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德育的时代性

2011-08-15 00:47王洪车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时代性德育工作德育

王洪车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 222006)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须现时代性,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精神营养。2009年教育部、中宣部等八部门制订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培养适合新时代的职业人。

1 德育的时代性:时代与德育的双向互动

德育的时代性表现为时代与德育的双向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时代决定德育的命运并不断矫正德育的功能,而德育则通过解决时代的问题以推动时代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德治国家,德育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现时期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并列共同构成了国家教育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德育处于首要位置。“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德育的宗旨是迎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传导、灌输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协助青年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调的是信仰、信念、信心的培养,它涉及到的是国家发展方向以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最终的理想效果是达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有序以及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因此,德育工作必然和国家制度、社会形态、文化传统等发生关联,德育工作的稍有不慎可能直接或间接阻碍社会的发展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西方世界推行的和平演变其本质就是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并摧毁之,其表现形式就是各种资本主义思潮对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思想的侵袭,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强调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的指导思想,提升意识形态的自身免疫力,因此德育工作必需明辨时代发展的方向,紧紧结合时代主题并汲取生存所需的养分,强固内在的生命体征,拒斥外来的多种纷扰,净化时代发展的空间并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德育与时代的双向互动过程中,时代决定德育的命运并为德育提供丰富的营养,德育也不断迎合时代的需求、解决时代的问题并肩负着推动时代发展的重任,但时代对德育的影响始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深入探讨德育的时代性,对德育的时代给予准确的定位就成为极为关键的一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时代定位

在现时期要真正把德育的时代性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当下的时代作明了、清晰的把握,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增强德育时代性就会迷失了方向或偏离了目标。“时代不分,一团馄饨”[2]“不在第一步上把时代性弄清楚,那是不能开步走的”[2]郭沫若同志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时如是说。

根据对德育性质的考察,德育当建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上溯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社会制度的转型;上溯三十年,中国正式启动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价值取向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当下,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治国理念,这是发展模式的转变。”[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社会主义的成功改造,我们顺利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这是铁的事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德育的内容发生质变与升华并超越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既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国家与社会,也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但从时间跨度方面讲社会主义时代对当今的年轻一代来说显得有些宽泛,从内容方面讲社会主义中的一些东西对当今的年青人来说也稍显久远,如生产资料的完全公有制,物质分配的绝对平均主义,政治体制的高度集中等,“在这种保守和封闭的环境下,社会缺乏活力,经济发展缓慢,人的观念僵化、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和探索精神。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依然是传统社会。”[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既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而经济生活的变化直接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但这种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不自觉的、非主动的,且缺乏系统性与先进性,亟需一种先进理论的指导与引领。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并赋予其响亮的名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鲜明旗帜地宣称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祖国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和行动指南,构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以中国改革开放为标识把我们现处的新时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来表达,显得更合乎时代的精神,更贴近时代的魅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位也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指明了方向。

3 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德育时代性的载体

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就是力求德育工作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其实质就是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规范,引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升综合素质,构建巩固的思想保障并生成、释放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与突飞猛进。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掌握与运用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实现。

通过宏观的理论体系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稳固的政治立场,坚守高尚的政治情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人生目标更多地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将要从事的理想职业以及为达成这些目标而制定的计划与实施方案,它是在校学生的一条生活、学习主线。

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制作之初可能很粗糙、朦胧、理想,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浸润与修饰下其思路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满、目标更加明确,付诸实施的可能性更高,更能彰显时代特点、引领社会潮流:实事求是地评价个体自身、周围环境和社会现实,梳理人、自然、社会的内在脉络,串联其固有的必然联系,把握深层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的进步铺垫坚实的基础。

一份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还隐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个人价值的张扬、社会价值的崇尚;热爱劳动、奉献人民精神的显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孕育;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等。它不仅直接展现了个人的美好理想也间接流露了对国家的至上忠诚和社会的无比热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和平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和美的人生画卷。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不但能有效推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并科学运用其精髓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化为行动。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主要表现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以基于对人生的感悟并准确、灵活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而制作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参照,让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习全程,遵循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案及时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认真、扎实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参加学校、班级活动锻炼与人相处、交流、协作的能力;踊跃参与社会调查,洞悉社会万象,透视社会本质,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另外利用假期或空闲时间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参加大学生暑期下乡实践活动,深入到偏远、贫困、落后的地区开展文艺演出、送医下乡、保护环境、法律援助、义务支教等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师生和农民等之间互动合作、交流探讨,与亟需社会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工、智障儿童、患病人群的真情接触,与纯朴热情而又近乎愚昧的乡民的真诚对话,对社会生活真、善、美全面的认识和颂扬,对假、恶、丑深刻的感悟和揭露,在为人们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奉献的快乐,与社会底层人民的交流中感受心灵的沉重,在实践中强化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法治意识、和谐观念等;也可以参与社区的日常管理活动,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工作的劳累同时也享受给予的快乐与收获的满意。总之,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学校生活的标杆,不断规范自己、充实自己,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完善方法能力,拓展社会能力,力促早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职业人,冲往时代的前列,勇博时代的浪潮,这就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最好的感恩与回报,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更是德育工作时代性的显性表达。

增强德育的时代性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其前提是对现阶段进行准确的时代定位,通过对德育性质的考查与时代特征的分析以及二者的互动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界定为德育的时代是合乎德育的性质和历史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位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则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与践行,从而高效增强了德育的时代性。

1 普通高校德育课程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郭沫若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18

3 张胜友.影视政论片的时代性与艺术性[N].光明日报,2010-05-07

4 刘卓红.开放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8,11

猜你喜欢
时代性德育工作德育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诗词的时代性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