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机制有效性问题研究

2011-10-30 13:44饶宁华曹华林
关键词:计划科技

饶宁华,曹华林

(重庆理工大学 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50)

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机制有效性问题研究

饶宁华a,曹华林b

(重庆理工大学 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50)

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机制的“有效性”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市场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活动与技术创新主体的目标导向存在差异。要解决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机制有效性问题,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及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政府科技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

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有效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带动产业集群、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技术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现象。“市场失灵”是某些技术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导致纯市场机制的技术供给不足;“组织失灵”则是指单个个体由于个体能力的有限不能满足某些技术研究开发的要求。要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解决相关技术的市场失灵或组织失灵,政府一方面要为此作好政策服务,即通过各种鼓励性的政策安排和各种具体的服务措施,鼓励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政府也可以通过建设公共技术平台,阶段性地参与到事关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甚至是产业先导技术的研发当中来,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提供相关技术产品,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性工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主要面临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是否愿意创新的机制有效性问题;二是如何创新的运行效率性问题;三是是否遵循工业公共技术具有的公共产品的客观规律问题。由于创新的机制有效性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区域性工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的机制有效性问题。

一、区域性工业公共技术供给平台建设中存在的机制有效性问题

目前,区域性工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机制创新的“有效性”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由于技术创新的机制性缺陷影响,制约了技术创新的效果,也就是“是否愿意创新”和“是否愿意按照市场导向进行创新”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对应着两个不同性质和层次工业公共技术创新问题,即市场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问题和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导向问题。

图1 公共技术供给平台建设的“机制有效性”问题分析模型

(一)市场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性问题

影响和制约区域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动力源问题的关键是市场竞争相关的机制性和政策性的环境问题。我们分析作为工业公共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三大主体的技术创新行为机制,就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不尽完善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不尽完善已经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例如,我国一些企业感叹: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则“早创新早死,晚创新晚死”。尤其是所谓的工业产业共性技术,企业如何得到技术创新的有效回报,这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之一。

2.区域性科研院所面临生存压力影响和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动力[1]。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不尽完善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减低,而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的滞后又导致技术成果的市场化转移效率低下,技术创新成果往往需要较大经费的投入和较长时期培育的规律性特点,影响和制约了改制后的科研院所通过技术创新获取利益回报,因而制约了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动力。

3.高校体制决定了高校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主体。高校的投资体制决定了高校没有能力进行投资,当前高校由于贷款负担过重更加剧了财务压力。同时,目前我国高校创新的优势主要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基础性创新,也不在技术创新上。因此,高校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主体。

4.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不具备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围绕区域工业公共技术需求,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起了技术创新平台,也即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这些技术创新平台绝大部分不具备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他们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属主体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也缺乏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具备技术创新投入的能力。

(二)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机制性问题

所谓“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导向问题”是指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否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根本目的”的原则而有效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与上述“市场主导的技术创新活动动力不足”的问题恰恰相反,“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其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却偏低、转化效果偏小。

目前,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立项方式来呈现的。但政府科技计划的项目立项模式还不能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既然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应用和市场推广为目标,那么技术创新应该既适应科学创新的规律,又适应市场创新的规律。我们现行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基本上沿袭了科学创新的组织方式,但没有体现出技术创新的规律和特点,更没有充分体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规律和特点。

学生干部群体作为优秀学生的集合体,有更多与外校优秀学生交流的机会,并且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参加国际竞赛的信息,他们之间相互鼓励,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学生干部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知高于非学生干部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不定期开展跨班、跨年级,甚至跨专业、跨院系的小讲座,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眼界,认清自身不足,激发学习动力。

1.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机制性问题。现行的由科技人员提出项目立项申请和论证的方式不能从机制上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产业化应用目标的实现。由于项目申请和立项是不承担任何产业化目标的经济责任的,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说,项目申请者可能会从有利于自身角度去申请立项。比如,提出最可能立项的项目、最容易完成的项目等。从理论上说,我们不能排除由于科技项目立项的责任机制问题导致项目申请者的科技项目立项动机偏离政府确立的产业化应用目标。

2.科技计划立项中的技术需求也缺乏约束力。科技计划的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中往往要求项目立项方案中应有作为技术需求方的企业参与。但是,作为技术需求方的企业是没有任何经济责任的。市场营销学理论告诉我们:没有资金支付的需求往往是不可靠的需求。

3.现行科技计划组织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现行的以产业化应用为主要目标的政府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在整体设置与管理上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现象[2]。项目立项方案对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指标等都论证得非常详细,但是对项目的应用推广却或者非常笼统,或者就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另外,现行的科技计划项目一般规定了标准的、统一的计划完成期,比如一年或者两年。显然,一两年要完成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推广是不太现实的。

我国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率很低,以纳米技术为例——通过“国家攻关计划”“973”计划的实施,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大量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大约只有 5%的实验室成果能够最终转化为规模化生产[3]。另外,根据国家科技成果库的数据统计,2003年转化成果不到当年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 1/3,占国家库 2003年全部成果总数的 27.51%[4]。事实上,一半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实现产业化应用并不是成果本身没有解决技术创新,而是由于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是本身就不能解决。这也是大量的专利技术不能实现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更是我们常说的科技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提高区域性工业公共技术供给平台建设机制有效性的途径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深化改革,提高各技术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动力;另一个方面,要遵循产业技术创新规律,完善政府科技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协调好政府支持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导向作用。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产业市场的竞争秩序,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新来获取高额甚至超额的利润。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和利益的机制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就是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与政策。

(二)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

科研院所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的提高,培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改革仅仅是体制创新还不够,还要通过体制创新促进机制创新,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再通过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同时,科技企业与过去事业单位的院所具有本质性区别,改制科研院所还必须首先进行观念转换和观念创新,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动适应市场,承担责任,变压力为动力,系统地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三)改革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增强高校技术创新能力

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对于应用研究项目成果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 (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于科技产业化项目成果的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类科学技术活动要以市场评价为主,对这类科学技术活动的评价应注意吸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及产业界人士的意见。

(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即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的主体、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主体和获取相应利益的主体。当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的支持。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和重要途径,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合作模式,如以技术协作为主的契约型、以研发基地为载体的共建型和技术入股或兴办实体的一体化型。

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形式也不断创新,如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始起步,按照市场主导、自愿结合的原则,依托重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联合相关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非合并的松散型民间经济组织,合作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学研联盟重点围绕企业重大战略产品或重大项目开展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将推进产学研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迈进。

(五)遵循产业技术创新规律,完善政府科技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6]

1.政府科技计划立项方面。由于产业技术创新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重视和遵循其具有的客观规律。创新的层次可以分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四个层次。因此,科学创新不等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也不等于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如果我们的科技攻关项目的确是以产业化应用为目的,那么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就不应仅仅涉及技术创新层面,还要考虑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层面。只有如此,技术创新的成果才可能有效实现产业化的应用与推广。因此应该将政府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准确定位为应用性研究项目,而应用性研究项目就应该包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各个层次的创新。否则,不可能顺利实现产业化应用。政府科技计划立项从项目指南的确定到最后申报项目的甄选都要全面考虑“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等四个层面的问题。

2.科技计划评审专家的构成方面。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结果对科技创新具有十分强烈的导向作用,要改变目前立项和结题验收评审中存在的重视技术创新,忽略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问题,除了解决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和定位问题之外,还需要对评审专家小组的结构进行调整。由于判断一项科技计划项目的产业化前景需要大量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十分有必要在评审专家小组中适当增加财务专家、经营型专家的比例[7]。通过这样的调整,专家小组可以比较全面的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多个层面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综合评审,从而保证科技计划项目能够符合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律,有效地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3.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方面。目前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未能充分体现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主要反映在立项、结题和整体组织方式上面。因此,完善政府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和模式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在科技计划立项方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采用网上申报、网上受理和网上评审等方式,减少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另外一方面,要通过明确的经济责任来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的真实有效性。比如,可以通过引入中介机构的方式对配套资金进行监管,以解决配套资金出资的真实性问题,进而解决科技项目产业化目标导向的机制性问题。同样,要解决科技计划立项中技术需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也可以通过强化技术需求企业的经济责任来实现:即政府的资金资助以企业的真实出资为前提,企业出资和政府资助出资结合起来后,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技术研究的承担主体,项目资金由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监管,对于重大项目还可以考虑引进第三方进行专业资金审计。

在科技计划组织方式方面,引入“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概念,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从立项、运行、结题到项目推广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项目管理完整有序地进行。在目前情况下,尤其要强调在立项时对项目推广应用的预先考虑和项目结题时对项目产业化程度的评判;另外还要通过科学完整的项目逻辑设计方法,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提出详细的内容,并做出具体化、量化的设计,使项目实施和管理人员能够检查和评估每个阶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从而保证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与目标的拟合性。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还要注意资金使用和配置的系统集成管理,一方面可以适度压缩科技计划项目的数量规模,重点实施对区域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公共性项目;另一方面,强调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集成衔接,放大科技资金的使用效应,争取部分有条件的项目实现与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攻关计划 ”、“973计划 ”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的对接、联动支持,形成国家和地方资源集成支持区域工业公共技术科技投入的良好格局。

4.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明确化、规范化的项目资金预算制度是规范技术创新者行为的重要保证。完善的项目资金预算制度不仅有利于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计划性,减少经费使用中的不合理开支,最大化的发挥技术创新资金的效用,还可以极大的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一是为了保证项目预算得到真实地执行,必须确保预算的信息必须真实,对科研项目预算的范围和列支的项目进行实事求是的界定。除了常规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以外,对于以前在预算编制时不便列出但实际上是经常性的项目支出的相关费用,如人员费用、接待费用的杂项支出,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明确规范的范围界定和说明,提出合适的开支比例。因此,原则上我们认为只要是项目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支出,都可以进行预算申请,包括必要的研究人员劳务费用支出。

二是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刚性。在项目经费预算的真实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对已经批准的预算必须严格执行。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刚性,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决算制度,通过严格的项目决算制度来约束项目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经费的日常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资金预算中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强化经费监督,严格财务管理[8]。

三是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制度。一是按照科研项目大类统一科研计划的预决算科目,加强经费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二是从项目立项开始便引入专业财务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使用和决算的全程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三是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监督机制,建立项目承担单位内部控制、政府审计和第三方监控相结合的项目经费预算监控体系。

三、结论

从长期来看,解决区域性工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机制创新的“有效性”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但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技术创新中“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现象还比较严重,政府主导的公共技术提供在一个较长时期还必将继续存在。因此,要提高区域性工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遵循产业技术创新规律,完善政府科技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从立项、评审专家构成、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计划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巨大作用。

[1]刘剑飞.加快重庆工业科研院所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11-15.

[2]李有平.国家科技项目检测评估实践的分析与探讨[J].科研管理,2008(6):116-121.

[3]申长江.用技术整合理论与方法解决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J].中国软科学,2008(9):54-64.

[4]国家科技成果网[EB/OL].www.nast.org.cn/2004-09-23.

[5]科技部等五部委.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J].全球科技瞭望,2005(3):136-139.

[6]黄宝中.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36-139.

[7]周杰.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概况 [J].管理科学文摘,2006(11):11-12.

[8]冷湘.科技投入,地区差异与经济增长[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Public Technology Platform

RAO Ning-huaa,CAO Hua-linb
(a.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

Market-orien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usually lack of motivation,and there is difference be 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upported unit in the purpose of government-suppor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o there is a problem of effectiveness to regional public technology platform.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enhancing of the capac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s,improving of the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s as the mainstay of research that combin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i mproving of the ability of government’s management model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ll help to i 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public technology platfor m.

regionality;public technology platform;effectiveness

F207

A

1674-8425(2011)05-0061-05

2011-01-08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供给模式研究”(KJ100820)资助。

饶宁华 (1949—),男 (回族),安徽人,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 邝坦励)

猜你喜欢
计划科技
笔中“黑科技”
计划失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假计划
科技在线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