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开发区功能引导两江新区走新路

2011-08-15 00:53王秀模
关键词:两江开发区新区

王秀模

(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所,重庆 400020)

准确把握开发区功能引导两江新区走新路

王秀模

(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所,重庆 400020)

建设两江新区离不开深入认识开发区的本质意义和发展方式。两江新区发展应在学习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基础上,走内陆型的、创新性的新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民生导向为重心,以面向西部聚集和幅射为目的。未来两江新区应站在历史和宏观的视角进一步明确新区定位,采取集约型、现代化的开发方式,将开放作为新区发展的特征。

两江新区;开发区;发展方式

在盘点“十一五”与启动“十二五”转折之际,2010年 6月由国务院批准的继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大体量、高起点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正式诞生。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推进“两江新区”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既要重视向浦东、滨海老大哥标杆看,又不可忽视重庆已走过的“高新区”、“经开区”道路的经验及教训,从而站在战略高度和理论深度,准确把握开发区功能,从重庆实际和世界发展未来出发,引导两江新区走新路。

一、深入认识开发区的本质意义和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经济开发区的认识是伴随着经济开发区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关于经济开发区的定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党政部门、经济界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标准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我国经济开发区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并且各类经济开发区在性质、目的、手段方面有差异,许多研究者对经济开发区含义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我国开发区的不同发展类型,开发区的一般定义是指在城市或其他有开发前景的区域,划出一定的范围,依据一定的和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文、技术、社会条件,按照设定的目标功能,集中发展一个或几个产业群,经政府规划论证和严格审批、实行特殊体制和特殊政策的开放新兴经济区域,是促使区域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有机协调和人文、社会、经注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新型的组织、产业、机制创新体系的新区。这种开发区的概念界定,包涵以下五方面内容:(1)开发区是一个特定的自然区域。(2)开发区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社会条件。(3)开发区本质上是产业开发区。(4)开发区是地区对外开放平台。(5)开发区又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体系。既是城市功能结构、社区及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创新体系,又是产业结构,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上的创新体系,以及社区环境、人文氛围的创新体系等,最终在所在城市率先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活质量环境一流的新区。

开发区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1)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一开始只是从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角度来论述科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考虑地理位置或开发区的因素。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尔 (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力研究中,强调了一个国家的要求,要素条件,相关的支持产业和企业的战略在决定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包括政府和机遇的重要作用,但地理位置和作用只是隐含的。波特尔认为,地理仍然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其表现形式是产业的集群。概括地说,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或机构的集合和发展,并形成强劲、持续的区域竞争力的现象。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域,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二是由于产业的集中,对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形成了产业的加速发展效应;三是在产业集群中,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推动了企业家的成长,推动了新型企业、新型技术的产业生和应用,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2)增长极理论。1955年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 (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其核心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佩鲁提出应当以非总量的方法 (即非国民收入总量指标)来安排发展计划,将国民经济地理幅宽分解为部门、行业和工程项目。按照这一分解,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行业或按同一速度 (或比率)平均增长的,相反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发生支配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和地区迅速壮大发展,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第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需要适当的周围环境。

(3)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Schumpter)在 1912年出版的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发展可看做创新性的组合,包括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发掘并控制新供应渠道以及实现产业上的新组织方式。创新是一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现象。其主要推动力是企业家和企业。创新活动的成败主要依赖于企业所在的环境,所以,开发区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应该是创新一个有利创新的载体环境,而不是直接进入创新活动的本身。对创新机制研究影响最大的是“范式转换”学说 (Paradigm Shirt)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科学革命的本质在于从一种范式到另一种范式的转换,其内容包括思维方式、语言、科学共同体等的改变。新理论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与旧理论争夺阵地的过程,在当今变革加速的年代,这一理论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开发区定位研究,认识思想方式的转变机制起到关键作用。对创新过程研究,存在两类模型。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是科学技术重大发现和发明推动的结果,如科技革命浪潮导致产业革命的出现以及技术革命的长波等。另一种认为,创新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认为市场潜力是技术发明活动速度和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美国斯坦大学教授内森·罗森伯格 (Nathan Rosenberg)在《黑箱之谜》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两种力量在创新中是互动的过程,忽略任何一方面都将导致错误的结论。市场拉动说对创新政策的涵义是,政策导向主要应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而技术推动说则表明,政策上还应包括直接导致技术突破的内容,这对开发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有积极的意义。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某一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的其他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则通过利用这些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与该理论相关,它们的建立和发展皆以中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资源不均质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为前提。从横向看,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禀赋等原因,中国这一幅辽阔的国家存在着区域经济资源的巨大差异,如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南部与北部的差异、主要省份之间或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等。从纵向看,中国的各个区域又存在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极大差距,如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的差距、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的差异等。对于经济资源不均质与经济程度不均衡的地区,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开展区的建立和发展,正是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经济资源与经济水平优势,使它们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和带动周围及相近区域的发展,进而在区域和全国经济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逐步的发展成为新兴城市和现代社会载体。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和政策域的专家者对我国开发区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区政策研究。开发区的创立与国内第一批软科学研究前辈们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一批由来自政府、大学、研究院所的官员、学者组成的思想先驱们,倡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新技术革命、民营经济、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研究是开发区实务性的研究工作。其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和方向研究》一书。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区内外有关专家研究的基础上,1999年 5月召开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和方向”理论研讨会,主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对十几年来开发区发展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内容涉及开发区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问题,包括开发区在新世纪的地位和作用、特殊经济区域的功能、如何实现开发区高水平发展、二次创业的思路、区域产业升级、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等。同时,对开发区体制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3)开发区运作模式研究。对开发区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宏观层面上都有基本一致的共识,即开发区要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试验田和示范区,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按照精简高效原则构建行政管理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开发区企业机制。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由于开发区新型体制的建立,涉及多方利益,涉及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在开发区体制的具体操作问题上,各利益主体之间仍存在一定分歧,在一些问题上,如规划土地管理,则存在根本的观点分歧。开发区实践者们从开发区统一高效的良好愿望出发,希望在开发区范围内行使统一管理职能,形成相对封闭动作体系,避免其他方面的掣肘或制约,区内企业也能在宽松有序环境下动作。而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则从地方规章出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出发,希望维持现有权利和利益格局不变,按固有程序运作。一些理论工作者则不乏冷静、理性思考,一方面强调从我国现实出发,需要在开发区构建新的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施行,行政职能宜进一步削弱,让位于市场,促使开发区的主体成为自我独立运作的企业。而阎林等则站在宏观层次,还提出“加强国家对开发区的管理工作和协调”的观点。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其本身不仅只是作为一个工业区,而应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社区的问题,越来越摆在开发区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

(4)开发区评价研究。开发区评价研究在学术界有过不少探索。1998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对高新区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资本、建设、企业、创业中心、人才、外国企业和工业产值等 8个方面 27个指标构造了考核标准的评价体系。面对投资领域不断发展的新变化,此指标体系用于投资环境评价显然不够全面、细致。张伟、顾朝林 (1998)选取了代表区位、智力因素、外部环境、风险资本等几个方面的指标,依次为接近机场、接近高速公路、工作与生活环境、接近市场、大学研究机构的支持、风险资本、园区区位、城市规模 8个评价指标,把各省区的科技综合实力作为开发区的外部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评价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但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例如,政府管理和服务、法制因素以及配套服务因素等没有纳入体系,另外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2000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组织对全国开发区综合环境进行了评价,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标数有 7项指标: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行政管理、人;人资源及供给、社会及环境、技术创新。每项综合指标又由一系列子指标构成。该评价收集了大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和排序。但在指标设计与数据的采集质量方面有待提高。也有学者考虑投资软环境各类因素,但没有将其纳入量化评价体系,仅就硬环境部分的指标作为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评价依据,显然是不全面的。当然也有一个认识和完善的过程

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1985年 4月,国家科委提出,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武汉东湖、广州天河等地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想。1988年 5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建立国家级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 3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批 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 11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 2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 7月,中央批准成立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 1月,中央批准成立宁波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54个。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些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2008年,我国 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了 52 631家企业,其中收入超过 1亿元的有 5 996家,年末从业人员达 716.5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 12 507.0亿元,利润 3 304.2亿元,上缴税额 3 198.7亿元,进出口总额 3 308.5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 2 015.2亿美元,拥有发明专利 53 585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978.8亿美元,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浦东开发诞生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始终与改革开放共奋进,与时代发展同步伐。浦东开发开放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邓小平要求“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江泽民指出:“浦东开发开放是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提出来的,一定要集中力量把浦东开发这件大事办好,不断使浦东开发开放工作跃上新高度。”进入 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阶段的浦东开发开放寄予重托和厚望,胡锦涛总书记作出了“要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指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相继提出,要发挥上海浦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历史时间和重大事件为坐标系,全国分析浦东开发开放 20年历程,可以看出:由三个重大时间点相对应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叠加并凸显浦东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意义。

1990年中央批准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 4月 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发开放是在邓小平亲自倡导下,在长期酝酿、研讨论证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极力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浦东开发开放是在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重大历史关头,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在创办经济特区历史性创举和探索的基础上,选择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国际影响广泛的城市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突破口,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心,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封锁创造了条件。

第二,进一步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邓小平曾经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实践证明,中央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张“王牌”的作用,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通过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的体制转换,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浦东开发开放使上海进一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快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充分发挥在产业市场基础、科技人才资源、历史人文传统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用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

第三,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开改的进程。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为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平台。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沿边沿江全面推进的新格局,实现了从以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投资为主到面向全球、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跨越,为加入世贸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奠定了基础。20年来,“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得到了坚定不移地贯彻,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上海城市功能重塑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开发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重要试验田。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国家有关部门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提出了“五个着眼于”的发展思路建议:

第一,要着眼于率先建设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推动政府、市场、企业、社会方面基础改革。着力解决深层次制度障碍,努力为全面纵深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探路。

第二 ,要着眼于“五统筹 ”、“五坚持 ”(“五统筹”即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改的要求;“五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统领改革开改全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三,要着眼于经济体制创新,推进自主创新、自费改革、综合试验,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第四,要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浦东要素市场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处于重要节点的特点。加快形成适应国际规则的法治环境,努力使浦东新区成为面向国际制度创新的“转换器”。

第五,要着眼于提高服务全国的能力。发挥浦东多功能组合优势,努力把金融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园区、机场、港口的功能加以整合,从单项功能突破转向综合功能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2009年 5月 13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有关原南汇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上海正处在改革开改的关键时期,要突破发展转型的瓶颈制约,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些重大的战略举措。作为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和主战场,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有利于两区要素资源整合,可以进行通盘考虑、整体建设,实现战略载体联动,有利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突破资源环境载力制约,形成上海未来发展新的发动机和增长极;有利于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作用,放大改革效应,为深化改革试点提供更大实践平台。

天津滨海新区起步之初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部车”(大发轿车)、“一只机”(摩托罗拉传呼机、手机)、“一碗面”(康师傅)迈开步子,逐步的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区域产业集群。进入 21世纪初,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大体量开发区——滨海新区。紧接着进行规划、调整和加速发展。首先,开发建设“十大战役”全面打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2009年,滨海新区打响开发建设的“十大战役”,在滨海新区 2 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南到北整体布局,由东到西统筹推进,广泛涉及滨海新区的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功能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涵盖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南港区域建设,以开发南港工业区、轻纺工业罗和港东新城为重点,着力打造世界经重石化工业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加快临港工业区建设,以发展造修船、海上工程设备、高速机车等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我国沿海高水平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核心城区建设,以全面提升核心区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面貌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改造开放前沿特点的现代化新城区;加快中心商务区建设,以发展现代金融、现代商务、高端商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于家堡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和响螺湾商务商业聚集区,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以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新城;加快东疆保税港区建设,以全面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综合航运服务、国际物流服务和保税加工贸易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我国北方对外开改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保税港口;加快滨海旅游区建设,以开发独具北方沿海特点的休闲旅游产业、主题公园、企业总部、游艇总汇为重点,着力打造我国北方的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高品位的休闲区;加快北塘区域建设,以发展高端国际会议、商务服务、餐饮娱乐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小镇特色的国内外会议举办地和小企业总部聚集区;加快西部区域建设,以开发航空谷、渤龙湖和开发区西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端企业总结经济区;加快中心鱼港建设,以发展水产品加工、集散、物流和游艇制造、展示、维修、销售为重点,着力打造我国北方水产品加工物流产业中心和游艇产业发展基地。截至 2009年底,南港区域分区规划、总体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正式获批。吹填造陆紧张进行,已累计完成围海 28公里,造陆近 25平方公里;泰达蓝盾南港 80万立方米油库、天凯液体烧碱精制基地、东大化工、中兴能源等产业项目启动建设。南港工业区标准厂房开工;南港轻纺工业园和生活区初步完成水系调整。临港工业区已完成造陆55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形态基本形成。天碱等部分项目投入运行;装备制造项目快速聚集,和谐号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中船重工、中交集团、渤油工程、盾构织造、齐二机床、铁道部大机车、北车集团、海螺建材、中国建材、中核集团、华锐风电等项目开工建设;油脂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基地设施不断完善,临港铁路竣工试车,生活配套区和飞地经济区的地基处理加快,10成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启动。核心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吉林路、抚顺道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居民护栏拆除和商店牌匾更换工作进展顺利。中心商务区的响螺湾商务区已有 34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开工楼宇 38栋。浙商大厦项目已封项,五矿大厦、大连海昌等 5个项目正在主体施工,中船重工、碧桂园、深福保等 11个项目正在进行开槽或地下施工,其余 10个项目正在进行工程桩施工,3个项目正大光明进行维护桩施工。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已有 6个项目开工。高铁站二期住宅拆迁 6 502户,已完成 99.7%,招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澳大利亚宝泽集团、成城国际控股、船舶产业投资基金、中国商务城等 8个家国内外企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目前,注册登记的企业达 20家。中新生态城起步区排水、道路正在紧张施工,国家动漫园、产业园、生态文化公园、世茂天当酒店、商业街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吉宝集团等一批生态住宅项目启动。东疆港保税区一期封关范式围内 4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一批物流类项目进展顺利,东部综合配套区建设加快,油轮母港码头工程完工。滨海旅游区规划正在完善,研究制订市政交通专项规划,吹填造陆 4.5平方公里,岸线平整土地约 4平方公里,正在进行区内道路施工。北塘区域规划已完成,拆迁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居民拆迁已完成 99%,土地整理工作全面展开,北塘海鲜街投入使用,北塘污水处理项目开工,北塘热电厂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西部区域滨海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渤龙湖总部经济区动工建设,宇信易诚科技等总部项目落户,天保国际商务园正抓紧前期工作。中心渔港码头建设快速推进,滨海鲤鱼门项目启动,码头、冷库、道路交通、生活楼宇等各项设施正在建设,正在筹划游艇项目合作。2009年,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 502.66亿元,增长 49.2%,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综合配套改革已经成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最大的支持政策和战略举措。2009年,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取得初步成效,在涉外经济、土地管理、金融创新、科技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城市规划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等 10个领域的 20个改革重点项目和 50个具体改革事项已全面启动,部分改革事项取得较大突破。

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看,对我们推进两江新区发展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定位科学、规划明晰。二是产业逐步优化升级。三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也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开发区与本市和周边 (外省)地区关联、带动不够。一个是开发区生产力研发力量强,但缺乏基础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研究。

三、重庆两江新区的基本格局与路径创新和务必吸取的教训

在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确宣布了该区的三大历史使命:一是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探路,创新内陆开放和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二是西部大开发新十年里,在深入推进西部省市之间及我国中、东、西部大流通、大融通中,两江新区要成为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的“发动机”和内陆开发的重要门户,起到区位连接的桥梁、门户作用。三是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 3号文件,有力促进重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两江新区的主要功能是按照统筹城乡的基本要求,争取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民工制度建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的先行区。两江新区将作为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构架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集中打造鱼石片区万亿工业基地,建成西部会展中心,形成西部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两江新区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打造江北嘴金融区和北部新区总部集聚区,推进创新,建设国家级研发总部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础。两江新区将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性经济,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涉外经济,成为西部对外开放发展最快的地区。两江新区将作为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带动重庆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中发挥更大作用。

两江新区的产业发展思路是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5+3”战略性布局,即轨道交通、电力装备 (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产业布局,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新兴产业集群。同时,重庆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物流业、总部经济和金融业。就金融业来说,按照重庆市的思路,不在于金融业 GDP要在总量上成为西部第一,只要在区域辐射中发挥了能量,就会居于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和重庆正在推进六个交易所有关,每个交易所都不是仅为重庆服务的,是为整个西部地区、西南地区或者内陆地区服务的。其次,是不是金融中心,要看金融企业的活跃度。重庆在最近几年,金融业GDP的增长率一直在中西部排名第一,这都是重庆金融生态好,向金融中心发展的表现。另外,金融中心还要表现为一个货币结算的中心。现代的货币结算跟处于沿海还是内陆无关,主要依靠人才、城市环境、邮电通信,目前重庆也在推动建成一个国家级的金融结算中心,包括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的货币结算,国际电子商务的结算,货币互换结算等。我们认为,物流业和总部经济也要走出类似金融业发展这样不求所有只求所为。

目前,两江新区开建不到一年,招商引资捷报频传,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其背后也反映出我们对开发区的本质意义和发展方式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吸取20世纪 90年代市高新区和经开区的一些教训。两个开发区成立以来,占据着全市最好的地盘、最好的牌子、最好的政策,在招商引资、解决就业和技工贸产出方面做出了领先全市的成绩。但是,这决不是两个开发区的发展初衷和目的,两个开发区都没有成为带动全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外幅射的平台。

我们觉得,两江新区应在学习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基础上,走内陆型的、创新性的新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民生导向为重心,以面向西部聚集和幅射为目的。

四、对两江新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在扩大内陆开放中着力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依据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两江新区是重庆未来的经济增长极和改革开放示范区。为了促进两江新区按照既定方向和目标前进,走出自己的路。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站在历史和宏观的视角进一步明确两江新区定位

两江新区是重庆发展的核心区和聚集幅射平台,因此,两江新区是重庆的也是西部的。重庆人要建设好两江新区,同时要吸引西部省份共同用好两江新区平台。两江新区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同时,要与西部其他省份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保税港区在促进重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引导西部地区来用好这个国际资源交流大通道。

(二)采取集约型、现代化的开发方式

两江新区有起步晚的局限,也有后发优势。在产业规划上应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利用空间、循环经济诸方面考虑。在招商引资上摒弃传统的来项目给地块的方式,逐步统一采用建标准厂房租售的方式。在对企业绩效评价上,逐步淡化产值、增加值,主要评价投入产出率、单位节能指标等。两江新区在聚集企业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校、科研机构和世界 500强总部到此落户,开展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人文科学研究,向全球输送现代技术、现代文化。

(三)将开放作为两江新区发展的特征

两江新区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不仅要着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还要下功夫发展助推开放的服务业,如会展业、咨询业。在“十二五”期间,使两江新区能够每年举办十至二十个国际性会议会展,举办八十至一百个全国性会议会展。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of Development Zone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Liangjiang New Area

WANG Xiu-mo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ongqing 400020,China)

To develop LiangjiangNew Area is indispensable of knowing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ways of development zones.The development of Liangjiang New Area should learn from Pudong New Area and BinhaiNew Area to find a new inland and innovative path that take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s topic,change of developmentways as guideline,people’s livelihoods as emphasis and west-oriented concentration and radiation as objective.The future Liangjiang New Area should specify itsposition with a historical and macroscopic perspective,adopts intensive and modernized developmentways,and take opening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veloping LiangjiangNew Area.

Liangjiang New Area;development zone;developmentway

F127

A

1674-8425(2011)05-0048-07

2011-03-27

王秀模 (1953—),男,重庆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及产业、企业发展。

(责任编辑 邝坦励)

猜你喜欢
两江开发区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凶手老罗
简单点,再简单点 重庆两江新宸全宅智能私人别墅
医者颂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如果我有剪刀手?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