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平台作用

2011-08-15 00:49袁高丽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袁高丽

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平台作用

袁高丽

分析了在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认为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我国的高等学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是“大众”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地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用通俗化的语言,用大众能够接受、理解的方式说清楚,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行动指南,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在高校这样的环境氛围里,通过有效合理的方法和途径,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多样化价值观相互冲突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不为错误的思想而困扰,从而确保高校发展的稳定。高校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在经济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内在地要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十分活跃,它们代表了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经济上的利益、政治上的诉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倾向。如何使大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是新时期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3]。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掌握我们自己的话语主动权。

第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营造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需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高校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大学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学生,还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使社会主义荣辱感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引学生成长方向的需要。对大学生而言,最向往的是成才。在关心学生的利益诉求时,我们应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科学的理论和坚定的信仰指引学生成长方向,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使学生掌握正确看待世界和未来的方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好地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做出合理的规划。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构建高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工作平台,是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证。要根据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学生接受程度及理解程度,建立真正适应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的工作平台。

第一,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非本专业的学生修这门课完全是为了修满学分,上课根本就不会听,逃课、旷课的人很多。这并不是学生听不懂而导致这样,而是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枯燥,甚至觉得学不学没关系,与他们专业无关,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宣讲者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把握现代传播理论技巧。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根本不会有一点效果。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或原理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真正感觉有趣易懂。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对非本专业学生无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会让自己受用一生。

第二,建立实践教学宣传基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如果失去了它的实践性,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宣传,而且还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展示其效果,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4]。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和原则。要让学生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和考察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消化。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借助于这种平台来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校园网是一种新型的校园媒体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校报以及校园广播也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的途径。此外还可以通过讲座形式、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生动、形象地开展。

第四,促进高校骨干队伍建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骨干队伍,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也包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老师以及党政干部等[5],他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在全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作用。要规范各专业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对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训,除了各自专业方面的内容以外,还应该进行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进行。

四、结语

我国高校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使大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有较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今后他们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使我们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持续健康地发展。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只有切实做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地“化大众”,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大众的力量,转化为大众的思想武器,从而从根本上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自觉改造现实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2]冯刚.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J].高校理论战线,2010(8).

[3]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

[4]曹亚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10(7).

[5]杨晓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G641

A

1673-1999(2011)03-0175-02

袁高丽,女,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社会科学部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0-11-10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