深化“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三万计划”,加快建设一支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引导人才向农村、向基层、向艰苦边远地区汇聚。

三、多措并举推进人才洼地建设

根据重庆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着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使重庆成为人才聚集的“沃土”。

一是积极打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引进人才。人才聚集最大吸引力在于经济社会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发展转型所带来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首先,着力增强“两江新区”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发展引领和人才“磁场”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沿,成为引导新的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前沿,成为引领人才集聚的前沿,为社会精英人才聚集提供平台和载体。其次,积极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人才的学习培训、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生活居住提供便利条件,为人才价值发挥提供最大限度地机会和平台,制定和完善不同类型人才服务政策,提供多样化人才服务,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让人才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荣誉、地位和实惠,充分调动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再次,积极打造“人才产业链”。高度重视“领军人物”与人才的聚集关系,既有“帅”、还有“将”,更有“兵”,统筹规划和建设“帅”、“将”、“兵”三种人才的群体培育及合理配置的“人才工程”,形成人才汇聚的完整链条。

二是着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增强人才聚集的潜力。在引进人才同时,更要积极探索构建立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落实培养措施,实现多渠道培养人才。首先,突出高端化培养人才。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中心任务,会同各系统和人才所在单位,采用聘请合作导师、选派培训进修、组织学术交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高层次人才,适应新时期行业发展和重大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工程对各学科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其次,坚持“以用为本”,实践锻炼培养优秀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注重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开放中锻炼和培养人选。再次,重视国际化培养人才。充分发掘各种渠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人才到发达国家参加中长期或短期培训,提升人才的开放眼光和开拓思维。最后,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信贷融资等全方位的扶持和服务。在科技智力资源密集的开发区、科技园区和大学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内建立一批创业培训和孵化基地,吸纳大学生创业,为其早日成为人才提供有效载体。

三是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为人才聚集提供持续支撑。坚持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资源开发,加大人才发展的持续投入,着力做到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首先,扩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规模,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重点人才项目建设。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发展中专列人才开发资金。其次,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再次,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健全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四是健全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实现人才聚集常态保障。重点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流动配置以及发展保障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才发展与集聚提供根本性保障。

作者: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高地重庆人才
重庆客APP
人才云
燕晗高地
高地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