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梅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20065)
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号)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各高校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育人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现实需要,而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有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诸多的有利条件和工作优势,他们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确把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明确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角色定位,是高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都有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现实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正不自觉地从事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工作。他们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及辅导员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履行不同的职责,充当着不同的教育角色。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生力军,在工作中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合作。因此,为了顺利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必要明确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角色定位。
2.明确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角色定位,是提高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首先,从辅导员自身的多重角色分析。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给辅导员的定位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目前来看,辅导员主要扮演的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的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同时还正扮演着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正确区分定位辅导员在各个工作领域的不同角色,明确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任务和主要职责,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其次,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特殊性分析。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关联性,但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其专业的特殊性。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正确转换其在不同工作领域中的角色,而且还要准确把握自身与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职责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从人的发展阶段上来看,大学生正处于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面临诸如自我认识、社会适应、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异性交往等心理发展课题,并最终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完成人生发展课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就成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首先,引导大学生了解青年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在哪些领域出现,最易在什么时候出现,怎么预防等。其次,引导学生澄清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的误解,了解心理卫生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设置的目的,服务内容等。通过引导,提高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发掘自身潜力的意识,遇到问题时敢于求助。
2.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不仅要从面上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而且还要针对个体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个别指导。
首先,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指导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入校以后,辅导员要组织指导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到早知晓,早预防,早干预。组织建立各班心理委员,并协助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心理委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自主意识。
其次,辅导员要指导各班心理委员及主要学生骨干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心理委员及主要学生骨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要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沙龙、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再次,辅导员要针对个体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环境适应、自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成长方面的困惑,且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辅导员要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3.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个别大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因人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时时关注重点干预对象,运用心理学知识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谈话艺术与其交心谈心,让其排遣心中的负面情绪,疏通情绪发泄的渠道,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困难,进而重新恢复心理健康。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对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个案问题要及时与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4.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那些正在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需要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其中辅导员是这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充当问题发现者、事件协助处理者、后期干预关注者的角色。
高校辅导员有着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优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学生的非正常行为,及时摸排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和潜在因素。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问题,及时与专业工作人员联系,避免轻易做出判断,贻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当出现心理危机预警信号或危机事件已发生时,辅导员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运用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可能带来的伤害程度,为专业心理干预工作人员的下步工作做好铺垫。同时帮助专业工作人员获取当事人的各项信息,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和安抚工作,为当事人提供多渠道的心理援助,做好专业人员的重要助手。在心理危机的后干预期,辅导员应积极配合专业工作人员对当事人进行定期回访,并对当事人保持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关注,引导当事人正确认识危机事件,使危机事件成为当事人实现个人成长的机会。同时做好班级及宿舍同学的思想工作,为当事人营造良好的心理修复环境。此外,辅导员还应关注和疏导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防止危机事件对这些学生的潜在影响,必要时联系专业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2001-03.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J].2005-01.
[3]郑华萍.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8,(4).
[4]沈文青.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5]罗晓燕.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