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学术概论》的以复古为解放

2011-08-15 00:49:04
关键词:戴震新文化康有为

吴 岩

论《清代学术概论》的以复古为解放

吴 岩

阐述了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关于清代考据学的批评,分析了梁启超对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及《孔子改制考》的评价。从清初顾炎武对王学的反动到康有为颠覆一切经典,清代考据学者以考据为手段节节复古,而结果是思想的层层解放。在梁启超看来,以反孔教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清代学术一路复古、解放思想的直接后果。认为将“反动”、“复古”、“解放”三者互为依托是梁启超论列清代学术的最大特色。

《清代学术概论》;清代;考据学;复古;思想解放;五四新文化

梁启超创作于1920年的《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经典著述之一。梁启超写作此书正值五四新文化方兴未艾之际,思想解放是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清代学术概论》的“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论述框架,不仅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重新论列,更是其对五四新文化的呼应与引导。

一、关于启蒙期考据学的价值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梁启超开篇即从思潮讲起,“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也。”[1]1梁启超将清代学术置于“清代思潮”的框架中纵横论列。“‘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而欧洲当‘文艺复兴期’经过以后所发生之新影响,则我国今日正见端焉。”[1]3梁启超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其中包括他的学生,后来的新儒家张君劢。梁启超所以要执着于如是比较,原因在于有文艺复兴的引领,欧洲才走出基督教统治下的黑暗的中世纪,他乐观地相信并确认清代学术同样会给中国带来思想解放,一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此为出发点,决定了梁启超论述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对上一阶段学术的反动,表现出的形式为复古,最终达到的目的是思想解放。“反动”、“复古”、“解放”三者互为依托,构成梁启超论列清代学术的最大特色。“以复古为解放”,即变革的动力自传统中来。在五四一片激进的“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这既是对时代潮流的呼应,也是对当时否定传统、全盘西化的补偏救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欧风美雨,西学东渐,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至新文化运动,无论是就当时的现实问题,还是此后对历史的回望,西方都成为提供答案与解释的主要资源。“以复古为解放”,是梁启超对清代思潮所下的定义,它解释的有效范围局限在思想史,但梁启超这一由西方而东方的回归则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的转移。于是,昔日被他认为是“支离破碎,汩没性灵”的考据学在“以复古为解放”的理论预设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清代学术概论》概括顾、黄学术,认为启蒙期呈现出一种复杂绚烂的局面,而考证学仅为其中一支。成为后来正统派“不祧之大宗”的是顾炎武、阎若璩和胡渭,奠定他们一代开派宗师地位的是他们所带来的思想解放。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为清代学术树起了一面崭新的旗帜,梁启超将之解释为是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只有对旧权威的反动,才可以收获到思想的解放,从事此“黎明运动”的第一人正是顾炎武。“经学即理学”在粉碎明代理学垄断地位的同时,为清代学者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学术领地。“此实四五百年来思想界之一大解放也,”梁启超说,“然语于思想界影响之巨,则吾于顾戴之外,独推阎胡。”[1]11顾炎武对清代学术有开创之功,戴震是全盛期披靡一世的考证大师。处于启蒙期的阎、胡二人,仅就考证方法而言,体例芜杂,汉宋杂糅,家法不严。但在梁启超眼中,阎胡可以和顾戴相提并论,何以故?“阎若璩之所以伟大,在其《尚书古文疏证》也。胡渭之所以伟大,在其《易图明辨》也。 ”[1]11《尚书》是我国上古夏、商、周等王朝的历史文献汇编,两千年来儒家一直将它作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尊称为“书经”。汉代时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别。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今古文都散亡。司马氏逃到江南建立东晋,要靠儒家思想维持统治,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包括今文28篇,古文25篇,及一部《孔安国传》作为此书之注[2]20-26。 此后,这部《古文尚书》既是读书人科举求士的必读书目,也是历代帝王“临轩发策”所依据的经典之一。阎若璩考证出这部书的古文25篇及《孔安国传》皆是伪书,世道人心为之震惊。毛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将之比为洪水猛兽。而在梁启超看来,“则诚思想界之一大解放”。胡渭之《易图明辨》,“大旨辨宋以来所谓《河图》、《洛书》者,传自邵雍,雍受诸李之才,之才受诸道士陈抟;非羲文周孔所有,与《易》义无关。 ”[1]11启蒙期的考据学,其价值正在于颠覆权威所带来的思想解放。

二、对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推崇

如果说启蒙期的考证学“不过粗引端绪,其研究之漏略者,不一而足”[1]25,那么全盛期的考证学可谓方法精当,日臻完善。“当时巨子,共推惠栋、戴震”,但梁启超对惠栋“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治学方法并不赞同,所以他得出结论:“此派在清代学术界,功罪参半”[1]28。与之相比,最能传写思想解放精神的是戴震。近代史上,对于戴震的发掘,前有章太炎,后有胡适,承上启下位于其间的是梁启超。一身而兼擅考证与义理的戴震,在乾嘉时期为仅有的特例。戴震的考证之学为当世所共推,而戴震的义理之学不仅不见容于考证学派,相对于宋明理学也是异端。以章太炎、梁启超和胡适为中心,20世纪初期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戴震学研究潮流,既有对戴震义理之学的阐扬,也有对他集义理和考证于一身所带来的紧张与冲突的理解。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对戴震的推崇与论述可以提供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答案,即无论是考证还是义理,都可以统一于思想解放,这才是戴震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戴震一以贯之的治学原则是“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在于“空诸依傍”[1]34,落实在考证学上则是钱大昕所谓的“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余廷灿谓其“有一字不准六书,一字解不通贯群经,即无稽者不信,不信必反复参证而后即安。以故胸中所得,皆破出传注重围”[1]30。比起惠栋的恪守汉学家法,戴震的“实事求是”更能体现考证学的思想内涵。如果说以考证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仅出于学者的良心和职业道德,那么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欲建设一戴氏哲学”[1]32则是出自学者深刻的思想自觉。相比之下,戴震的“情感哲学”是以一种自觉的姿态将考证学延伸到思想领域,以期获得某种价值观念的改变。“为考证而考证”的学者在思想领域的价值,更多是在梁启超一类史学家对历史的重构中得以确认和体现。一个有心,一个无意,这是在“以复古为解放”的理论中,戴震与其他乾嘉学者最大的不同之处。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多处提到欧洲文艺复兴,但多是以彼之长较我之短,只有在提到戴震的这本《孟子字义疏证》时,似乎才寻到旗鼓相当的安慰与释然。“《疏证》一书,字字精粹……综其内容,不外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就此点论之,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其志愿确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其哲学之立脚点,真可称二千年一大翻案。其论尊卑顺逆一段,实以平等精神,作伦理学上一大革命。其斥宋儒之糅合儒佛,虽辞带含蓄,而意极严正,随处发挥科学家求真求实之精神,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1]35戴震亦以此书自负:“仆生平著述之大,以《孟子字义疏证》为第一。 ”[1]35然而,与戴震在考证学上的人所共推相比,这本义理之书在当时影响极小,赞扬固难以得,就连反对者也仅方东树一人而已。但以方东树对全体汉学家的仇视而言,即便没有此书,戴震也一样在反对之列。一部在梁启超看来“最有价值的奇书”,在戴震生前犹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但在近二百年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惊涛骇浪中,鲁迅的“吃人的礼教”与戴震揭示的“以理杀人”如出一辙。所以,梁启超对此书在乾嘉时期遭遇的冷落充满遗憾与叹息,对此书在新文化时期将要发挥的效力则充满期待:“此书盖百余年未生影响之书也,岂其反响当在今日以后耶?”[1]35支撑梁启超这种拭目以待的信心,既来自戴震学本身所传写的思想解放,也来自梁启超对此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除在 《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戴震大加阐扬之外,1924年他在北京召集主持了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大会,为此会作文三篇《戴东原先生传》、《戴东原哲学》以及《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并为戴东原图书馆撰写《戴东原图书馆缘起》。无论是对戴震的推重还是对清代学术的重构,思想解放是梁启超不变的价值尺度,以之为媒介搭建从传统到现代的桥梁,是他背后的良苦用心。

三、对康有为两部著述的评价

戴震的《疏证》,从题目看属考证学,而内容溢出了考证学范畴。梁启超在对考证学进行复古论述的过程中与之不期而遇,完全是因为它符合思想解放的标准。但这部义理之作在清代成为空谷绝响,在蜕分衰落期续写思想解放的是今文学家。

清代的今文学兴起于18世纪晚期,与清帝国日渐衰退的国势息息相关。最先将研究方向转向西汉今文学的是庄存与。做过礼部侍郎和内阁学士的学术官僚庄存与,他在政治上的嗅觉远比以考证为职业的学者更为敏锐。经过阎若璩、惠栋、孙星衍的考证后,《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为伪书已成定论,有人便上书朝廷,要求从科举考试使用的《尚书》读本中删除伪《古文尚书》部分。那时,庄存与分明地感觉到了古文学家的考证对儒教国家赖以维持其统治的理论基础的破坏。于是,阐发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以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成为庄存与著《春秋正辞》的最初动因[3]。但由他开启的今文学研究最终却给帝国统治学说带来巨大的杀伤力,则是他始料不及的。不管怎样,庄存与的这一转向迈出了“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的第一步。此后,刘逢禄著《左氏春秋考证》,魏源著《诗古微》、《书古微》,郝懿辰著《礼经通论》,均对汉学家所信奉的古文诸经传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于是,在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权威之后,受到汉学家尊崇的东汉古文大师、遍注群经的郑玄成为了自命为真汉学的今文学家抨击的对象。而到达复古的终点站,“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的是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

对康有为的论述集中于他的两部著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一破一立,前者以考证的形式得出结论:“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后者将孔子塑造成倡言改革的政治家,六经皆孔子托古改制之作。这两本书是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康有为“借经术缘饰政论”的代表作。尽管这两本书在理论上有诸多的荒谬之处,但缺乏学术价值不代表没有历史意义,恰恰是这两本书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振聋发聩的解放效应。对此梁启超不惜笔墨,大加渲染:《新学伪经考》“诸所主张,是否悉当,且勿论,要之此说一出,而所生影响有二: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第二,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1]64第二本书《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将之比为“火山大喷发”:“其所及于思想界之影响:一、教人读古书,不当求诸章句训诂名物制度之末,当求其义理。所谓义理者,又非言心言性,乃在古人创法立制之精意。于是汉学、宋学,皆所吐弃,为学界别辟一新殖民地。二、语孔子之所以伟大,在于建设新学派,鼓舞人创作精神。三、《伪经考》既以诸经中一大部分为刘歆所伪托,《改制考》复以真经之全部为孔子托古之作,则数千年来共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四、虽极力推挹孔子,然既谓孔子之创学派与诸子之创学派,同一动机,同一目的,同一手段,则已夷孔子于诸子之列。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导人以比较的研究。 ”[1]65

戊戌之后,康有为日渐落伍,成为保守甚至反动的象征,因提倡孔教而被新文化的主将陈独秀列为抨击的主要对象。《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复辟与尊孔》《驳康有为〈共和平议〉》等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均是针对康有为的。以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号召力,可以想象康有为在那时已成为新文化的对立面而受到批判。梁启超在此大倡康有为在晚清思想界的首创之功,绝不是简单地替康有为翻案,他更愿借此指出晚清今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脉相承。新文化时期诸子学的兴起、疑古思潮的兴起甚至激进如“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都发生在康有为将孔子这尊神像请下祭坛之后。陈寅恪在回忆自己所亲历的清末思想界变动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又不失公允的话:“曩以家世因缘,获闻在光绪京朝胜流之绪论。其时学术风气治经颇尚《公羊春秋》……后来今文《公羊》之学递演为改制疑古,流风所被,与近四十年间变幻之政治,殊有联系……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偏致,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3]从这段话可看出,晚清今文学运动与后来中国思想及政局变幻的内在联系。

从清初顾炎武对王学的反动,到康有为颠覆一切经典,在梁启超看来,清代考据学者以考据为手段节节复古,收获到的是思想的层层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已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1]6以反孔教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梁启超看来,正是清代学术一路复古,解放思想的直接后果。所以,置身于五四新文化的思想氛围中,梁启超所创作的《清代学术概论》,不仅是一部论列清代学术的著述,更是一部反映五四新文化的著述。

[1]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文史知识编辑部编.经书浅谈[G].中华书局,1984.

[3]郑家建.历史的潜流:清代学术、思想与“五四”[J].文艺理论研究,2001(1).

B259.1

1673-1999(2011)03-0134-03

吴岩(1972-),女,吉林通化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史学史。

2010-11-20

猜你喜欢
戴震新文化康有为
与党旗合影
政工学刊(2021年11期)2021-11-01 01:08:56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独寻真知启后人:戴震后裔的学术使命
华夏文化(2018年1期)2018-03-30 09:12:25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综艺报(2017年1期)2017-02-17 16:22:31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13:20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中国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