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锋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147)
重庆公路养护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研究
徐其锋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147)
随着重庆市公路建设的大发展以及公路养护企业体制的改革,使得重庆公路养护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和更激烈的竞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客观上要求公路养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公路养护企业应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学习和运用新技术,探索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以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一个企业组织必然对应于一定的组织结构、权力等级以及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共享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共同的行为特征。许多学者认为我国许多企业没有企业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我们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对重庆公路养护企业所处的究竟是怎样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重庆市公路养护企业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有助于我们认清企业组织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提出对策建议打下基础。
经济学理论一般将社会产品按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享用,或者说不能阻止任何人随意享用,排他性则与之相反;所谓非竞争性,就是当使用某种物品的人数增加时,不会影响原来的消费者对该物品的需求,竞争性则与之相反)分为四类:一类是私人物品 (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冰激凌;二类是公共设施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公路;三类是公有资源 (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海洋中的鱼;四类是公共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比如国防、公共医疗等。上述的分类所列举的对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其他社会产品。也有研究认为公路属于公共物品或者私人物品,判断的依据是是否带有收费性质,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①吉军晓.市场化改革中的江苏公路养护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6.6因为公路中比较重要的高速公路就极具排他性,比如非机动车就无法进入,而且一般行人也无法进入。因此将公路称为准公共物品更为准确。
一方面,既然公路属于准公共物品,那么他也带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公路的边际成本为 0,那么边际收益也应该为0,因为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公路的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也就是说,公路应该免费提供。另一方面我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在建国后受当时国内外政治格局的影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公路的提供完全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由政府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养护,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决定着对公路供给的数量。这就注定了公路养护企业一诞生就是公路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
中国改革开放使重庆公路事业蓬勃发展,但重庆市修建高等级公路则始于 20世纪 90年代。在这之前,等级公路少,特别是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高等级公路就更少,所以重庆当时公路的养护模式,绝大多数是小道班养护,每个道班大约十人左右,养护里程基本控制在 6~10公里,养护手段极其落后,人工养护是公路的主要养护形式,机械化养护水平很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部分地区进行了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将若干个小道班合并成大道班,养护手段也由原来手工养护转变为机械养护,公路养护企业 (此时的公路养护企业不等同于今天的企业概念,它不是独立的法人,而是公路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养护机械化。同时,公路养护企业不断引进公路养护技术人员,促使公路养护企业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公路养护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但这时候的公路养护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公路养护企业实则是以一种等级权力控制组织形式存在。主要体现在任务安排、经费、人员调配、财务管理、单位性质、工资分配等多个方面。传统的公路养护管理 (建、管、养不分家)越来越不适应重庆市公路的发展速度。1994年,随着中央政府宣布我国将有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重庆市道路养护行业企业也纷纷改制。许多新组建公路养护企业脱胎于原来的公路养护事业单位。
在新组建的公路养护企业中,许多企业是公路管理部门附属机构,这集中表现在人员调配和事权上。比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主要部门负责人由政府直接任命或直接由政府官员兼任。企业的经营活动受行政因素影响大于经济因素,在对公路养护资源的配置上依然遵从于上级的行政指令计划,通过层层下达目标计划来完成。由此带来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等相关问题。
1.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公路养护企业成立时,受管理部门财力制约.普遍存在投资规模过小的情况,使得企业在争取资金、引进人员等诸多问题上受到限制,导致企业无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公路养护水平,由于资金匮乏,使得公路养护企业引不进也留不住高素质人才,无法添置新设备和使用新技术,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进而使公路养护企业运营质量差、效益不高,进而又陷入融资难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使公路养护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2.公路养护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制约。公路养护企业的施行的依然是权力等级控制组织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自上而下的开展公路养护被许多企业管理层奉为不可争议的管理定律。使得企业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时缺乏战略性思考,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氛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和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而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却很少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对重庆市公路养护企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重庆市公路养护企业存在的问题既受旧体制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公路养护企业一方面在抓内部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公路养护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管护模式应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如何使公路养护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认为归根结底是应建立更有效的组织模式,即公路养护企业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组织面临快速变化的外在环境,转变传统的等级权力控制组织理念,动态的评估组织战略实现过程,坚持终身学习以适应新的知识,进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的涵义主要包括:一是我国的国情是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二是组织在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时,不能再以传统的等级权力来控制,减少组织成员的依赖性,做到企业组织的扁平化,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使组织成员减少对组织的对抗情绪,自愿自觉参与到组织活动中,增强组织的内在互动;三是动态评估组织战略的实现过程,可以减少组织成员学习的盲目性和挫败感,防止组织成员学习的急功近利。倘若组织能对其战略进行动态评估,则组织成员便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责任,自觉学习,为实现组织战略自觉与组织成员进行相互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四是学习型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学习型组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导向。因为组织成员的偏好可能不一样,所以组织的战略实施,必须是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因此组织学习必须在建立共同愿景上提供指导。而且组织提出的组织战略并对组织战略的动态评估实则也是对组织及成员的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学习型组织的内部必须保持动态性。要实现对组织战略的动态评估,客观上也要求组织建立起多元反馈机制,组织内部的学习应当是开放的学习系统。这里的反馈不仅包括组织低层次人员之间的反馈,而且也包括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反馈。三是学习型组织拥有组织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拥有保证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是学习型组织与一般学习培训机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组织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环境。为了营造起组织学习的氛围以保证组织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拥有相应的长效机制。
1.增强公路养护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用以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 (健康状况)等。而获取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包括医疗保健与健康服务,各种在职培训,学校的正规教育,社会组织的成人学习计划以及个人和家庭为改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迁移。该理论论证的最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物力资本 (包括机器设备、资金等)。而重庆市公路养护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而且企业对战略的动态评估有利于企业成员更好的明确自己的责任,自觉学习,为实现组织战略自觉与组织成员进行相互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实则是加速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
2.培育起公路养护企业的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否与时俱进,是关乎企业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是执行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公路养护企业从产生到现在,许多企业依然遵守权力等级控制组织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官僚思想严重,执行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公路养护企业的办事效率和经济效益。建立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提出企业的战略计划,然后建立起共同愿景,企业员工、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有利于消除思想上的分歧,寻求共同的价值观。公路养护企业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培育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执行力,进而提高公路养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提高公路养护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计划经济时期,公路养护企业的一切行动都听上级管理部门的安排,基本是没有风险,许多人把公路养护企业看成是铁饭碗。然而,随着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企业改制以后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公路养护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将有助于增加对未来事件的预见性,公路养护企业可以适当调整战略,及时修正战略评估方式等措施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1]于凤霞,温承革.学习型组织——西方学者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83-87.
[2]孟丁.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J].经济师,2004(3).
[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 [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5]李宗红,朱洙.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011-03-24
徐其锋 (197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
(责任编辑 范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