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张聚华,王麒凯,熊 娇
(1.重庆理工大学 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党委办公室;c.重庆汽车学院,重庆 400050;2.重庆大学 就业办,重庆 40003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
王兴国1a,张聚华1b,王麒凯2,熊 娇1c
(1.重庆理工大学 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党委办公室;c.重庆汽车学院,重庆 400050;2.重庆大学 就业办,重庆 400030)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指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是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的内动力[1]。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淡薄。由于缺乏理性的职业规划,不少学生都在盲目求职[2]。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相关策略。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20所不同地区高校 2010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共发放问卷 1 500份,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1 284份,有效回收率为 85.6%。
(二)调查工具。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编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卷。问卷涉及职业规划目标意识、职业规划手段意识、职业规划价值意识三个维度,共 28个项目。按照 likert的 5点量表要求被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在“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上做唯一选择,并按照1~5计分。
问卷采用同质信度和分半信度作为信度的指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卷在三个维度上的信度均在 0.70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结合专家评议和因素分析,以保证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三)程序。问卷施测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主试由专业人员担任,采用统一指导语。测试前被试表达知情同意,测试后致谢并提供部分反馈。数据采用 SPSS10.0 forwindows进行处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总体得分为 3.82(总分为 5分),说明当前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意识有待提高,得分仅为 3.66分,说明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三个维度平均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职业生涯规划手段意识”高于“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意识”高于“职业生涯规划价值意识”。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差异比较。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的 t检验,结果见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手段意识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意识上差异显著 (p<0.05)。女生在三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男生。
2.不同学科性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差异比较。被试按不同的学科性质分为理工科、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其他四组,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 2。不同学科性质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卷的三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经平均数的多重比较 (LSD法)发现,三个维度上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得分都显著低于另外理工科、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理工类与经济管理类、其他类两两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差异比较。被试按不同的家庭所在地分为省城、市县、乡镇、农村四组,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 3。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卷的三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三个维度农村毕业生显著高于乡镇毕业生和省城毕业生。
4.不同工作经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差异比较。被试按有无工作经验分为两组,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和独立样本 T检验的结果见表 4。不同工作经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维度上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三个维度都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5.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校层次、学生干部上的多元方差分析。为了考察不同学校层次、学生干部及二者交互作用条件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差异,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各维度均分及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5所示。在主效应方面,学校层次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主效应不显著;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手段意识上差异显著 (p<0.05),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在职业生涯规划手段意识更强。而在在交互作用方面,学校层次与学生干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 (p>0.05)。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差异比较
表2 不同学科性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差异比较
表3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差异比较
表4 不同工作经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差异比较
表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校层次、学生干部因素上的多元方差分析
第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卷中,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总体上表现良好,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三个维度中得分较高的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手段意识,其次为目标意识和价值意识,可见大学生在虽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手段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价值的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开展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使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全面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第二,从性别角度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受自身生理因素、社会对女性就业歧视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等因素影响,女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更缺乏信心,也会有更多的焦虑和恐慌心理。女生在就业中相对弱势的地位,更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不同学科性质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卷的三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得分都显著低于其他学科的学生。这可能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学习方法有关。人文类学科学生思维可能较为感性,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第四,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卷的三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得分上看,农村毕业生显著高于乡镇毕业生和省城毕业生。农村大学生因家庭的贫穷和艰辛造就了坚忍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他们更相信只要敢于拼搏与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从一进校门就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会有清晰自我认识、及对环境充分分析,将就业的压力转化为求知的动力,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
第五,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论是兼职还是全职,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对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充分的估计,不会再盲目认为毕业后就总会找到工作,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紧迫感。
第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手段意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与外界接触较多,与老师、同行业的前辈、师兄师姐接触较为频繁,在频繁的沟通交往中学习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这得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手段意识更强。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学校可通过举办讲座、团队辅导等宣传方式让大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逐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和意义,从而主动探索和正确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个人兴趣等做充分的把握,并与老师、家长、学长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基础上设计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
第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逐渐由选修课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过渡。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4]。
第三,引培结合,建设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高校更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应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服务和管理体系,组建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生涯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兼职人员参与的指导队伍。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5]。
第四,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高校要指导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毕业实习等来锻炼大学生们的职业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到校与大学生座谈交流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1]钟谷兰,杨开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梁结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之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8):162.
[3]王敏.试论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必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06(12):89-90.
[4]张敏坚,林世丹,蔡惠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调查及对策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07-108.
[5]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35-39.
2010-11-10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0SKK04)。
王兴国 (1962—),男,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
(责任编辑 范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